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为了深入认识内蒙古东部乌兰盖盆地下白垩统巴彦花组沉积特征及其油气意义,通过野外实测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将乌兰盖盆地下白垩统巴彦花组划分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湖底扇等四种沉积类型。巴彦花组一段沉积时期,盆地周围普遍发育扇三角洲沉积,湖盆面积小,以滨浅湖沉积为主;二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湖平面缓慢上升,湖泊面积扩大,沼泽相含煤沉积发育,煤层稳定;三段沉积时期,盆地东南部边界断裂活动加剧,湖盆快速沉陷,在盆地南缘发育了扇三角洲沉积,盆地北部则发育了大面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盆地内部发育了湖底扇沉积;四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又相对稳定,盆地湖泊面积扩大,发育了较厚的湖相沉积。根据有机地化测试分析结果认为半深湖-深湖亚相和滨浅湖沼泽微相的暗色泥岩和炭质泥岩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是未来勘探的有利区域,这有可能成为中国东北地区油气产量逐渐减少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2.
运用沉积学理论,阐述了辽西喀左杨树沟和卧虎沟地区北票组由河流体系、湖泊体系构成;进而分析了河道相、河岸相、泛滥盆地相和滨浅湖相、湖泊三角洲相(包括分流河道、沼泽及泥炭沼泽、间湾、河口坝和远砂坝、前三角洲等成因类型)、深湖相及浊积相的主要特征;重塑了该区北票组沉积环境演化史及聚煤环境;最后,指出卧虎沟地区北票组是今后找煤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合水县西-宁县北部勘查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厚度、煤层厚度以及展布规律的研究,分析了该勘查区延安组的含煤性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合水县西-宁县北部勘查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地层含煤性呈沿向斜轴部好,向两翼逐渐变差的趋势。区内延安组地层可采煤层共三层,即煤5-1、煤6、及煤8层。其中煤5-1层和煤8层为主采煤层。分析其沉积环境,认为延安组的早期沉积环境主要以河流相沉积为主,中期沉积主要由河湖三角洲的沉积发育而成,晚期沉积环境以泛滥平原形成的网状河相(残余湖相)为主。其中,煤5-1层发育于延安中期,以浅水湖泊沉积为主;煤8层则发育于延安早期盆地的初始充填阶段,沉积环境属泛滥盆地的岸后沼泽。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八道湾组油气资源丰富,但主要分布在克乌断裂带东南侧砂砾岩储层中。近期的探表明,远离断裂带的盆地区油气显示丰富,具有较强的勘探潜力,但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和展布方面的认识尚属空白在钻井、测井、岩芯以及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八道湾组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并识别出扇三角洲相、状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相以及湖泊相等。八道湾组下部层序广泛发育扇三角洲相,上部层序以发育辫状河流相和状河三角洲相为特征。研究区扇三角洲相为潮湿环境下形成的,具有分布面积广,粒度细,前缘厚度大,平原富含油特征,这与中国东部地区古近系断陷盆地中发育的干旱扇三角洲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伊犁盆地是重要的沉积型矿产盆地之一,赋矿层位主要在侏罗系,但该套地层油气勘探却一直未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对盆地南缘苏阿苏沟剖面的中下侏罗统地层进行精细测量,对其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依据不整合面、冲刷面和岩性转换面,将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可划分为4个长期旋回,7个中期旋回及15个短期旋回;明确了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沉积环境,主要扇三角洲-湖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侏罗纪时期,伊犁盆地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断陷湖盆构造升降旋回:初期裂陷扩张阶段(MSC1-MSC3时期),可容空间有限,物源充沛,八道湾组扇三角洲沉积,中期旋回叠加式样以A型和C_1型为主;中期深陷鼎盛阶段(MSC4时期),可容空间最大,物源供给不足,三工河组湖泊相沉积,中期旋回叠加式样以C_3型为主;后期抬升萎缩阶段(MSC5-MSC7时期),可容空间减少,物源增大,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中期旋回叠加式样以C_2型为主。研究成果将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白石湖勘查区位于新疆伊吾县淖毛湖煤田西段,本区含煤地层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1b),滨湖相-泥炭沼泽相沉积,含煤7层,自上而下编号为0~6号。其中1号煤层为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鸡东盆地下第三系沉积环境及聚煤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第三系鸡东盆地是一个受敦密断裂带控制的线型断陷含煤盆地。应用沉积环境分析方法,对该盆地的下第三系达连河组、永庆组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特征分析,认为:该沉积环境为陆相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河流冲积平原沉积体系,聚煤环境为扇三角洲平原和湖泊淤浅及河流冲积平原聚煤,以湖泊淤浅聚煤为最佳环境,具有两个聚煤中心。受控盆断裂影响,煤层具有明显的分叉性和迁移性。控盆(敦密)断裂同时控制了沉积厚度和沉积相带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发育三套含煤地层,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于北方大型聚煤盆地,三叠纪含煤地层形成于大型内陆坳陷盆地,侏罗纪含煤地层则形成于鄂尔多斯大型坳陷聚煤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由冲积扇沉积、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三角洲沉积等4种沉积体系所组成,在盆地充填整个序列中,上述沉积体系呈旋回式叠覆,同一时期不同沉积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域。不同沉积环境下发育的不同沉积体系及其空间上的配置情况为鄂尔多斯盆地多种能源矿产的形成,特别是多层系成煤、多层系生油气、多旋回成煤和油气奠定了可靠的地质基础。煤的聚积成为鄂尔多斯盆地主体能源矿产,与之相伴生的矿产如煤成气、煤层气等,煤与石油也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盆地的聚煤作用对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具有关键性贡献。  相似文献   

9.
