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针对某型液压挖掘机噪声大的现状,对其柴油机进行了噪声源的识别.由于工程机械噪声源十分复杂,单一的噪声源识别一般不能准确预测噪声源,因此本文采用将层次分析法(AHP)和模态分析相结合的噪声采集和识别方法.首先采用噪声测试仪获取挖掘机各转速下表面辐射噪声信号,综合考虑发动机各转速下对噪声的影响,依据测试结果运用AHP法找出对柴油机辐射噪声贡献度大的频率段;然后对柴油机主体组合结构进行了模态分析,找出与对柴油机表面辐射噪声贡献度大的频率段对应的模态振型;最后通过这些振型图确定出油底壳、汽缸盖罩和进气管道是主要的噪声源,采取降噪措施后柴油机噪声减小了1.5 dB左右.结果表明,本噪声源识别方法简单准确,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复杂声源的识别当中.  相似文献   

2.
大客车降噪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运用噪声分离、频谱分析等技术手段,找出了GZ6921型后置柴油机大客车噪声超过国家标准的原因,并对主要噪声源及其频谱分布进行了分析对各主要噪声源-排气系统、冷却系统和发动机舱采取相应的降噪措施,如降低风扇转速,改善抗性消声器的降噪能力,修改冷却风进风道,平衡车两侧的噪声源,在发动机舱中粘贴吸音材料等。改进后GZ6921型大客车最大加速度时的车外噪声由91.5dB(A)降到86dB(A)以下,达到国际GB1495-75“机动车允许噪声”的规定。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验模态分析技术对某柴油机机体进行减振降噪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模态分析技术能有效提高柴油机机体的刚度 ,改善刚度分布 ,降低整机振动 ,减少噪声辐射 .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降噪效果 .  相似文献   

4.
对LG5030GJY型流动加油车加速行驶车外加速噪声进行被动降噪改进设计。该流动加油车原车状态的加速行驶车外噪声为77.5dB(A),主要噪声源为发动机和排气噪声,车外加速噪声随着发动机转速的上升而加大,加速噪声最大声级频谱峰值主要集中在100~200Hz的低频段。采取在驾驶室下部及发动机周围加装ABS+2.5mm隔音毡进行降噪,在发动机和水散热器支架上安装减振垫,对发动机进行隔声减振处理。实施降噪改进措施后,该流动加油车的加速行驶车外噪声能够满足77 dB(A)标准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国产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噪声超标,严重影响了驾驶员舒适性及周围环境。为有效解决双钢轮振动压路机的噪声问题,通过优选低转速发动机、优化风扇参数和进风通道结构来降低噪声源辐射能量,并对驾驶室进行声学封堵等措施来减弱噪声的传播,使得整机噪声接近国标限值,但发动机与液压泵的安装舱仍存在较大的泄露噪声。针对此问题,采取将发动机进、排气管口、散热器排热口设置在发动机舱的上部位置,并通过对发动机和液压泵安装舱等部位进行声学封装等措施进一步削弱噪声的传播;与此同时,采用智能调速风扇增强散热,合理设置液压系统工作参数减少系统发热,通过起步时行走与振动液压系统的瞬时功率峰值的错位降低发动机的最大功率需求。整机噪声综合防治的试验结果是,在保证整机热平衡条件下,驾驶员左右耳旁噪声优于国标约10 dB( A),整机左右7.5 m处优于国标限值0.8~3.5 dB( A)。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先进的声强测量技术对GC301—01型工业平缝机进行了全面测量,得到了该机的声强分布。并且计算出了平缝机各件的噪声辐射声功率,从而识别出了GC301—01型工业平缝机了主要噪声辐射源。最后通过对阻尼减振结构设计使得工业平缝机主要噪声辐射源声功率分别降低76.52%和80.71%,并使工缝机机头内侧水平方向0.5m处噪声声压级降低4.58dB(A),标准噪声测点处噪声声压级降低3.84dB(A)。(标准测点按日本JISB9064—1981)。  相似文献   

