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8 毫秒
1.
对龙胆科喉毛花属植物长梗喉毛花全草中提取的苄基木糖葡萄糖苷的荧光性能进行了分析.该结构经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确定为苄基木糖葡萄糖苷.通过研究该化合物在不同pH条件下和不同溶剂环境中荧光强度的改变.得到了以下光谱性能结果.此苄基糖苷在乙醇∶水(体积比,2∶8)溶液中的最大激发波长位于210 nm,最大发射波长位于278 nm.在不同的pH条件下,此苄基木糖葡萄糖苷对pH变化的响应并不明显,荧光强度几乎不发生改变,表明化合物在不同的pH范围内荧光强度保持稳定,不同溶剂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在乙醇中的荧光响应最稳定,考虑到对生物细胞成像、食品科学和医学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Triton X-100)水溶液荧光光谱研究发现,该溶液的荧光光谱与其浓度密切相关,不同浓度的Triton X-100溶液在激发光激励下荧光谱有较大变化.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荧光光谱出现了由单峰到双峰再到单峰的变化,且第一、第二荧光峰分别出现红移.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也密切相关,溶液浓度的增加导致荧光发生猝灭.分析表明该荧光是由Triton X-100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产生,本文对产生这一现象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饱和脂肪酸-乙醇溶液荧光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紫外光激发饱和脂肪酸-乙醇溶液的荧光光谱特征,得到了光谱特征参数随激发光波长和溶液中饱和脂肪酸体积分数改变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荧光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饱和脂肪酸-乙醇溶液有明显的荧光发射,其峰位为327,401nm,分别对应最佳激发光波长为293,309nm.327nm荧光峰的强度随激发光波长呈高斯分布;固定照射溶液的激发光波长时,伴随其体积分数的增加,荧光强度先增强,后发生浓度猝灭,强度减弱.研究结果能为饱和脂肪酸的结构分析与食用价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玉米秸秆纤维素乙醇废水生化出水高色度的特征,采用电化学氧化方法对纤维素乙醇废水生化出水进行脱色研究,对比分析纤维素乙醇废水生化出水和标准腐殖酸溶液的降解规律,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分析二者随电化学氧化降解过程中的有机物组成变化.结果表明:纤维素乙醇废水生化出水色度的去除与腐殖酸质量浓度的减少呈明显的正相关,纤维素乙醇废水生化出水和标准腐殖酸溶液的电化学降解规律呈明显的正相关.纤维素乙醇废水生化出水中类腐殖酸物质荧光峰的消失与标准腐殖酸溶液的变化相近,可以用腐殖酸质量浓度的减少表征纤维素乙醇废水中的色度物质的降解.  相似文献   

5.
253.7 nm光辐照乙醇溶液荧光光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紫外光诱导不同浓度乙醇溶液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并对其产生机理和谱线特性进行探讨。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当用紫外光照射乙醇溶液时,乙醇分子对253.7nm的紫外光产生吸收,并在400nm附近辐射出荧光;紫外光诱导不同浓度的乙醇溶液的荧光光谱特征几乎相同,只是荧光强度有较大变化。研究结果将为乙醇作为有机溶剂、催化剂、猝灭剂时对其它大分子产生荧光光谱及其特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制备可用于生物分析的荧光标记物质,以硝酸钆、硝酸铕、氟化钠和柠檬酸钠为反应原料,控制反应溶液pH值为8.0,140℃反应4h,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NaGdF4:Eu荧光纳米粒子.合成胶体粒子的荧光寿命为1.144ms,粒子荧光强度大且光学性质稳定.对合成粒子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实验表明,粒子表面包覆了柠檬酸盐.XRD实验表明合成粒子是六方晶系NaGdF4晶体,掺杂Eu3+进入NaGdF4晶格生成固溶体,粒子的晶粒度为11nm.TEM实验表明合成粒子分散性较好.用该粒子和胰蛋白酶进行了链接,链接后,NaGdF4:Eu的荧光光谱未发生改变,但粒子对胰蛋白酶的荧光发生猝灭.对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羟基二芳基希夫碱及其在银纳米作用下的荧光性能,本文合成了60个羟基二芳基希夫碱化合物,并制备了银纳米溶液.这些化合物包含羟基处于芳环的4-,3-,2-,2'-和4'-不同位置的异构体.将化合物配制成无水乙醇溶液,测定了纯化合物溶液的荧光光谱以及化合物-银纳米溶液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1)化合物溶液的荧光发射波长与羟基所处的位置密切相关,处于醛芳基2-位羟基的化合物荧光发射波长最长;(2)化合物在银纳米作用下,荧光发射波长均有移动,其移动的大小与取代基电子效应没有明显的定量相关性;(3)荧光发光强度相对于纯化合物,普遍发生了降低,仅有极少数化合物有增强.该结果对希夫碱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有理论意义,同时对银纳米用于有机化合物和生物检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在银纳米粒子(AgNPs)的作用下,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的荧光性能,本文合成了30个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模型化合物(MC),并制备了银纳米溶液.以无水乙醇为溶剂,分别测定了MC溶液的荧光光谱以及MC-AgNPs溶液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1)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及其与银纳米形成超分子体系在乙醇溶剂中均可发射荧光.