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0~2012年徐州都市圈工业发展时空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县域工业发展的相对差异呈波动性缩小之势,而各县域之间呈现正空间相关性且集聚态势有加强趋势,但空间集聚程度不高;该都市圈县域工业集聚程度呈以徐州市区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分布格局,且近年来沿东陇海线向沿海延展的轴线发展格局初现,而南部、西部地区的工业边缘化现象明显.根据相邻县域间的关系,将徐州都市圈各县域分为扩散发展型、极化发展型、过渡发展型和落后均衡型.  相似文献   

2.
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分工是都市圈空间重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动力.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200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区域分工特征及其演化态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以徐州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分布格局,不同类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及集聚程度存在差异;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均不高且有弱化趋势,各城市具有专业化优势的服务行业发展各异;不同服务行业的区域分工不断深化,区域分工程度高的行业由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向社会性服务业演变.  相似文献   

3.
基于城市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对济南都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城市流强度以及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分析与测算.研究表明:1)济南都市圈各城市经济关联较弱;2)城市经济空间发展不均衡,呈现"单核心"格局;3)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经济实力间关系不协调;4)城市综合服务能力较弱.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济南都市圈城市流强度模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郑州都市圈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国家东西部发展政策以及国内大循环体系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郑州都市圈及其各市发展情况及影响机制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城市空间活力作为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选取2012—2020年郑州都市圈夜间灯光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栅格数据处理,得到郑州都市圈各城市活力的可视化表达;同时运用SPSS软件对城市空间活力和2020年各市经济、人口、交通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郑州都市圈各城市活力发展水平不均衡,“一城独大”现象明显;(2)城市活力呈现从中心向外围依次递减的特征,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3)城市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道路通达性、功能设施密度和多样性等对城市活力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依据以上结论对郑州都市圈的发展提出优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规模与格局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苏锡常都市圈是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核心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苏锡常都市圈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性生态问题亟须重视。蓝绿空间是构建区域生态系统的基础,定量揭示其演变特征有助于为苏锡常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3年、2008年、2013年、2018年共4期遥感影像并处理分析,利用动态变化模型与景观格局指数对苏锡常都市圈及各成员城市15年间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①2003—2018年间,苏锡常都市圈蓝绿空间总体动态变化幅度为-3.52%,绿色空间变化剧烈,蓝色空间相对稳定;蓝色空间与绿色空间动态变化均呈现出由“减少期”转变为“增长期”的阶段性特征。②在斑块类型水平上,苏锡常都市圈蓝色空间破碎度减少,复杂度与连通性增加;绿色空间破碎度及复杂度增加,连通度减少。蓝绿空间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程度减少,连通度、聚集度增加。③研究期内常州的蓝绿空间相对动态度最大,无锡最小;常州蓝绿空间破碎度、复杂度较高,景观格局变化较为剧烈;苏州蓝绿空间多样性程度较低,连通度及聚集度较高。【结论】近15年苏锡常都市圈的蓝绿空间规模与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城市间差异明显,必须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和保护。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据可视化技术和统计数据,对河北168个县市区GDP、路网密度、人口密度、城镇化率进行分析确定都市圈核心城市;通过河北区域中心城市1小时通勤圈和对比国内典型都市圈中心城市通勤距离确定河北都市圈半径;利用断裂点、经济距离、引力和场强模型计算确定石家庄、唐山、雄安和邯郸4个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结果表明:石家庄、唐山、雄安和邯郸4个都市圈空间范围分别包含22个、9个、22个和23个县市区。河北省域都市圈处于缓慢起步状态或培育阶段。河北省域内具备石家庄、唐山、雄安和邯郸圈4个都市圈的发展基础和空间,各都市圈半径不超过50km,预期发展空间为100km。  相似文献   

7.
