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坐骨神经盐酸氮芥作用后恢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节段(10 mm)经盐酸氮芥作用后其功能恢复情况.从而实现灭活侵犯神经干的肿瘤细胞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周围神经的再生能力,进而探索出一理想的肢体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选26只健康雌性Wistar大白鼠,随机分成A组(盐酸氮芥处理组)13只、B组(NaCl对照组)13只.按30 mg/kg体重给予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显露右侧坐骨神经,A组取梨状肌下缘下一段长10 mm的神经干注入10%盐酸氮芥溶液0.1 mL,作用5 min.B组用0.9% NaCl处理神经做对照.盐酸氮芥作用后的大鼠坐骨神经有变性,其功能受损,经10 周恢复后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电生理检查混合神经传导速度、神经动作电位波幅、肌肉诱发动作电位波幅以及光镜下行单位面积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分析等指标评价显示A、B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实验条件下,大鼠坐骨神经经盐酸氮芥作用后尚能保存神经再生修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在神经再生室内植入人发角蛋白,观察神经的功能恢复情况,为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寻求新的替代材料。方法将18只新西兰兔的左侧坐骨神经切断,造成lOmm缺损,实验组用人发角蛋白桥接,对照组用空硅胶管桥接,术后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电生理、腓肠肌湿重,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8周时,试验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值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试验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人发角蛋白能促进兔坐骨神经功能的恢复是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3.
应用人工神经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人工神经-明胶导管作载体,连接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观察周围神经再生的规律.结果表明,热脱水架桥处理的明胶导管组1个月后,其内壁已形成毛细血管网,2个月后导管被分解吸收,缺损部位神经再生完成.而用戊二醛交联组未见神经再生.手术后2个月和4个月进行锇染色、Bodian染色及S-100蛋白染色,2个月时,发现再生轴索已到达缺损部位的远端,新生髓鞘已经形成.结合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追踪显示,脊髓前角的运动神经元和后角的感觉神经末梢四甲基联苯胺显色法(TMB)反应呈阳性.机能检测可见诱发肌电图和大脑体性感觉诱发电位恢复.以上结果提示明胶是用来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良好医用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4.
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的构建及在创伤修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并研究其在大鼠创伤愈合中的作用.将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支架埋植于SD大鼠皮下以考察其组织相容性;将SD大鼠皮肤中分离的成纤维细胞种植在支架上体外构建人工真皮替代物,并将该替代物移植到SD大鼠皮肤缺损处以修复创面.皮下埋植实验显示支架植入早期有炎症反应,但一周后炎症反应逐渐减轻,而且有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侵入.皮肤移植实验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实验组创面表皮再生和肉芽组织增生比对照组更快更明显;第14天和第21天实验组创面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因此以双层胶原-壳聚糖海绵为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能促进皮肤创面的愈合,可以作为人工真皮替代物用于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对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 构建大鼠右侧坐骨神经横断损伤模型,并行手术修复损伤.将40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组、IGF-2组、地塞米松组,术后2、4、6、8、12周分别采用足印实验检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术后12周进行大鼠手术侧肌肉湿质量比检测,截取缝合端坐骨神经,进行HE染色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术后IGF-2组SFI值明显高于空白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术后2、4、6周,3个测定时间点IGF-2组SFI值低于地塞米松组(P<0.05),8、12周,两个测定时间点IGF-2组与地塞米松组SF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2组较空白组与生理盐水组肌湿质量比明显增高(P<0.05),IGF-2组与地塞米松组肌湿质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IGF-2组较空白组及生理盐水组损伤修复后瘢痕组织少,神经鞘修复良好.结论 IGF-2对于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性损伤后的再生与修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体神经移植一直被认为是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笔者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应用自体脱(雪旺)细胞神经移植与完全自体神经移植相对照修复大鼠坐骨神经阶段性缺损,以此为研究模型,期望在接近生理条件下研究雪旺细胞在神经再生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羊膜管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经戊二醛处理的人胎盘膜管桥接30只SD大白鼠坐骨神经10mm的缺损,最长观察时间为16周,经电镜和光镜组织学观察证实近端再生神经纤维能顺利通过缺损区,长入远端神经。电生理检测示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实验结果提示经戊二醛处理的人胎盘羊膜可能成为一种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取处理简单的同种异体非新供体。  相似文献   

8.
