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花蕙兰茎尖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大花蕙兰茎尖诱导原球茎、原球茎增殖及分化再生植株的条件.结果表明,茎尖在1/2MS NAA0.2 mg/L BA 3.0 mg/L的培养基上培养,原球茎诱导率最高;原球茎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 BA 5.0mg/L NAA 1.0mg/L AC 0.2%;原球茎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1/2MS BA 2.0 mg/L NAA 0.2 mg/L AC 0.2%.  相似文献   

2.
以圆叶椒草的叶片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圆叶椒草愈伤组织的诱导、不定芽分化、丛生芽生长及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和芽分化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0mg·L-1+NAA 0.2mg·L-1,丛生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2.5mg·L-1+NAA 0.25mg·L-1;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MS+NAA 0.1mg·L-1,试管苗移栽后成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3.
盾叶薯蓣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对盾叶薯蓣的茎、叶片、叶柄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以及多芽体的诱导、生根、移栽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茎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在MS+6-BA0.5mg/L 2,4-D2.0mg/L上可达87.5%,但愈伤组织不易分化出苗;(2)腋芽能萌发形成多芽体,月繁殖系数达3-5,最适宜的多芽体诱导培养基是MS+6-BA2.0mg/L NAA0.5-1.0mg/L+椰汁10%;(3)无根苗在MS+6-BA2.0mg/L+NAA2.0mg/L培养基上能形成完整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4.
为了建立青蒿的快速繁殖与遗传育种体系,以青蒿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离体培养及试管苗再生途径.结果表明,青蒿基段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 6-BA1.0mg·L-1 NAA1.0mg·L-1,分化培养为MS 6-BA3.0·L-1 NAA0.5 mg·L-1,生根培养基为MS NN1.5mg·L-1.  相似文献   

5.
安祖花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祖花外植体的离体培养显示,在MS+2,4-D 0.1 mg.L-1+NAA0.2 mg.L-1+BA1.0 mg.L-1的培养基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93.8%.40 d后,将愈伤组织接于MS+BA1.0 mg.L-1的培养基上,45 d后出现芽的分化.再生芽易于生根,将小芽接于MS培养基上壮苗30 d,再接于1/2MS培养基上,30 d后形成完整小植株,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6.
铁皮石斛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碧琴  盖安俊 《江西科学》2006,24(6):479-480,484
铁皮石斛的外植体在MS 6BA0.5 mg/L-2 mg/L NAA0.25 mg/L~0.4 mg/L或2,4-D0.25 mg/L培养基中能诱导分化丛生芽3~5倍。原球茎分化丛生芽10~15倍。壮苗后在1/2MS NAA0.2 mg/L~0.5mg/L诱导生根,生根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食荚型豌豆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豌豆子叶、茎、真叶为材料进行外植体筛选及组织培养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豌豆带节茎段是最佳试验材料;在MS附加1 mg/L BA和1 mg/L NAA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率达100%,愈伤组织在分化培养基中未分化出芽;带节茎段在MS附加2~3 mg/L BA和0.1 mg/L NAA培养基中,腋芽和丛生芽产生率达100%,芽增殖系数3以上;不定芽在MS附加3 mg/L NAA上生根率86%;试管苗移栽成活率85%左右.  相似文献   

8.
以蕨类植物全缘贯众根茎、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选取诱导率最高的根茎愈伤组织为材料诱导分化形成幼叶,继续培养成生根试管苗,建立起全缘贯众的无性系.结果表明,1/2 MS NH4H2PO4(100 mg·L-1) BA(0.5 mg·L-1) 2,4-D(1.2 mg·L-1) NAA(1.2 mg·L-1)是诱导根茎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愈伤组织分化形成幼叶的最佳培养基是1/2 MS BA(0.2 mg·L-1) NAA(0.1 mg·L-1);试管苗生根培养的最佳培养基是1/3 MS IAA(0.6 mg·L-1);移栽后根茎上的须根比对照野生苗增加1.5~2.5倍.  相似文献   

9.
以茎瘤芥永安小叶品种无菌苗子叶和带下胚轴茎段为材料,初步探索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及再生植株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子叶与叶柄的切口处极易产生愈伤组织,在MS+1.0mg·L-16-BA+0.2mg·L~(-1)NAA培养基中,愈伤组织分化率达到64%,其不定芽量最大;1/2MS+0.6mg·L~(-1)IBA培养基对不定根形成最为有利,生根率可达到96%.  相似文献   

10.
以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子叶、下胚轴、根为外植体, 接种在不同浓度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中, 研究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再生.结果表明: 子叶和下胚轴是诱导愈伤组织的良好外植体; 以MS补加2,4-D(0.5~1.0 mg·L-1)或6-BA(1.0~2.0 mg·L-1)+NAA(0.5~1.0 mg·L-1)可100%高频产生愈伤组织;在MS+6-BA 2.0 mg·L-1+NAA 0.5 mg·L-1培养基上,下胚轴可产生不定芽; 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0.5 mg·L-1+NAA(0.5~1.0 mg·L-1),增殖系数为5.75;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5 mg·L-1,生根率达94.6 %.  相似文献   

11.
较详细地阐述了畜禽饲养环节对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来源,并根据分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畜禽饲养环节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嗅觉可视化技术是使非可见物质成像(主要是气体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属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一个新分支.使用卟啉和pH指示剂作为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的气敏材料,检测猪肉中的优势致腐菌和新鲜度.将3种优势致腐菌(梭状芽孢杆菌、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分别接种至3组猪肉样本中,在3种温度(-16℃,4℃和20℃)条件下分别贮藏不同的时间后,采用扫描仪获取可视化传感器阵列与每个样本反应前后的图像信息;将阵列反应前后的颜色差值作为样本特征值,对不同的猪肉样本经不同贮藏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可视化传感器阵列显示其特定的颜色图像与其对应.结果表明,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猪肉的优势致腐菌以及判断猪肉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3.
分别在佛山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季华路(主干道)、同济路(次干道)、华远西路(支路)路边,采集了PM2.5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2种金属元素和9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区各道路环境PM2.5日均浓度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季华路(173.3μg/m3)、同济路(141.2μg/m3)、华远西路(126.0μg/m3),与车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均高于同期城区PM2.5的日均浓度64.5μg/m3。3个采样点检出金属元素中含量较高的是Fe、Al、Ca、Mg,其次是Zn和Pb。不同道路环境中Al、Ca、Mg、Zn和Pb元素的浓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季华路、同济路、华远西路。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佛山市城区道路环境人为污染较严重的金属元素为Cd、Zn、Pb、As。采样期间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给出了集值映射的上半连续性和下半连续性同图象的闭性和开性间的一些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定义了环的S.F.P.维数,给出了S.F.P.维数为1的交换拟局部环的特征刻画,对凝聚环得了gldimR=max(wgldimR,S.F.P.dimR-1),从而对凝聚环,尤其是总体维数为2的拟局环进行了分类,最后还考察了C-excellent扩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X波段扇形微带元的理论计算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计算了ER=9.6、3.8、2.77、的介质基片上的扇形微带元的有关特性曲线。计算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可供设计者参考使用。最后介绍了作为宽带偏置电路或调谐电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测定人体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一个新方法。灵敏度高于均相伏安免疫法,IgM的检测限可达10~(-12)M。可应用于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对红松和前红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浅波浪状,缘厚;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深波浪状,缘窄.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结果可见,前红松有8条酶带,红松有7条酶带;前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6条酶带,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5条酶带.前红松与红松叶绿体基因组中的rbcL基因片段458个核苷酸中有5个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