与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溶液的荧光波长相比,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银纳米超分子体系的荧光波长均有明显变化,偏移值一般在10 nm以上,有的红移,有的蓝移.(2)大部分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在银纳米的作用下,其荧光发射强度增加,少部分荧光发射强度降低.(3)如果基团对X-Y相同,相对于取代-N-(2-羟基苯亚甲基)苯胺,一般而言,取代-N-(2-羟基苯亚乙基)苯胺在银纳米作用下的荧光发射波长要长一些.本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对于利用银纳米进行生物检测或有机化合物的检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对细胞色素c和脱辅基细胞色素c在不同的φ(乙醇)溶液中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乙醇对细胞色素c的α-螺旋二级结构影响很小,而对血红素配位的影响十分明显,可导致血红素Fe-Met80配位键断裂,另一方面,乙醇对脱辅基细胞色素c有明显的结构转换诱导作用,在φ(C2H5OH)=0.55(乙醇/水)溶液中,脱辅基细胞色素c的α-螺旋结构含量可以达到全蛋白的89%,研究结果表明:负电荷微环境的诱导对脱辅基细胞色素c的结构转换并不是必要的,改变溶剂与脱辅基细胞色素c之间的疏水和氢键相互作用力也可以诱导脱辅基细胞色素cα-螺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一种含吲哚环的二甲川菁染料,研究光谱性质、与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作为荧光探针在活细胞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采用UV-vis,1H NMR,IR,HR-MS分析确证产物的结构;采用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二甲川菁染料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以及该染料在生理条件下与鲑鱼精DNA(DNA)、牛血清白蛋白(BSA)、溶菌酶、淀粉酶、糜蛋白酶和牛血红蛋白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染料对K562白血病细胞的活细胞染色。结果该染料最大吸收波长(λmax)随着溶剂介电常数的增加出现蓝移。染料与DNA相互作用较强,且荧光强度随着DNA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而其他5种生物大分子对染料的荧光强度影响不大。该染料可以穿透活细胞膜,对细胞核染色,可以清晰地看出核仁的荧光较亮,2 h后观察细胞仍有荧光。结论合成了一种光谱性质优良的二甲川菁染料,该染料对核酸(DNA/RNA)有较强的亲和性,属于活细胞通透性染料,是一种潜在的活细胞成像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硒多氮芳香杂环化合物(Selenad iazole compounds,以下简称SDZs):1,2,5-硒二唑并[3,4-b]吡啶、1,2,5-硒二唑并[3,4-b]嘧啶-5,7-(5H,6H)酮、1,2,5-硒二唑并[3,4-b]嘧啶-7-(5H,6H)酮在乙醇溶液中的荧光性质,考察了不同电子结构的金属离子对其荧光的影响.结果表明SDZs化合物的荧光发射随着共轭效应的降低出现蓝移现象,Zn2 、Cu2 、Cr3 的加入对SDZs类化合物的荧光强度有较大的改变,并初步探讨金属离子对SDZs化合物荧光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实验研究了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荧光强度及亚显微结构受不同浓度Pb2+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暴露时间的进行0、1 mg/L Pb(NO3)2处理组蛋白核小球藻的叶绿素荧光强度是逐渐升高的;而5、10、50、80 mg/L处理组的藻叶绿素荧光强度逐渐降低;且Pb2+浓度越大其荧光强度的下降趋势越明显。经Pb2+处理的蛋白核小球藻细胞易破裂且多变形,细胞壁和原生质体结合疏松,细胞超微结构中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线粒体、蛋白核、淀粉与液泡等受到了Pb2+毒性影响,导致其细胞内的各个系统受到明显影响,进而影响到藻细胞的荧光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蒲公英提取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探讨了不同浓度的蒲公英提取物和溶剂种类这两个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蒲公英花或叶的甲醇提取物使BSA的荧光强度增强,且其最大荧光发射波长无明显红移;蒲公英花或叶的乙醇提取物使BSA的荧光产生猝灭,且其最大荧光发射波长明显红移;甲醇溶剂对荧光强度有比较大的影响,而乙醇则无明显影响.随着提取液浓度增加,蒲公英甲醇提取物与BSA相互作用的△F呈线性增加趋势,蒲公英乙醇提取物与BSA相互作用的△F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乙醇对鲍鱼碱性磷酸酶活力与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醇为效应物研究对鲍鱼碱性磷酸酶(ALP)活力影响的结果表明.酶的剩余活力随着乙醇浓度增大而迅速下降,乙醇浓度40%可使酶活力完全丧失.说明乙醇对鲍鱼ALP有明显的失活作用,JG50为13%.含较低浓度乙醇(30%)的失活过程是可逆的反应.测定乙醇对酶的失活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乙醇对鲍鱼ALP的失活作用是非竞争性机制,说明底物存在不影响乙醇对酶的失活作用.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鲍鱼ALP经乙醇微扰后的分子构象变化,发现乙醇对酶分子构象有显的影响,酶的内源荧光强度随乙醇浓度增大而增强.荧光发射峰逐渐发生红移.紫外吸收光谱在276nm吸收峰随乙醇浓度增大而增强.这些结果表明.酶蛋白分子中的生色基团残基的微环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在乙醇水溶液体系中。