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舟山地区形成一种特殊的“潮魂”葬礼习俗,岛民对死亡的理解和处理有别于其他地区。渔民翻船落水后,因找不到尸体,常以稻草人代替死者,请道士打醮超度,在涨潮时叫亲人到海边把失落在海里的亡灵招进稻草人,翌日入棺埋葬。整个葬礼仪式,通过人与神鬼沟通,最终把死者的灵魂送入灵界。  相似文献   

2.
风者,流动之空气也。能流动之空气,当充斥寰宇,除非密封的真空系统,空气无处不在。风乍起,随温湿条件而变强弱或改方向。若为东风,随季节可变为南风或北风甚至西风,此自然之理;此理当可推演至入世。入世之“风”,较自然之风更见复杂。置身校园,亲眼见教“风”不良等引发的学“风”不正。流行日久,便不难发现校“风”之恶变。  相似文献   

3.
“死亡网站”在广大青少年中“流传”。只要输入你的出生日期、性别及生活态度,网站就能“告诉”你死亡的具体时间,“死亡倒计时钟”同时提示死亡剩余时间。石家庄的武先生介绍:寒假里,上初中的女儿登陆了从同学口中听说的一个“可以预测人死亡时间、死亡方式”的网站,该网站显示女儿的死亡时  相似文献   

4.
一戒“忧之过度”人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凡事应有度,不可杞人忧天。或终日为之忧心忡忡,无端愁思。即使确有值得忧虑的事儿,也不能整天闷闷不乐,否则会影响健康。二戒“高兴过度”高兴本来是好事,可也别乐极生悲。尤其是突如其来的好事降临,如“中大奖”、“久别亲人团聚”及金榜题名等都要注意别太兴奋,有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史的人更得当心,别使好事变成坏事。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论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谓之”是解释或理解,“道”是或主要是理念形态的规律。“器”是物或主要是“人工之物”,“形而上”是非对象化,“形而下”是对象化,“形”是“道”“器”的中介。由“道”至“器”转化的“形而下”的对象化和由“器”至“道”转化的“形而上”的非对象化,规定于技术。在这个意义上,作为“道”“器”相互作用与“形而上一形而下”转化的中介的“形”的理解归结向技术,“形而中者谓之技”。在“形而中者谓之技”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张力域,“道”“器”获得着存在论意义。“形而中”之“技”统摄“道”“器”,“技”变“道”“器”变,“技”不变“道”“器”不变,“技”高于“道”“器”。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军组建了执行自杀式飞行任务的“神风特攻队”。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分子将这些军国主义的替死鬼美化成为天皇效忠的英雄。如今,一位当年侥幸逃生的“神风特攻队”队员终于不再沉默——揭穿日本“神风特攻队”死亡谎言。据英《卫报》3月1日报道,日本前“神风特攻队”队员、现年81岁的滨园重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当年执行自杀式飞行任务,说为天皇而死是被人误导。他在最后的遗言中写道:“妈妈,这将是最后的遗言。我只剩下数秒钟了。那种认为我们笑对死亡的说法是一个神话。”“神风特攻队”没能创造奇迹,滨园重善侥幸死…  相似文献   

7.
温莎 《科学大观园》2013,(11):10-11
英国流行"环保葬礼"在英国为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举行的葬礼,尽管过程格外的繁复和隆重,但其葬礼的实质与一般英国人大致相同,入殓、教堂仪式、火化以及埋葬入土。维多利亚时期,英国人将死者入殓到深色的棺材中,在教堂接受牧师的祝福后,通过黑色的马车或者汽车运至墓地,下葬在用大理石或水泥砌成  相似文献   

8.
狄德罗和康德都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耻辱”说,即哲学或人类的理性不能从认识论上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贝克莱明确反对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虚无”。贝克莱反对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空间”是主观的、相对的观念,没有物质的存在之所。康德则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主张有“主观的”但是“绝对”的空间,从而为现象和本体(“物质”)留下了存在之所,证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科研单位对我的帮助很大,每一次训练或比赛他们都会给我录像,还会给我数据,好像我的电脑教练一样。”雅典夺冠后,新“飞人”刘翔在为那个令世界为之震惊的成绩揭秘时,不经意间撩开了在训练期间陪伴他的秘密武器——CAS计算机辅助运动系统的神秘面纱。据北京市科委人士透露,这种数字化三维人体运动计算机仿真系统今后不仅只用来制造“飞人”,还将广泛运用在跳水、蹦床等多个在北京奥运会有望夺冠的运动项目上。“这套系统能够让运动员更容易、更快速地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已经在雅典奥运前就开始使用CAS软件的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  相似文献   