紧凑城市以实现土地与能源节约、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最终目标。从空间利用、社会发展、环境生态等三大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元逐步回归线性模型,测算2008年、2011年、2014年及2017年济南都市圈6市1县的城市紧凑度空间演变特征,探讨影响区域和城市紧凑度研究的因素,研究发现:1)影响济南都市圈城市紧凑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紧凑和人口紧凑,与现阶段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吻合;2)济南都市圈城市紧凑度水平主要分为逐年上升、波动保持或下降、稳定保持三种趋势,且演变趋势为高升低降,即济南都市圈中各城市的紧凑度差距在不断扩大。最后,冀图为济南都市圈各个城市的紧凑型发展提出有益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代物流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徐州都市圈物流竞争力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徐州都市圈物流竞争力总体偏低,且区域差异呈缩小趋势;都市圈物流竞争力空间上呈现以徐州为核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圈层分布格局;市场化、经济物流规模和消费信息3因子正成为徐州都市圈物流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子.根据城市物流竞争力指数的大小进行分类,徐州的物流竞争力强,连云港和济宁的竞争力较强,其他5市的竞争力弱.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是推动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交通网络中的快速交通系统如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是都市圈形成和发展的先导条件,其引发的区域非均质时空收敛效应,深刻地影响都市圈的发展空间格局,因此都市圈空间组织关系与不同交通网络层级的交互性关系亟需审视。为探究都市圈不同圈层因人口聚集与经济发展具有错位性而引起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密度空间差异性发展规律,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5个都市圈为例,选取区县为空间单元,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城市关联强度模型,运用多维标度分析和空间距离要素识别都市圈的不同圈层边界,包括核心圈、紧密圈和规划范围边界。通过不同空间圈层的人口密度、人均产出、地均产出、高速公路网密度和铁路网密度5个主要指标挖掘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网络密度的关联规律。结果显示:都市圈各圈层存在人口聚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人口密度-地均产出”和“地均产出-人均产出”发展曲线分别为“S型”和“对数型”;人口密度、地均产出与高速公路网密度呈现“对数型”曲线发展规律,现状铁路网密度曲线发展规律与高速公路有较大差异;在人口密度、地均产出大于600人/km2<...  相似文献   

10.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广东省绿色效率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显示,2003—2019年期间广东省21个样本城市实现了平均幅度为13%的绿色效率累积增长,珠三角城市的绿色效率进步领先于省内其他地区样本城市,整体呈现“核心—边缘”型空间极化格局。广东省绿色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关系,大多数样本城市的绿色效率存在“高—高聚集”或“低—低聚集”关系。广东省绿色效率存在显著的收敛趋势,在收敛分析中必须考虑到各样本城市的客观条件差异。同时,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β收敛分析结果表明,各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快了绿色效率的收敛,阻碍了绿色效率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从旅游城市群的角度出发,构建旅游总量、质量、效益、成长力和发展总实力的区域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以我国东部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的15个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02-2007年连续6年的数据,运用均方差方法测算指标得分,比较分析三大区域的旅游竞争状况、指标特征和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整体上环渤海的旅游竞争实力最强,长三角次之,珠三角最弱,但就其具体指标特征看,三大区域的优劣势存在差异.环渤海在旅游总量、质量、成长力方面占优势,但效益最低;长三角在旅游总量、质量方面虽然次于环渤海,但效益最高,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珠三角在旅游效益方面有一定优势,成长力较稳定,但旅游总量、质量与环渤海和长三角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12.
湘江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生产要素最密集的地区,是连接珠江三角洲开放区和长江沿岸开放带的纽带,其空间结构不仅直接影响湖南省的产业空间布局,而且对整个南中国地区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湘江流域分布有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和534个建制镇,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处于极化阶段,点轴走廊式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城镇密度较大,但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轴线特征和核心边缘结构.为了实现湘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整体优化,应采取点轴式空间开发模式,使水系成为区域联系开放性通道,并加强不同等级的城镇建设,构建"一区三圈四轴"的开放性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6月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的美国中尺度气象非静力模式MM5来模拟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对夏季月气候要素的影响,最高分辨率为3 km。模拟时间段为2005年6月。结果分析表明:模拟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水量与实际观测资料符合较好。城市扩展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在城市区域月平均地面温度增加,热岛效应增强。在城市扩张和郊区土地利用改变以后,广州、佛山、江门等城市区域降水增加,而东莞、珠海和深圳部分城市区域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14.
