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着介绍玄学派诗歌的特点。以约翰·邓恩的《告别辞:莫悲伤》、《跳蚤》两首诗为例,对玄学派诗歌采用的"奇思妙想"进行分析,探究其独特性及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对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对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人物多恩个人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诗风作了论述,通过对多恩爱情诗《跳蚤》的分析,阐述玄学派诗人在主题、意象、语言等方面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3.
概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对英国诗歌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对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开拓者和重要代表人物多恩个人生活经历和独特的诗风作了论述,通过对多恩爱情诗《跳蚤》的分析,阐述玄学派诗人在主题、意象、语言等方面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4.
约翰·邓恩是17世纪英国玄学派诗歌鼻祖与集大成者,玄学派诗歌以玄妙著称。邓恩的作品是诗人坎坷命运的映像。研究邓恩诗歌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可以体味到玄学派诗歌的玄妙之处。  相似文献   

5.
玄学派诗人首推英国约翰·多恩。其直率、稳健的诗歌,早期温情脉脉,继而充满宗教的神秘色彩,手法独特,富于戏剧效果。他的诗《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爱情这个恒古不变的主题,在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融中,表现出理智的大胆和幻想的逼真。诗中敏锐的思想和强烈的情感相互融合,把玄学派诗歌的玄思奇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运用有逆教庭的比喻,把玄学派诗歌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6.
作为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诗人及批评家,T.S.艾略特对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推崇备至,在其早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借用“玄学奇喻”的技巧赋予大量隐晦的隐喻和典故意象丰富的蕴意,展现了现代西方人的迷惘、困惑及挫败感。  相似文献   

7.
《上邪》和《去抓住一颗流星》这两首爱情诗,分别属于中国汉代乐府民歌和17世纪英国诗人多恩的“玄学派”诗。虽然两汉乐府诗和英国玄学派诗歌风格迥异,但是这两首爱情诗在事序结构与叙述结构中运用意象描写、反证和悖论来表达生死不渝的爱情和爱情的不忠,是其最大的特色和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因而产生诗歌张力,从而取得了陌生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约翰.邓恩是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将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在他非常著名的一首诗《跳蚤》中,诗人就将跳蚤和爱情两个相距甚远的事物联系在了一起,来表达他及时行乐、灵肉合一以及圣俗合一的独特的爱情观,使我们对爱情有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安德鲁·马维尔是玄学派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通过在《致他羞涩的情人》结构上和语言上的"陌生化"手段,成功地为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中的一个概念,是通过不同的文学技巧将熟悉的文学事实变得陌生,唤醒读者去感受生活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马维尔在《致他羞涩的情人》中糅合古典派诗人的说理与浪漫派诗人的言情元素,大胆运用奇思妙喻,在诗歌的结构和语言上打破了传统爱情诗的桎梏,完美地呈现了诗歌主题,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张海明同志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即认为刘勰论文“受玄学本体论影响”进行商榷.分别从刘勰对玄学的态度,《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原道篇》的具体内涵,刘勰是否属“缘情”派,刘勰对“才性”问题的认识等方面表明笔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1.
玄学派诗歌在17世纪的英国曾与以弥尔顿为代表的清教诗歌并驾齐驱。由于它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的创作方法,大量运用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因而产生出一种怪诞的效果,使得它在20世纪之前倍受冷遇、攻击。直到现代派诗歌的崛起,英美诗坛巨匠才给予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多恩无意创立玄学诗派,而其诗风被同时代诗人仿效,玄学诗派则颇为壮观;虽然其诗在十八、十九世纪被浪漫主义诗歌潮流淹没,但是二十世纪初又重见天日,成为英美现代主义潮流的先声。多恩才智机敏,诗风奇特,长于思辨,多用巧智。《别离词:节哀》是玄学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该诗通过突兀的想象,奇特的意象和新颖巧妙的奇喻表现了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相似文献   

13.
约翰.邓恩是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始作俑者。本文试从约翰邓恩所处时代的宗教背景出发,结合了邓恩的艳情诗和神学诗,分析了邓恩宗教思想变化的脉络。  相似文献   

14.
"七子派"是明代诗坛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他们倡导的复古运动虽然存在着种种争议,但其重视诗歌结构、体制,强调诗歌的体式特征,以及对传统"情"、"乐"的探讨,在理论上为文学的独立性提供了依据,对明代中晚期的理论思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秦晓梅 《科技信息》2009,(2):110-111
本文根据玄学派诗人擅用奇喻这一突出的特点,对玄学派领袖约翰·邓恩在其几首诗中如何运用比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复古派"与"性灵派"是针对明中后期文坛状况而提出的概括性概念。两者在对《庄子》思想及其文学性的接受上存在着不同样貌,基本涵括了明中后期文坛《庄子》接受的局面。其接受异貌的深层原因与明代文化思潮及其各自的文学主张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个诗歌总集,是一个民族从远古发出的第一段歌唱的旋律,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诗经》的解读要从儒家的那种道德、修身的角度中解放出来,从民歌的角度理解"国风"。对现代人来说,要以诗心翻译《诗经》,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解诗歌是唱谁的,谁唱的,唱什么东西,让《诗经》真正回到"诗"上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但是其诗歌中又有深刻的宗教内蕴,尤其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影响深刻。在《寂寞》、《乐园鸟》等诗歌中都明显地体现出了其对生命本真意义的追寻及体悟。  相似文献   

20.
杜雄  廖志勤 《科技信息》2010,(35):I0005-I0006,I0010
翁显良是诗歌翻译仿译派的代表人物,对古诗英译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他不朽的译诗作品和文论中,始终如一地贯穿着这一翻译理念:译诗关键在于"再现意象"、"改创声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