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向被测水样中加入适量Bi3+和Na2S,使水样中的Hg2+与Bi3+一起形成硫化物(HgS和Bi2S3)的共沉淀.将沉淀物用热稀硝酸溶解后,以冷原子吸收法测定其含量.探讨了对大体积水样沉淀富集时不须过滤(吸去上清液)的可行性,采用先加入明矾以加速硫化物的沉淀和凝结,而后吸去上清液的方法,从而使得该测定方法更简便和实用.  相似文献   

2.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向被测水样中加入适量Bi^3+和Na2S,使水样中Ni^2+,Co^2+和Bi^3+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下来。将沉淀过滤,或者加入明认加速硫化物的沉降,凝结,再用虹吸法吸去上层清液(无须过滤)的方法将沉淀分离,用热稀硝到将沉淀溶解后直接火焰原子吸收光测定镍,钴的含量,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适用于大体积水样的富集测定。  相似文献   

3.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向被测水样中加入适量Bi^3+和Na2S,使水样中的Hg^2+与Bi62+一起形成硫化物的共沉淀。将沉淀物用烯稀硝酸溶解后,以准原子吸收法测定其含量。探讨了对大体积水样沉淀富集时不须过滤的可行性,采用先加入明矾以加速硫化物的沉淀和凝结,而后吸去上清液的方法,从而使得该测定方法更简单和实用。  相似文献   

4.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向被测水样中加入适量Bi^3+和Na2S,使水样中Cd^2+、Cu^2+、Pb^2+与Bu^3+一起形成硫化物的共沉淀。将沉淀物用热稀硝酸溶解,定容后,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通过沉淀富集,可以测定水样中用直接火焰吸光光度法无法测定的低浓度Cd^2+、Cu^2+和Pb^2+。  相似文献   

5.
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向被测水样中加入适量Bi ̄(3+)和Na_2S,使水样中Cd ̄(2+)、Cu ̄(2+)、Pb ̄(2+)与Bi ̄(3+)一起形成硫化物的共沉淀,将沉淀物用热稀硝酸溶解,定容后,直接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通过沉淀富集,可以测定水样中用直接火焰吸光光度法无法测定的低浓度Cd ̄(2+)、Cu ̄_(2+)和Pb ̄(2+).  相似文献   

6.
选取Ni2+,Ph2+,Zn2+,Bi3+,Cr3+,Fe3+,Ce4+等重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硫化物及磷酸盐沉淀作试验.研究了沉淀物的种类和形态、沉淀物与气浮剂的吸附形态、不同的气浮剂及气浮方式等对气浮表现活化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Ba^2+,BiO2+与草酸混合体系热力学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了将Tio^2+与草酸混合,在一定的pH值时生成钛配阴离子,再与BaCl2昨分解反应、直接沉淀出BaTiO3的前驱体-草酸氧钛钡,最终经煅烧得BaTiO3粉体的合成新工艺。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荧光材料(Y,Gd)_2O_3·2B_2O_3:Bi~3+,EU~3+的合成和晶体结构.经XRD确定为六方晶系,晶胞参数:a=3.786,c=8.824.在254nm紫外光激发下,荧光材料有较强的红色发光.观察到Bi~3+→Gd~3+→Eu~3+的能量传递现象,Bi~3+→Gd~3+能量传递机理为交换作用;Gd~3+→Eu~3+能量传递机理为电偶极──电四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工艺对SrTiO3—MgTiO3—Bi2O3·nTiO2系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SrTiO3-MgTiO3-Bi2O3nTiO2系陶瓷的初始原料及合成工艺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不同初始原料和合成工艺制成的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差别很大.以SrTiO3、碱式碳酸镁、TiO2为初始原料以及经过预先合成烧块的工艺,有利于Mg2+和Bi3+在SrTiO3晶格中发生电价补偿置换,促进Bi2O3nTiO2在SrTiO3中的固溶,并可获得充分烧结的、电性能优异的高介低损耗瓷料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Ph(Cd1/3Nb2/3)O3,Bi2/3(Cd1/3Nb2/3)O3以及Bi(Cd1/2Ti1/2)O3改性的PbTIO3陶瓷的高温压电性能.结果表明,对ABO3型钙钛矿结构的PbTIO3进行A和B位复合取代可得到压电性能优良、适合于高温应用的压电陶瓷材料.其优良的压电性能及较好的温度稳定性与Bi3+的半径、Bi3+在A位取代所产生的铅缺位以及B位复合取代的钙钛矿结构化合物较高的居里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用磺化棉富集──火焰原子吸收测定水样中金属离子Cd、Zn、Co、Ni、Bi、Cu的方法,同时研究了它们的富集条件[1]。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硫酸铵—乙醇双水相体系萃取分离Bi(Ⅲ)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了在硫酸铵存在下,乙醇与水能够分为醇/水两相,在分相过程中,Bi(Ⅲ)与I-及CTMAB+缔合生成BiI63-(CTMAB+)3,该三元缔合物能够很好地被乙醇相萃取.通过控制pH值,能够使Bi(Ⅲ)与Mn(Ⅱ)、Fe(Ⅲ)、Co(Ⅱ)、Ni(Ⅱ)、Zn(Ⅱ)、Al(Ⅲ)等常见离子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硫酸铵-溴化四丁基铵(TBAB)-水体系萃取分离铅的行为及其与常见离子的分离条件.试验表明,TBAB的水溶液在硫酸铵的作用下盐析,形成了液-液两相,在pH3~5的克拉克-鲁布斯缓冲溶液中,Pb2+与Br-形成的络阴离子PbBr42-能与溴化四丁基铵TBA+形成疏水性的三元离子缔合物(TBA+)2(PbBr42-)而被萃取到上层TBAB相,其他共存离子:Zn2+,Cu2+,Ni2+,Co2+,Mn2+,Fe3+不被萃取.控制溶液的酸度,该体系能够使Pb2+与常见金属离子Zn2+,Cu2+,Co2+,Ni2+,Mn2+,Fe3+等完全分离.对合成水样进行了萃取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痕量钴镍的催化极谱同时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钴(Ⅱ)镍(Ⅱ)在丁二酮肟、亚硝酸钠、磺基水杨酸和NH_4OH-NH_4CI的溶液中,均能产生相当灵敏的催化波,其峰电位分别为-1.27V(钴)和-1.08V(镍)(Vs,S.C.E).在浓度为1.0×10~(-10)~1.0 ×10~(-6)g/mL(钴)和1.0×10~(-9)~1.0×10~(-6)g/mL(镍)的范围内,峰高与浓度成线性关系.用该方法同时测定了水体中、头发中、高纯氧化铜及钴矿中的痕量钴和镍.还测定了维生素B_(12)和C中的痕量钴.  相似文献   

