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北京山区生态经济综合分区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北京山区84个乡镇为样本,应用空间差异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所选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选取出生态经济系统的6类21项指标.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经济区划分的相似性原则、区域共轭性原则、自然区域完整性原则、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统筹兼顾原则,运用星座聚类法对山区各乡镇进行类型划分,并按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原则对各类型区进行分区合并,共将北京山区划分出4区6亚区2个等级.最后对各区的开发对策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生态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研究,是发展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简要回顾了国内外的同类工作,指出在进行生态地域划分时应考虑与全球环境变化的紧密联系与应用前景;按照先水平地带,后垂直地带的方法来反映广义的地带规律;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与自下而上的归纳途径相结合;界线拟订方面是将传统的专家智能判定,与建立模型、采用数理统计与GIS的空间表达等结合起来.据此,提出了生态地域划分的原则和指标体系,构建了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划分了11个温度带、21个干湿地区和48个自然区,并阐述了该方案和运用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左小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调查和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将左小河干流划分为七个河段,选择四类十一项指标分段进行生态评价.针对各河段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提出三项生态治理措施和四大生态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态安全状况的问题,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该流域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根据生态安全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构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法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并用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论 认为:经济活动因子和荒漠化因子共同制约着玛纳斯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发展程度;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态安全状况可以划分为一级和二级水平表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安全程度相仿;十户滩-安集海盐渍化防治区的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应尽快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本研究为玛纳斯河流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且对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程永静  师谦友 《河南科学》2014,(11):2360-2365
基于2006—2012年统计数据,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山西省1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时序研究和空间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将11个地级市的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和落后.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体系结构等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是山西省农业应对入世的对策之一,根据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标准、分区依据、原则、指导思想,重点探讨了采用灰色聚类评估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并提出了山西省优质专用农产品发展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山西省地级市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1年山西省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区域差异研究,将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分为了四类;其次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各地的发展建议,并找出11个地级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承载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定量测度的指标,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度量和管理决策的依据,也是当前生态学、地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难点和理论前沿。由于区域系统的高度复杂性与不可实验性,如何定量评价区域生态承载力成为目前研究的难点。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国内外区域承载力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对生态承载力诸多研究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探讨,指出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面临的挑战,为以后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生态经济学理论,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取 47个指标对贵州 75个喀斯特县(市)进行生态经济类型划分研究,将 75个喀斯特县(市)分为 2个一级类型、9个二级类型、18个三级类型、8个四级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发展潜力在命名上作了定位,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生态经济类型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科学管理的基础.以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段)沿江区域受库区蓄水影响的23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确立能够反映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分异规律、区域生态环境特征和范围的指标,采用定量分析(系统聚类方法)和定性分析(图形叠置法)的方法,将重庆三峡库区划分为6大生态功能区.为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初步的管理框架和尺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山西省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在分析煤炭开采对山西省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对煤炭开采中影响生态环境的几项重要指标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系统评价了山西省内10个主要地市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2.
山西自然生态旅游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省不仅是古文物之乡,还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景观。为了促进山西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根据旅游区划原则,将山西划分为6个自然生态旅游区和11个亚区,并对其时空发展结构进行了布局规划。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理论核算了山西省生态供需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引进最小二乘法,通过MATLAB 7.0对山西省生态系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省生态足迹需求不断增长,而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呈现严重的生态赤字.因此,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体系是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土地退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山西省土地退化具有类型多样,影响面广,危害大等特点,文章在分析山西省土地退化现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进行区域生态重建的背景条件,提出了防治土地退化,进行生态重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山西省生态旅游产业资源优势的分析,结合山西的省情,提出了山西生态产业发展战略框架,并论述了具体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是景观生态规划、管理和保护的基础.选择多样性、代表性、自然性、稀有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干扰和稳定性7个指标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的等级化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单项指标权重,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评价,计算出该保护区生态质量综合指数为0.78,表明其生态质量较好.分析了该保护区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山西省国有苗圃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如何促进山西省国有苗圃发展、进一步为全省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和建设"绿色山西"做出更大贡献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2006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以2007年山西省统计年鉴为基础,对山西省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全省生态足迹为3.596 hm2/人,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是定量评价区域生态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模型.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11年的山西省生态足迹供需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山西省的生态供需状况严重失衡,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为5.677 7 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仅为0.755 8 hm2;山西省该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高达4.921 9 hm2;全省的生态需求结构以能源消费需求量为重心,特别是煤炭资源;生态供给结构则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用地次之.  相似文献   

20.
生态旅游作为解决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这对矛盾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全世界得到了迅猛发展,而在山西生态旅游刚刚起步。基于现有资料的分析,对生态旅游的概念,内涵及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旅游方式,依据山西省生态旅游的现状,指出山西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运用生态学原理,从生态旅游开发前的生态设计,生态补偿到生态旅游时所涉及的生态管理,生态监控,对山西发展生态旅游作了进一步的规划,使山西的旅游资源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