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清末民初实业救国思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以发展国计民生、谋求国家富强为宗旨,以工商立国、振办实业为主要内容的实业救国思潮迅速兴起,成为近代中国进步的社会思潮之一。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是在清末民族危机的刺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影响下兴起的。它丰富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和经济学说,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的实业建设和早期现代化进程,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形成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厘清民族复兴内涵与标准的基础上,阐述了改革开放与民族复兴目标的一致性;用30年改革开放给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快速发展,论证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只有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才能最终使中华民族重新站在历史的潮头.实现光荣与梦想。  相似文献   

3.
当唯我独尊的天朝千年迷梦破碎之后,中华民族的危机渐次呈露为根本上的民族文化的危机。而大一统的文化秩序的崩解所导致的便是汹涌庞杂的百家思潮。客观言之,诸种思潮的兴起,其理论归趋大都指向中国文化之复兴与重建,乃至欲以此为基点,寻求和确立中国现代化的文化理据与运作规模。这其中,以“五四”以来的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保守主义及以马列主义为主导的激进主义三派最具生力、最为持久。三大思潮之间的对立统一的互动历程推动并深化了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同时也使各自的理论困局与缺欠日趋显明。当思潮的纷扰稍近静息之时,真正的哲学反思是必要的,可能的。中西文化的对立与比较,使中西文化间的差异日益凸显,层次也深至文化的最深处——哲学。这既使中国文化终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及理论分析法,研究概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内涵及其特征,分析得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核、规律、根源、动力和调节杠杆,说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政治统一的象征;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价值所在;是民族复兴的最终表征.  相似文献   

5.
论国家统一观念的转变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国家统一观念。中国人统一观的这种巨大变化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其创新价值就在于调整实现国家统一的标准,把实现国家统一的成本和代价降至最低,追求的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精神。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借鉴西方近现代创新思想,复兴中华民族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兴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西方创新理论主要从社会文化机制和个体心理机制两个层次来研究培养创新精神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通过家庭,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组织管理的创新和具体有创造基因的社会文化的培育来为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7.
复兴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是时代的迫切需要,西方创新理论主要从社会文化机制和个体心理机制两个层次来研究培养创新精神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理论,通过家庭、学校教育观念的更新,组织管理的创新和具有创造基因的社会文化的培育来为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根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是用社会价值新坐标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选择。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出发,从重视理论宣讲,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重视情感需求,强化认同机制;重视实践养成,强化知行统一;重视现实诉求,满足切身利益等方面入手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不断提升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9.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商业贸易危机的冲击下,催生了以“商战”思潮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的复兴。影响所及,引发了近代中国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诸如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晚清政府的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制度重构等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试论社会思潮与校园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社会思潮与校园文化陈睦富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在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理性批判思潮、科技兴国思潮、人道主义思潮、功利主义思潮和社会平等思潮等,都从不同范围、不同视角和层面,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与发展的主旋律。正是...  相似文献   

11.
罗萍 《孝感学院学报》2012,32(3):107-111
1930年代国内盛行的统制经济思潮,给民营企业发展造成很大冲击。其一,民营企业发展形象在统制经济思潮中趋于低小;其二,民营企业发展愿望在统制经济思潮中遭到冷落;其三,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在统制经济思潮中受到漠视。这样,统制经济思潮从社会舆论压力和大众认知趋向的角度,与国民政府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的政策合流,一起推动中国现代工业的主体形态由私营经济向国营经济转变。然而,统制经济思潮中所浸透的国人希图依靠国家力量,借助发达国家资本实现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梦想,却在官僚权贵资本主义借机膨胀不断吞噬民营经济的过程中走向了破碎。这其中的历史教训,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2.
复兴中华文化是 2 0世纪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不息的标的。孙中山在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 2 0年代 ,提出对传统文化要“翻陈出新” ,主张融合中西 ,“创获”一种民族的、民主的、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科学的、文明的新文化 ,科学地将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 ,成为中华文化复兴思潮中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努力追寻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历史使命和为之奋斗的现实价值目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这是作者为<中国学习思想通史>写的一篇<序>.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儒学思想为主导的,以经典为学习文本的、诸子与释道为补充的多元并存的形态.现代学习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中西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为背景的,以批判传统和学习西方科技为特征的创新形态.而古代与现代有继承而不可截然分割,又有明显的区别.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学习思想是"天人合一"的模式,分而言之,它有四个显著的特点:人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是智慧之境;知行观是中国学习思想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学习思想中贯穿着一条王官之学与民间之学互动、感应、消长的规律;史官文化形态是中国学习思想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学习思想统摄多个学科,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知识论与智慧论内涵的研究课题.现代化要求学习从个人行为转变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当代民族文化的复兴体现出传统的坚韧而顽强的力量.传统是影响后世的历史文化创造,文化的发展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传统有非常坚韧顽强的力量,因为传统表现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性,是世代积淀而成的宝贵精神资源.传统是民族个性的体现与确证,凝结着民族的尊严和情感.传统的力量还来自人的先天禀赋与客观的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高校常用的几本美学教材中,国学内容都处于弱势地位,国学与西方美学思想的深层融通已成当代美学教学的最大难题。"国学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破解难题的重大契机,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国学热"运动的相关理论成果,在中西美学思想深层融通的基础上,实现中国美学思想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化与体系化。  相似文献   

17.
魏源思想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年代。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斗争,把一批中国近代早期的思想家推上历史舞台,魏源就是这批思想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魏源思想的形成和他所处的历史年代和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周期性规律,这一传统与我国近几十年来经济及综合国力的增强,共同构成了“中国梦”提出的远期文化背景和近期现实背景.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21世纪初叶是中国文化第四次大整合的开端,也是民族自觉和自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得以表现的开端.实现“中国梦”,必然包含当代中国文化的复兴和突破.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第四次大整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重建民族自信心这一背景,本文从理论上梳理了民族自信心与文化建设的功能性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论证了重建当代中华民族自信心只能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来实现的命题,文章最后介绍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建民族自信心的成就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初,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震荡与激变,强势的西方文化把整个中国都卷入到“西化”的浪潮中。面对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高举中国传统文化,以复兴传统文化来振兴民族精神。他们与新文化派展开了一系列的论战。中西文化之争便成了世纪之初我们民族精神生命层面的主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