为了建立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切除模型,选择性地使感觉神经纤维溃变而保持运动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从而为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定量评价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动物。大体解剖组:解剖大鼠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及DRG的位置。DRG切除组:切除支配大鼠坐骨神经的每个神经根的DRG。观察大鼠DRG切除后步态变化及足部溃疡情况。切除后3周,取双侧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及腓肠神经行髓鞘染色,观察各神经中感觉神经纤维溃变情况;行美兰复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运动神经纤维计数。发现大鼠坐骨神经由L4、L5、L6神经干组成,DRG位于腹、背侧根汇合处近心端1mm处。DRG切除术后,大鼠步态失去协调性,但展趾宽度无明显改变。DRG切除后3周,髓鞘染色显示腓肠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完全溃变,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中部分有髓神经纤维发生溃变。美兰复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计数显示坐骨神经及三个主要分支内,有髓运动神经纤维分别占其总数的58.4%、54.6%、45.4%、0。说明DRG切除模型,可以有效区分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能够较好地定量评价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桥接材料和不同修复方法的错接率,从而定量评价各修复材料和方法的趋化性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对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大鼠均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后立即在显微镜下左侧施行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右侧施行同一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分别于第,2,4,6,8周检测两侧坐骨神经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和波幅,有髓神经纤维数。结果 各指标经统计学处理,术后第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断面神经束组吻合在神经恢复后期有加速神经再生作用,优于同一断面神经束组吻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索建立面神经多分支缺损后趋向性再生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新西兰兔 12 只,手术造成面神 经干和所有分支 5 mm 缺损动物模型,用多分支壳聚糖导管修复,分别于术后 1、2、3、8、16、24 周观察面部行为学。 结果 11 只动物存活至术后 24 周,术区未出现肿胀、破溃、排异等现象。结论 该修复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强,多 分支壳聚糖导管做神经再生室用于研究神经趋向性再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将自体神经组织浆充填于经戊二醛处理的人羊膜管内,模拟自体神经移植的神经再生微环境,研究其修复大鼠10mm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并与自体神经移植、单纯中空人羊膜管组对比。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化学法萃取的去细胞异体及异种神经移植后,观察移植免疫排斥过程中小鼠脾脏T细胞总数与亚群变化,探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可行性。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新鲜自体神经移植组、新鲜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新鲜异种神经移植组、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组和化学去细胞异种神经移植组,每组32只。分别在神经移植术后3、71、4、28 d,每组各取8只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液获取淋巴细胞,计数。用荧光标记的CD3+、CD4+、CD8+、CD25+单抗作用后,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百分数,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7 d1、4 d、28 d各时间点上,化学去细胞神经同种异体和异种神经移植组CD3+、CD4+、CD8+、CD25+阳性T细胞百分率与假手术对照组、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新鲜同种异体及异种神经移植组在相同时间点上的CD3+、CD4+、CD8+、CD25+阳性T细胞百分率与假手术对照组、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则有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新鲜同种异体周围神经移植后的排斥属于急性排斥反应。化学去细胞处理的同种异体神经的免疫原性等于或接近于自体神经,要明显低于新鲜同种异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牙髓干细胞(DPSCs)在兔牙槽骨缺损再生修复中的成骨效果,为临床上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采用从新西兰幼兔前牙及磨牙牙髓组织中分离DPSCs进行体外培养;16只实验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实验组两组,在动物下颌无牙区牙槽骨人工制备10 mm×4 mm×4 mm骨缺损,其中空白组骨缺损区填入浸有PBS溶液的0.25 g Bio-oss骨粉,实验组加入1×108/L的DPSCs和0.25 g Bio-oss骨粉;于术后第6周同期处死动物,无菌获取牙槽骨组织,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骨涎蛋白(BSP)。结果显示:光镜下传代培养的细胞与原代培养的细胞形态基本一样,幼兔牙髓细胞具有体外多次传代增殖能力;术后6周,空白组纤维结缔组织较稀疏,牙槽嵴塌陷,唇舌侧牙槽骨凹陷吸收,HE染色可见少量红细胞,未见明显新骨生成,骨涎蛋白免疫组化成弱阳性表现。实验组牙槽骨缺损区愈合良好,牙槽嵴饱满,可见部分未吸收骨粉颗粒,被新生组织包裹,新生组织与骨缺损周围嵌入良好,上附有部分纤维结缔组织,唇舌侧牙槽骨未见明显凹陷,大部分牙槽嵴宽度及高度与邻牙基本相平,骨缺损区质地较韧,HE染色提示炎性渗出明显吸收,可见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区周围有大量成骨细胞,骨小梁较空白组致密,骨涎蛋白免疫组化成强阳性表达,与空白组有明显差异。由此可知,牙髓干细胞有向成骨分化能力,促进牙槽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观察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SD成年大鼠40只,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钳夹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在实验组损伤侧受损的神经周围放入浸有bFGF的明胶海绵,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浸泡海绵置于受损神经处。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为正常自身空白对照。术后隔日一次向损伤侧腓肠肌肌注bFGF,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2、3、4、5周分别对每只大鼠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切取脊髓腰4~6节段,恒冷箱冷冻切片,Nisl染色,观察脊髓前角运动元的形态,计算其数目,将损伤侧与正常侧比较,将bFGF治疗组与非治疗组作比较,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3、4、5周治疗组的损伤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均大于对照组,且统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bFGF对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所导致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死亡有保护作用,也许可能成为运动神经元新的神经营养因子。  相似文献   

15.