以邻菲哆啉(phen)作为第二配体。合成了铽与IA,phen三元固态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荧光光谱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其成键特征。研究了其荧光性能。三元配合物组成为Tb(IA)3·phen。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是二元配合物的近10倍。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Lanthanide (Ln3 )can promotethegrowthofcropsandincreasetheirproduction .However ,Ln3 canalsoaffectanimaltissuesandhassometoxicfunctionsatcertainconcentrations[1] .ThemechanismbywhichLn3 exertsbiologicaleffectsremainsunclear.StudiesshowthatLn3 cani…  相似文献   

17.
采用观察翻正反射消失情况和测定鼠血中乙醇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的手段,考察了一种天然醒酒剂对急性酒精中毒的防治功效,并动态观察了乙醇代谢和自由基代谢情况.结果表明,酒前或酒后摄入本醒酒剂均能显著降低小鼠醉倒数,延长醉倒前的耐受时间,缩短醉倒后的维持时间,而且鼠血SOD酶活变化趋势与鼠血乙醇浓度变化趋势及翻正反射消失结果相符.血中SOD酶活可作为判别醒酒剂药效学功能和动物机体自身保障工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N-甲基-3-溴咔唑与β-环糊精包结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荧光光谱法,通过考察N-甲基-3-溴咔唑在水、乙醇、β-环糊精、甲基-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γ-环糊精等溶液中的荧光光谱及荧光强度的变化,认为N-甲基-3-溴咔唑与β-环糊精可能的包结方式为轴向包结,而且光谱特性与微环境极性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One of the biochemical results of ethanol exposure is a change in the amount of the intracellular second messenger cyclic AMP (cAMP) produced in response to receptor stimulation. In general, acute ethanol exposure increases the amount of cAMP produced on stimulation of receptors coupled to the enzyme adenylyl cyclase via the GTP-binding protein Gs, whereas chronic ethanol exposure has the opposite effect (results for receptors coupled via Gi have been more variable). We previously reported that adaptation to continuous ethanol exposure reduces receptor-stimulated cAMP production by 25-35% in a neuroblastoma cell line (NG108-15), and an even greater reduction of 75% was observed in lymphocytes taken from actively-drinking alcoholics. This reduction in receptor-stimulated cAMP levels was recently confirmed in platelets from alcoholics. None of these studies, however, determined whether more than one receptor coupled to adenylyl cyclase activity was affected in the same cell. Here we report that chronic ethanol exposure causes desensitization of heterologous receptors coupled to Gs as cAMP production mediated by prostaglandin E1 as well as by adenosine is reduced by approximately 30% in NG108-15 cells. We show that, after chronic ethanol exposure, the activity of the alpha subunit of Gs is decreased by 29%, the amount of alpha s protein is decreased by 38.5%, and alpha s messenger RNA is decreased by 30%. Thus, cellular adaptation to ethanol involves a reduction in alpha s mRNA and, as a consequence, reduced cAMP production by heterologous receptors coupled to Gs. Such changes in cAMP production may account for the tolerance and physical dependence on ethanol in alcoholism.  相似文献   

20.
三价铕掺杂的聚酰亚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荧光性能优异的Eu(acac)3(络合物A)与EDTA双酐掺杂在4,4 二氨基二苯甲烷形成的聚酰亚胺(PI)中制备了发光纳米复合材料.荧光测定结果表明,材料荧光强度随Eu3 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从透射电镜照片观察到络合物A在含PI溶液中是以粒径介于100~200nm的纳米球存在,而且可以明显看到每个小球都被PI包覆,厚度大约为6nm,形成了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