小龙湾地区位于盆缘断层驾东断层和驾掌寺断层之间相对低洼地带,根据单井岩性、沉积构造等分析,沉积相类型主要为陡坡-洼陷带的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研究区沙三上亚段煤层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和滨湖相的泥炭沼泽中,平面上沿盆地陡坡和洼陷带呈长轴条带状排列。研究区沙三晚期处于盆地强烈断陷的回返阶段,在经历了沙三中湖泊相沉积之后,迅速过渡为浅水或水上环境,沉积相类型以三角洲平原相和河流泛滥平原相为主,形成了广泛的平原沼泽相煤层,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0.
在伊犁盆地北缘和南缘下 -中侏罗统沉积微相和岩石类型研究的基础上 ,对伊犁盆地北缘和南缘侏罗纪地层进行了详细对比。认为盆地南缘下 -中侏罗统同样可以划分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 ,并分别对应于水西沟群 ~ 旋回。这一研究对于伊犁盆地基础地质研究和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伊犁盆地侏罗系煤岩有机显微组分特征和生烃潜力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有机岩石学及地化特征有较大的差异.八道湾煤中镜质组、壳质组含量远远高于西山窑组;反映生烃性能的有机地化指标也优于西山窑组.认为八道湾组煤属较好的煤成烃源岩,而西山窑组煤相对为较差的烃源岩.八道湾组虽然富含有利生烃组分,但由于成熟度偏低,煤系地层中砂岩比例较高,不易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2.
对吐哈盆地以粗碎屑岩含煤为特征的八道湾组进行了沉积环境和聚煤作用分析,编制了各种单因素图件及占地理图。识别出盆地内来自北侧和南侧物源区的多个三角洲朵体,其中在台北凹陷西部发育的吐鲁番-七泉湖三角洲是一个典型的来自南部物源区的大型三角洲,它控制了台北凹陷西部的相带及煤层展布。盆地内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间湾和下三角洲平原以及冲积平原岸后的沼泽环境,这里一般有中等的沉降幅度并且陆源碎屑供给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八道湾组露头主要发育9种岩相,4种典型的岩相组合,为典型的扇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是主要储集砂体类型.露头剖面精细解释表明,基准面上升与下降半旋回转换面附近,单砂体孤立状分布.随着基准面不断下降,砂体呈多边-多层式叠置.剖面实测结果显示八道湾组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的宽厚比为15~22.不同资料约束下的单砂体室内对比结果表明:约束条件较少时,厚层砂体的对比结果也相对准确,薄层砂体的对比准确性随室内研究人员掌握资料程度增加而提高.基准面旋回约束砂体的垂向叠置形式,宽厚比控制单砂体的侧向延伸距离.  相似文献   

14.
伊宁凹陷煤系地层主要分布于侏罗系中下统水西沟群(J1-2sh)八道湾组(21-23煤、27-29煤)、西山窑组(6-7煤、10煤),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结构简单。研究结果表明:伊宁凹陷4套主要煤层显微组分以惰性组为主,镜质组次之,壳质组极少,自下而上惰性组含量逐渐增高,镜质组含量逐渐减少;煤质属低-中灰、低硫、中高-高挥发分、高-特高发热量不粘煤;煤的挥发分与灰分呈弱负相关关系,与全硫含量、发热量分别弱正相关。究其原因,传统的煤变质指标挥发分对于低变质长烟煤、不粘煤适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河南永城地区的上古生界地层包括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组、石千峰组,地层总厚度大于2000m,是在陆表海背景上发育起来的一套滨浅海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其中,太原组——山西组下段为浅海——潮坪体系沉积;山西组上段——上石盒子组为三角洲体系沉积;石千峰组是废弃三角洲平原上发育的滨岸沙丘体系沉积。尽管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均有煤层发育,但山西组上、下段分界部位这一由浅海——潮坪体系转化为三角洲体系的特殊时期构成本区最有利的聚煤期。  相似文献   

16.