PLGA-Ⅱ型胶原复合rhBMP-2/bFGF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的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Ⅱ型胶原涂层改性后的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材料(PLGA-Ⅱ型胶原)用作生长因子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载体来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之间在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中的协同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A~E 5组,每组9只,用在兔右侧膝关节内侧髁钻孔的方式建立软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rhBMP-2+bFGF复合物,B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rhBMP-2复合物,C组植入PLGA-Ⅱ型胶原bFGF复合物,D组植入单纯PLGA-Ⅱ型胶原支架材料,E组未植入任何材料.将A、B、C组统称为实验组,D、E组统称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实验组的复合材料对软骨缺损的修复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A组的效果最佳,对照组的软骨缺损的修复不明显,实验组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3种带生长因子的复合体材料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LGA-Ⅱ型胶原复合物可用作生长因子rhBMP-2和bFGF的载体材料.生长因子rhBMP-2、bFGF对软骨缺损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并且在剂量比为0.5 mg:50 ng时存在着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组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hBMP-2)/珊瑚人工骨复合物(复合骨)与珊瑚人工骨(珊瑚骨)在拔牙窝修复中的作用,方法:12只成年狗作为实验动物,拔除两侧上颌 第2及第3切牙,并去除牙槽窝之间的牙槽间 ,一侧随即植入复合骨,对侧植入珊瑚内作为对照,于并植骨后4,8,。12周取材,采用组织学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观察比较两种植入材料在拔牙窝内的骨修复能力及修复效果,结果:复合骨具有较强的骨修复作用,植入牙槽窝后,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新骨不断形成,12周后,植入材料完全被成熟的骨组织取代,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复合骨组新生骨形成的比值明显高于珊瑚骨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合骨在拔牙窝中的骨修复能力和修复效果明显优于珊瑚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放射性胸腺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行1.75Gy X 线全身照射,每周1次,连续4周.实验设正常对照组、照射组及照射+MSCs组,于末次照射后30、60、90 d称量各组小鼠体质量.取胸腺组织,计算胸腺质量指数,并通过组织学观察MSCs对胸腺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结...  相似文献   

18.
观察骨髓间克质干细胞(MSC)移植对脊髓中度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两组,均采用改良的A11en’s打击法遣成脊髓中度损伤(致伤冲量10g×4cm)。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淫羊藿总黄酮对失神经支配后骨质疏松的影响,将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NS,假手术)、模型组(MOD,切断坐骨神经和股神经)、低剂量组,(HEF-L,断神经 淫羊藿总黄酮50 mg.kg-1.d-1)和高剂量组(HEF-H,断神经 淫羊藿总黄酮120 mg.kg-1.d-1).经过20d灌胃治疗后,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ALP、E2、T、BGP、PTH及胫骨密度.与NS组比较,MOD组血清PTH和ALP明显升高(p<0.01),T、E2、BGP和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MOD组比较,HEF-L组和HEF-H组血清E2、T、BGP显著增高,PTH明显降低(p<0.05或p<0.01),ALP无显著性差异(p>0.05).淫羊藿总黄酮对失神经大鼠骨质疏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高剂量比低剂量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手术缺损术后皮瓣综合性观察与护理效果.方法 82例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手术缺损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予以分组,对照组(n=41)应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组(n=41)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皮瓣综合性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皮瓣成活率、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组患者皮瓣成活率为92.68%,并发症发生率为4.88%,护理满意度为97.56%;对照组患者皮瓣成活率为75.61%,并发症发生率为21.95%,护理满意度是73.17%,两组指标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手术缺损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术后皮瓣综合性观察的护理效果很好,可明显提升皮瓣成活率和护理满意度,且并发症较少,可作为胸大肌皮瓣移植修复口腔癌手术缺损患者的首选护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