15.
采用粉末微电极技术,通过循环伏安法对Ni(OH)2使用寿命的测定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微电极孔穴深度,使电极过程不受液相扩散控制,从而提高了电极的充放电电流.在电极循环过程中,放电峰电流随着循环次数而变化,从而反映出电极的循环性能.在每次循环扫描过程中,充电深度达到75%,能够满足常规检测的要求.对含Co与不含Co两种Ni(OH)2的检测结果说明,Co有利于延长Ni(OH)2的寿命,这一点与已往的结论是相符的.应用这一技术,完成一次测试所需时间不到10h.这种方法对于研究Ni(OH)2掺杂元素对寿命的影响是非常快速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定了用活性炭对水中痕量钒(Ⅴ)进行预富集的方法,研究了活性炭对水中痕量钒的吸附和解吸条件,以及活性炭对钒的吸附容量.50mg活性炭可以对500ml水中80μg以内的钒进行定量回收,回收率在93%~104%之间,同时可以除去干扰测定的金属离子,最后用分光光度法通过做工作曲线来测定水中的痕量钒,工作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A=4.9×10-2+0.0157c(μg/L),相关系数r=0.9971.利用本方法对合成海水样品中的痕量钒进行分析测试,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纳米材料原位覆盖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规律,开展室内培养原位沉积物柱试验,利用微界面分析技术、高分辨率平衡式间隙水采集技术(HR-Peeper)和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探究纳米Fe3O4原位覆盖对表层沉积物中Co、Ni释放的影响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纳米Fe3O4覆盖下沉积物pH值较对照组逐渐增大,Eh值先减小后增大;纳米Fe3O4覆盖可有效吸附间隙水中的溶解态Co和Ni,间隙水中的溶解态Co和Ni最大有效吸附率分别为27.07%及26.42%,有效影响深度分别为30 mm和10 mm;纳米Fe3O4覆盖有效抑制了沉积物中有效态Co和Ni向间隙水和上覆水扩散,沉积物中有效态Co和Ni含量分别降低了50.26%和15.31%。  相似文献   

18.
采用球形Ni(OH)2作为正极添加剂,使MnO2电极在7 mol/L KOH溶液中的可充性得到显著改善.对Ni(OH)2和曾广泛研究的Bi2O2添加剂修饰的MnO2电极的循环伏安图谱进行了对比性分析,初步明确了Ni(OH)2的作用机理.模拟电池恒流充放电实验证明,Ni(OH)2添加剂在实际可充碱锰电池中作用效果明显优于Bi2O3.  相似文献   

19.
镍氢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包含大量镍、钴、稀土等有价金属元素,将其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对于降低电池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使用NaBH4作为还原剂,在不同浓度的KOH溶液中处理废旧镍氢电池正极,实现钴的溶解,从而与氢氧化镍正极材料分离.结果表明,当KOH浓度为11.0mol/L时,所得氢氧化镍样品中钴的含量达到最低值1.84%(质量分数).此外,借助空气氧化和肼还原过程,可将溶解在碱液中的钴转化为可用于镍氢电池正极的Co(OH)_2导电添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