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采用粉末微电极技术,通过循环伏安法对Ni(OH)2使用寿命的测定进行了研究.通过控制微电极孔穴深度,使电极过程不受液相扩散控制,从而提高了电极的充放电电流.在电极循环过程中,放电峰电流随着循环次数而变化,从而反映出电极的循环性能.在每次循环扫描过程中,充电深度达到75%,能够满足常规检测的要求.对含Co与不含Co两种Ni(OH)2的检测结果说明,Co有利于延长Ni(OH)2的寿命,这一点与已往的结论是相符的.应用这一技术,完成一次测试所需时间不到10h.这种方法对于研究Ni(OH)2掺杂元素对寿命的影响是非常快速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对氧化物体系Cu-As-O,Fe-As-O和硫化物体系Cu-As-S,Fe-As-S的热力学分析表明,热力学稳定的砷化物为Cu3As,Cu3(AsO4)2,FeAs2,FeAsO4.当有硫化剂存在时,在弱氧化气氛下进行氧化-硫化焙烧,将有利于FeAsS分解,并生成毒性低的砷硫化物.分别在含金砷精矿和含砷铜精矿中添加黄铁矿进行沸腾焙烧工艺试验,砷的挥发率都在85%以上,试验结果对高砷矿物原料脱砷工艺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在制备球形氢氧化亚镍时 ,溶液中 [NH3]- [Ni2 ]-pH值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建立热力学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机求解。由理论计算得出氨对镍离子浓度的影响规律。这种通过热力学计算得出的基本规律 ,对氢氧化亚镍生产中工艺参数的调整范围提供了参考依据。图 1 ,表 1 ,参 5。  相似文献   
4.
用Ni,Cu,Fe和玻璃碳电极,研究了非晶态铬电镀过程中Cr(-Ⅵ)还原为Cr(Ⅲ)的电化学特征,发现Cr(Ⅵ)还原为Cr(Ⅲ)的电势与电极材料密切相关,在金属电极上还存在着新相的形成和生长过程,新相形成主要是钝化膜中的铬离子还原为金属铬,这为后继的铬电沉积提供了晶体生长中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非晶态铬镀层结构及其耐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低浓度6价铬溶液中低温电沉积铬镀层结构和形貌。发现,当28为43°时,镀层有非晶态的特征峰──BroadGaussianPeak.同时研究了镀层的抗腐蚀性能,与传统铬镀层相对照,对其抗腐蚀性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掺杂球形氢氧化镍电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Ni(OH)2粉末微电极,认为Ni(OH)2微电极电化学过程是一个准可逆过程且电极反应在Ni(OH)2/NiOOH之间进行.研究了在阳极过程中掺杂元素对Ni(OH)2质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发现掺Co后比纯Ni(OH)2的扩散系数提高近1倍,而掺Zn后则扩散系数有所降低.掺Co和Zn后Ni(OH)2电极的析氧电位均比纯Ni(OH)2的析氧电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
改变生产工艺条件制得电沉积镉负极,观察其显微结构并用恒电流法测试其比容量.结果表明:在电沉积过程中,酸度、镉离子浓度、温度、电流密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优化工艺条件,可获得高活性镉负极,比容量最高可达372mA·h·g-1.最优工艺条件:反应温度20℃,H2SO4浓度035mol/L,镉离子浓度02mol/L,电流密度052A/cm2.  相似文献   
8.
采用氨络合液相沉淀法制备出球氢氧化亚镍并检测了堆积密度和放电比容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形貌及分布。利用XRD证明了晶体结构及形态。讨论了反应温度及pH控制对氢氧化亚镍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沉淀反应过程中晶粒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