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翻译过程中最让译者困惑的问题之一就是词义的分析与处理。作为传递文章信息的基本元素,词汇促使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必须反复推敲单词与单词之间所包括的作者意图,否则,"假朋友"的现象就会误导读者并产生歧义。理解原文是翻译的第一步,而词义分析又是理解原文的开端,所以本文尝试从词义准确把握的角度来探讨英汉翻译。  相似文献   

2.
穆志韬  金平 《科技信息》2007,(17):139-140
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色彩词语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对翻译的影响也有目共睹。本文从文化语境所包含的诸多因素出发,分析阐述了如何进行色彩词语的英汉翻译。从而得出结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色彩词语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色彩词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英汉翻译过程中词义的理解是最关键的。本文结合实例,简要论述了英汉翻译过程中词义理解易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强调要结合上下文及语法、逻辑关系进行分析,正确理解词义,忠于原作。  相似文献   

4.
在英汉翻译信息转换中,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含义,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灵活处理,才能使译文既保留原意,又自然通顺。但现有 文其语言特色、文化内涵都有不同程度的信息损失,有的译文信息量却大于原文的信息量,因此英汉翻译中的信息损失与增溢往往是并存的,等值翻译是译者永远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郝元嫄 《科技信息》2012,(18):162-162
思维方式在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词义的理解并制约译文的形成。翻译时译者要考虑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将原文信息表达为译文读者能接受和理解的语篇。本文通过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词的译本分析,探讨了思维与翻译问题,并认为思维方式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刘家宇 《科技信息》2011,(26):415-416
引申是指从原词的内在含义出发,结合语境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在译文中对某些词作一定的语义调整,以达到忠实、通顺的目的。英译汉时常常会遇到许多单词,按词典上给的词义来翻译,译文就会生硬难懂,甚至造成意思上的曲解。因此,需对词义进行必要的变动,引申出能表达词语内在含义的新的表达方式。如何正确得当适度的应用英汉翻译中的引申,使译文更忠实、更通顺、更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义,本文从英汉翻译词义引申,比喻与典故习语的引申以及句子含义的引申等方面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今.奈达(1964)认为,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是中介作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内容,实现译文和原文最大限度的动态对等.本文认为,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被动的读者,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必须深入理解原文;在表达译文的过程中,译者又是主动的再创作者,拥有表达方式的主动权,处于主动创作的地位.理解和表达的有机统一,是译者的中介作用的体现,力求取得翻译的"动态对等":即文体对等、语言对等和文化对等.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依据语境把两种语言进行转换的交际活动,涉及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三个方面,语境在词义选择、理解原文和译文表达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林小红 《科技信息》2008,(11):250-250
英汉翻译不仅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从深层次上讲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变通。在进行英汉翻译的时候译者要具有双语文化意识,并参照效果对等翻译理论,必要时要进行文化因素方面的调整,以便使译文能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效果对等,使语际交流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语境,即语言环境,它对语言表达的制约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把握好语境的坐标作用是准确地理解原文并恰当地进行翻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倪婷婷 《科技信息》2011,(1):I0214-I0215
语境是译者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译者对语境的考虑不仅体现在原作的理解阶段,同时也体现在译作的表达阶段。这个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译者既是原作的读者,又是其译作创作者的双重身份。  相似文献   

13.
维索尔伦的语用综观点论认为,交际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为了交际的目的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用该理论审视英汉翻译实践,英汉翻译也是译者在言外环境(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和社会环境)的规约下,为了跨文化交际成功这一目的在语言内部结构上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最终取得原文与译文的语用等效。但在翻译实践中,这一理论同样面临实践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译者采用相互适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字面含义大致相同和译者介入的透明性,视译文为原文的复制品、派生物,导致轻视译者的地位.现代翻译理论将翻译活动定义为跨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活动,它涉及到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的积极参与,而译者作为原文文本的特殊读者和译本的创造者具有双重身份,他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创作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在理解阶段,译者的认知图式对原文的理解并不总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有时也具有消极作用;译者的认知图式与原文文本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在表达阶段,译者要充分考虑译文读者头脑中的认知图式,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来激活译文读者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或帮助译文读者建立新的图式,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王长羽 《科技信息》2012,(34):491-492
语境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但能使译者准确理解源语言材料的意思,还可以帮助译者重组译文的语言和结构。本文分别讨论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三类语境与翻译的关系,希望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减少对原文的误读.以便尽可能确切地翻译好原文。  相似文献   

18.
结合翻译理论与具体实例论述了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指出这种制约既包括直接的上下文的制约,也包括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作者的思想观点等间接的附加语境因素的制约。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语境提供的信息,正确理解原文中字词的确切含义,使译语更忠实贴切,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分析和阐述了上下文语境和作者意图对精确理解原文和准确翻译的重要性,指出上下文语境在一定程度上使原文词义语义具备被理解的前提,上下文关系与作者意图的反映息息相关。认为翻译时必须从上下文理解原文并在译文中体现出原作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结合翻译理论与具体实例论述了语境对词义的制约作用,指出这种制约既包括直接的上下文的制约,也包括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作者的思想观点等间接的附加语境因素的制约。在英译汉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根据语境提供的信息,正确理解原文中字词的确切含义,使译语更忠实贴切,准确无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