7.
内燃机机械噪声和燃烧噪声的识别分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内燃机噪声识别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在程序中加入作用全局阈值的小波变换降噪程序,保证程序的抗干扰性后,实现了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分离和A计权声功率级计算。以某CG125型摩托车发动机为例,通过构造包含不同干扰噪声的理论算例仿真识别,验证了程序的准确性和实用性。识别结果表明:分离前后的燃烧噪声和机械噪声的频谱吻合良好,A计权声功率级误差均小于0.6dB。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GC301—01型工业平缝机的振动激励源及噪声辐射源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及实验两方面探讨了该机主要噪声辐射源之一(台板)的振动发声机理及振动与噪声辐射的关系,并采取阻尼降噪措施,使该机噪声降低5—6dB(A),该机的振动特性也得到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微型轿车的降噪实验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针对某微型轿车采用汽车扣速行驶车外噪声分离实验和声强法识别噪声源。发现进气噪声是造成车外加速噪声偏高的主要原因。在对发动机进气噪声进行频谱分析后,找到进气噪声的主要峰值频率,设计出一种三腔并联共振式消声器,使进气噪声得以有效的控制。通过道路实验与发动机台架实验评价,整车车外加速噪声降到72.3dB(A),降噪量达7.9dB(A),而发动机输出功率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一台4缸柴油机的主要噪声源,采用近场声压法测量了4缸柴油机气缸罩盖、燃油泵和油底壳等14个零部件近场声压级,分析了各零部件噪声对整机噪声的贡献率.应用声强扫描法对柴油机油泵侧、排气侧、风扇侧和摇臂罩盖侧进行了近场声强扫描,采集了主要噪声源近场频谱.结果表明:柴油机在标定工况运行,燃油泵齿轮啮合噪声对整机噪声贡献率为37%,油底壳表面辐射噪声占整机噪声能量的22%;燃油泵齿轮啮合噪声在630 Hz和2 000 Hz处噪声出现峰值,油底壳辐射噪声在各频率段都存在峰值;2种方法识别出的柴油机主要噪声源一致,燃油泵齿轮啮合噪声和油底壳辐射噪声是柴油机主要的噪声源,气缸罩盖辐射噪声、附件箱齿轮啮合噪声和曲轴箱辐射噪声是柴油机的次要噪声源.  相似文献   

11.
曲轴扭转振动导致的内燃机噪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进一步探讨内燃机噪声与曲轴扭转振动的关系,在对活塞、曲柄、连杆机构的动力学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曲轴扭转振动共振时,将导致部件的相互作用加剧,增大结构的噪声,还指出,当曲轴有扭转共振时,扭振减振器可有效地降低噪声,通过对发动机机体的动态设计,使机体有合理的振型和固有频率,以及优化活塞与缸套的配合是降低曲轴振动与机体辐射噪声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内燃机机械噪声与曲轴振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动机的机械噪声源于发动机零部件的振动,而主要零部件的振动都直接或间接与曲轴的振动有关,文章分析了曲轴振动到各零部件的传递路径,介绍了减振降噪的措施, 实验证明通过精心设计各零部件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以避免强共振,可以有效地降低机械噪声,改善振动的传递路径也是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前,汽油机正朝着高转速,大功率,低噪声,轻型化方向发展。因此,对汽油机扭转振动特性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曲轴扭振过大,不仅会引起曲轴扭转疲劳破坏,而且也是产生发动机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曲轴前端安装扭振减振器是减低曲轴系扭振的有效方法。本文结合486Q型汽油机的扭振测试分析和计算对其扭振特性及橡胶减振器参数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种减振器的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内燃机轴系扭振/弯曲振动减振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试验研究了内燃机轴系的扭振/弯曲振动减振器的参数扭振特性及发动机整机振支 和影响,建立了此类减振 器的模型,并从理论上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讨论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才峄  宁宗奇 《江西科学》2010,28(4):501-503,523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采用结合有限元法(FEM)的多体系统仿真(MSS)方法对汽车发动机曲轴进行扭转振动分析。建立了包括柔性体曲轴在内的内燃机曲轴系统的多体动力学模型。根据多体动力学进行模拟仿真计算,分析了内燃机曲轴扭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因非道路车辆的特殊结构和成本限制,提出四缸柴油发动机中采用CVT刚性联接曲轴轴系结构。阐述了该新型结构的特征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四缸柴油发动机离合式曲轴计算模型和CVT刚性联接曲轴计算模型。通过曲轴前端实验,证明了所建模型和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的正确性。求解所有计算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CVT刚性联接使曲轴轴系振动波动加大,减振器耗散能增加,各阶共振峰值对应转速低减。对曲轴各拐剪切应力幅度的影响不大,但有高转速工况降低而中低转速剪切应力幅值增加的普遍趋势,CVT端的扭振振幅和剪切应力较大些。综合研究得出结论:非道路车辆低速四缸柴油发动机可以采纳CVT刚性联接曲轴轴系结构。  相似文献   

17.
曲轴扭振减振器特性参数检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一种曲轴扭振减振器特性参数的计算机检测分析系统,该系统以强迫振动的幅频特性为基础,根据最大振幅点与1/2最大振幅点的幅频关系得出减振器特性参数(自振频率f0、阻尼比ζ)的计算公式,通过激振器激励扭振减振器振动并采集减振器的响应数据,计算得出减振器的特性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准确测定减振器的振动特性参数,为减振器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准确的技术参数,用B-K信号分析仪对检测结果进行验证表明,该系统检测结果精确可信。  相似文献   

18.
基于瞬时动能等效的曲轴系变惯量扭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往复运动件变惯量下的曲轴系自由扭振特性. 基于瞬时动能等效原则,提出了单缸变转动惯量的精确求解方法;建立了单、多缸曲轴系统自由扭转振动微分方程,并对系统的扭振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对某一多缸柴油机曲轴系进行了考虑变惯量下的自由扭振数值计算. 结果表明,变惯量的引入会对曲轴系的固有频率、临界转速、扭转角位移等系统扭振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