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野外露头追踪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露头直观性识别厘定了中下侏罗统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层序地层界面.通过对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相标志分析,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沉积相特征进行解剖,识别出研究区共发育9种岩相和5种典型砾石质辫状河岩相序列组合,并判断出古气候经历了干旱向温带潮湿气候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依据典型岩相标志分析,在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沉积中划分出辫状河道和河漫滩两种沉积相,进一步识别出河床滞留、心滩、泛滥平原、河漫沼泽和河漫湖泊等沉积微相,最终建立吐孜阿克内沟八道湾组的沉积序列,探讨了基准面不断上升的砾石质辫状河沉积体系模式.该研究成果可为准噶尔盆地勘探目标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也可为该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Mesozoic sediments are ext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vast area of Xinjiang and Jurassic strata are well exposed in the Junggar Basin. The Haojiagou geological section near Urumqi in the south of the basin is a typical section for the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and Sangonghe formations. The cheirolepidiaceous conifer Brachyphyllum (Hirmeriella?) sp., which exhibits strongly xeromorphic characters, was discovered in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elative abundance (up to 75%) of dispersed Classopollis pollen. The occurrence of cheirolepidiaceous foliage and Classopollis pollen in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a warm and dry climate prevailed in the Junggar Basin during the Early Jurassic (Early Toarcian),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for a warming event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8.
Mesozoic sediments are extensively developed in the vast area of Xinjiang and Jurassic strata are well exposed in the Junggar Basin. The Haojiagou geological section near Urumqi in the south of the basin is a typical section for the Lower Jurassic Badaowan and Sangonghe formations. The cheirolepidiaceous conifer Brachyphyllum (Hirmeriella?) sp., which exhibits strongly xeromorphic characters, was discovered in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elative abundance (up to 75%) of dispersed Classopollis pollen. The occurrence of cheirolepidiaceous foliage and Classopollis pollen in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a warm and dry climate prevailed in the Junggar Basin during the Early Jurassic (Early Toarcian),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for a warming event at that time.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砂岩铀矿露头剖面与岩心观察、扫描电镜及显微薄片测试与分析、有机质成熟度测试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砂岩铀矿中常见的红、褐色“氧化带”砂岩及“过渡带”白色砂岩属于烧变岩,提出表生热液的概念,由此将煤层自燃与砂岩铀矿的形成联系起来,提出中国北方含煤盆地煤层自燃促进铀的富集成矿的设想。即煤层在新生代干旱气候条件下自燃,在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大气降雨影响煤的自燃,形成表生热液,携带从自燃煤层及附近高温烧烤岩层中释放的 U6+沿渗透性岩层流动,在流动遇阻及温度降低条件下铀元素从(已经降温的)表生热流体中析出,并富集成矿。该成矿模式对中国北方陆相盆地“层间氧化带”、“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提出新的成因解释。其证据主要体现在:(1)烧变岩与铀矿在空间上的相关性;(2)“氧化-还原带”砂岩微观特征;(3)铀石激光原位同位素年龄测定数据;(4)伊犁盆地煤等有机质成熟度;(5)伊犁盆地及鄂尔多斯盆地方解石胶结物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6)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同位素测试数据等。该模式合理解释了砂岩型铀矿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原因,预示着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及(近地表)表生热液疏导体系是陆相含煤盆地表生热液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0.
发育于准噶尔盆地东缘滴水泉地区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段(J1b1)是一套新发现的油气储集层,细化该层段的储层沉积研究对于认识该区域有利储层展布特征和储量潜力评估有着重要意义。以滴南凸起东部滴20井区为研究对象,从精细岩芯描述入手,综合测井及露头测量资料,提出了"标志层约束,微相为基础,近距自旋回,远距定量库"原则,完成了成因砂体的空间对比,探讨了滴南凸起东部扇三角洲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结果表明,该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一段砂砾岩储集层为典型的由山间水流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且具有"小平原,大前缘"的特征;微相类型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辫流坝、水下分流间湾、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等;滴水泉地区八道湾组一段储层属于卡拉麥里山前沉积,物源供给充沛,多形成近源的扇三角洲沉积,扇体形态则主要受控于古地貌特征和物源供给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