10.
“求是”与“致用”,作为学术研究的两种理念,它们之间究竟何者更为根本,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剪不断”的话题。不难看出,近代以来,中国学人关于学术理念的探讨一直在这两者之间左右摇摆:或主张学术研究就是“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研究的目的就是纯粹“求是”,学者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或主张学术研究必须“学以致用”,求真只是手段,致用才是目的,学者要“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清末时期章太炎的“实事求是”与康有为的“通经致用”之争就是这两种学术理念的典型代表。当然,这种极端的观点必然逃不脱被扬弃的命运。梁启超曾主张把两者结合起来,他给“学术”下的那个定义——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就是对康梁学派过于强调“致用”而“借经术缘饰其政论”致使“其业不昌”的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都市人对于粉尘、浊气、污水、垃圾等肮脏污染表现出深恶痛绝,避之惟恐不及;而对另一类污染则不太重视,或处之不惊,甚至羡慕乃至青睐,这就是“温柔”污染。“温柔”污染有以下几类。公用电话:“声名远扬”的污染遍布街头巷尾的都市公用电话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成为危害市民身体健康的一个新的污染点。据防疫部门的一次抽查结果表明,街头公用电话的带菌数超过了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其中超标50倍的达32.21%。公用电话已成为传播流感、流脑、皮肤病、肝炎等十几种疾病的重要途径。歌舞厅:“五彩缤纷”的污染一般歌舞…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绵羊、英国的“多莉”壮年不幸死亡,使人们更加关注在中国诞生的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的健康状况。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羊场,2000年6月22日降生在这里的世界首批成年体细胞克隆山羊“阳阳”正好3岁。现在,已三代同堂做了外婆的“阳阳”,目前生长发育一切正常,没有出现人们所担心的早衰等其他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3.
蒙古戈壁沙漠上流传着一个离奇的传说——在茫茫的戈壁沙丘中常有一种巨大的血红色虫子出没,它们形状十分怪异,会喷射出强腐蚀性的剧毒液体,此外,这些巨大的虫子还可从眼睛中放射出一股强电流,让数米之外的人或动物顷刻毙命,然后,将猎物慢慢地吞噬……大家把它称为“死亡之虫”。究竟死亡之虫只是一个富有神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家们经历了一个欲通过实施哲学的转变或转向(如逻辑转向、语言转向、历史转向和社会学转向等)实现其复兴,但因始终未能真正摆脱笛卡尔之“我思故我在”的思维藩篱和思想桎梏而最终使哲学面临危机并对此深感无奈的迷茫和彷徨的历程;20世纪的中国哲学家们则经历了一个先是依仗哲学之“权威”并因此而自信和自豪,而后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05,(20):51
在医疗界中,记载着数个死人“复 活”的怪异现象。 15世纪初的德国有关部门当众将 一个名为斯特里布雷德的海盗斩首。 但是,被斩首后,这个已经死亡的海盗  相似文献   

16.
马健 《科学大观园》2005,(16):10-11
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人们都依照祖先留下的仪式来进行葬礼,寄托对死者的思念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葬礼也渐渐添加了一些时代的元素,尤其是一些科学技术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寄托对死者的思念,还能够消除传统葬仪中的一些弊病。  相似文献   

17.
缸中之脑假设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最重要的怀疑主义假设。对“我是否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这个问题,当代西方知识论者有不同的看法。摩尔借助新常识实在论试图证明“我知道我没有被恶魔欺骗”;普特南则借助语义外在主义试图证明“缸中之脑假设是自我反驳的”,然而他们俩人的论证都是有问题的。诺齐克借助知识条件论对“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作了论证;不变主义者布莱克则借用诺齐克的知识条件论得出了“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的结论。语境主义者德娄斯提出了一种折衷的方案:在日常语境下,我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在怀疑主义语境下,我不知道“我不是缸中之脑”。本文基本赞同语境主义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党卫军在1943年公开征召未成年人参军。右图为党卫军第12装甲师,即“希特勒少年师”,又称“婴儿师”的士兵。“二战”后期,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其作战之勇猛、伤亡之惨重、结局之凄凉,在孩子兵参与战争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但这支部队在“二战”以后很少被人提及。一个德国朋友提示我,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述是存在的,只是人们不愿意旧话重提,原因很简单:让未成年人去为一个已经注定失败的战争去送死,这是民族的耻辱。所以,德国人宁愿让这段曾经轰动一时的战争史实逐渐淡出后人的视线,变得鲜为人知。1944年6月7日,盟军诺曼底…  相似文献   

19.
人的二元性生存悖论决定了人总有一死。但自古以来,人类以各种方式拒斥死亡,追求长生不老。克隆技术正是人类抗拒死亡的生死大计,而这个大计其实是一个谎言,一个“生死攸关”的真实谎言。  相似文献   

20.
“婚姻不是儿戏”,“婚姻将伴随你的一生”,“至死忠贞不渝”,“你对婚姻有把握吗”……你听到过多少这样的话?肯定很多,特别是在即将结婚或不想结婚时。许多人会毫不犹豫地说,将会同自己中意的男人或女人结婚,焦急地等待说“是的,我愿意”那一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