 从空间匹配角度探究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影响因素,对缓解空气污染、创新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趋势面、空间自相关、重力模型、空间错位模型、灰色关联度模型等方法对全国29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分异规律、空间匹配关系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冀中南城市群为核心向外逐渐好转的中心-外围结构,集聚特征显著;全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多核空间结构,集聚特征亦比较明显。(2)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不完全协同、匹配现象,负向错位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错位强度呈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正向错位区分布在东北、西南、西北和南部沿海地区,错位强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错位贡献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尤为突出。(3)全国城市空气质量与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总体关联度较强,其中影响空气质量的污染物浓度以及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建成区绿化率和地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等因素为造成两系统空间错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之一——珠三角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已成为珠三角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就珠三角区域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特点和实际效果及如何进一步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珠三角区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应转向引进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为主,使外商直接投资更好地为珠三角区域经济服务,为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和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港珠澳大桥是珠江口南部的重要通道,其建成后能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城市融合和经济发展,推动珠江口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港珠澳大桥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区域交通需求,改变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空间格局。本文从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判断标准出发,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及投运对珠江口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线性矩法的珠江三角洲区域洪水频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线性矩法及珠江三角洲19个水位站近50a的年最高实测洪水位,在水文站点一致性分析及水文相似区鉴别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洪水频率计算及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珠江三角洲可划分为3个水文相似区,其形成动力机制各不相同;3个水文相似区和非相似区的最佳分布函数各自不同;整个区域的洪水频率分布自上游(内河地区)到下游(沿海地区)逐渐减小,证明外海地区比上中游等其他地区面临更大的洪涝灾害威胁.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光化学污染过程中的臭氧来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区域空气质量模型CAMx 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珠三角) 2009 年11 月臭氧浓度演变过程, 运用臭氧源识别技术(OSAT)对其中两个典型的光化学污染日进行臭氧来源识别, 并与清洁日的情况做对照分析。结果表明, 广州市区和东莞的排放对本地及珠三角西南部臭氧贡献很大(15~30 μL/m3), 深圳宝安区排放对珠江口有明显的贡献(15~25 μL/m3)。流动源和溶剂使用源是珠三角臭氧生成最主要的两类前体物排放源, 主要影响范围覆盖珠三角的中部和西部, 流动源对佛山和江门交界地区的臭氧小时浓度贡献可达50 μL/m3。较高的边界外传输使得珠三角在出现不利污染气象条件的情况下更易发生臭氧污染, 但珠三角的前体物排放是造成污染时段臭氧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控制珠三角内的污染源排放对控制臭氧污染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珠三角地区9个观测站点1959-2012年夏季(6-8月)逐日02h、08h、14h、20h的温度资料研究珠三角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天气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暖夜日数的历年变化趋势,并分析了2000-2012年夏季广州市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温热浪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1)珠三角地区高温热浪日数及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相似,空间分布上呈从北向南递减趋势,时间分布上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呈减少趋势,80年代开始呈增加趋势,21世纪之后大幅增加,并在2007年达到峰值;2)珠三角地区暖夜日数呈增加趋势,且高值区分布与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的分布相似,均发生在90年代末以后;3)1980-2012年夏季广州站各项要素的增加速度均为最快,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广州市区的高温热浪(暖夜)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均有增强作用;4)2000-2012年夏季广州市6次高温热浪过程中,城区的暖夜日数占总日数的78.6%,郊区的暖夜日数占总日数的14.2%,说明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区高温热浪期间夜间温度的影响比白天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基于熵权-正态云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影响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构建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指标, 并利用云模型可同时兼顾模糊性与随机性的特征, 将其引入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中, 建立了基于熵权-正态云模型的水资源可持续性评价模型; 以地处南方丰水区且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为例, 分析并量化珠三角9个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性水平及其空间分异性.结果表明:珠三角的水资源可持续状况整体较好, 呈现东部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性高于西部城市、近海域城市的水资源可持续性高于远海域城市的空间分布格局; 造成珠三角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的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原因为水资源禀赋, 其次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