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在红豆杉细胞植板中,适宜的培养基是优化的MS培养基,其中NAA浓度为0.5mg/L,6BA浓度为0.5mg/L;培养细胞生长周期约40d;培养基中最优碳源浓度是:蔗糖30g/L、葡萄糖10g/L.无机盐最佳浓度是:NH+410mmol/L,NO-340mmol/L,PO3-41.25mmol/L.研究表明,培养基的pH值与植板率密切相关.氨基酸及维生素等有机成分能明显促进细胞生长.来自细胞悬浮培养物的条件培养基能显著地促进红豆杉培养细胞的单细胞在低密度植板时的克隆形成  相似文献   

2.
三七悬浮细胞高密度培养生产人参皂甙和多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在摇瓶培养中接种量和各种营养成分对三七悬浮细胞高密度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起始浓度为3.75mmol/L对其细胞培养较佳,接种量对细胞量和产物形成量有一定程度影响,而对细胞倍增数影响更大,在摇瓶培养中采用12层纱布较棉花塞有利于氧代应,进一步考察了培养过程中糖和其它营养成分的补料策略,发现仅添加合适浓度的糖可使干细胞达到35g/L,人参皂甙和多糖分别可高达1.57g/L和5.22g/L;其  相似文献   

3.
草珊瑚细胞悬浮培养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涂艺声  江洪如 《江西科学》1994,12(3):162-166
报道了草珊瑚(Sarcandraglabra)细胞悬浮培养的某些特性。细胞悬浮培养的摇床转速对草珊瑚细胞生长至关重要、培养物在100r/min速度下振荡培养几乎难以存活,最佳的摇床转速为40r/min(23.5h/d+80r/min(0.5h/d),其生长可增加5倍左右。细胞悬浮培养的接种量以2.0gFW/瓶合适,其培养物的月产率13.22gFW/瓶(或18.73gDW/1)。细胞生长的时间进程是,接种0-5d,细胞增殖十分缓慢,10-20d迅速生长,20d后基本停止生长。培养基的pH迅速下降时是细胞增殖缓慢的时期,当培养基pH值开始升高时,细胞增殖也显著加快。黄酮苷类物质的合成在0-20d迅速增加,20d左右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4.
红豆杉细胞植板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红豆杉细胞植板中、适宜的培养基是优化的MS培养基,其中NAA浓度为0.5mg/L,6BA浓度为0.5mg/L,培养细胞生长周期为40d;培养在中最优碳源浓度是:蔗糖30g/L,葡萄糖10g/L,无机盐最佳浓度是:NH^+410mmol/L,NL^-340mmol/L,PO^3-41.25mmol/L。研究表明,培养基的pH值与植板率在。氨基酸及维生素等有机成分能明显促进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8L规模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应用该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经30d培养,细胞鲜重达26g/L,干重细胞紫杉醇含量达1.17×10-3g/g,建立了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该生物反应器适合红豆杉细胞的生长、代谢和产物合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豆杉悬浮细胞固定化培养生产紫杉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藻酸钠包埋法固定中国红豆杉悬浮细胞的条件进行研究,建立了一套合适的固定化操作条件,即海藻酸钠浓度为30g/L,聚乙烯醇(PVA)浓度为80g/L,CaCl2浓度为20g/L,包埋密度为0.2kg/L,接种密度为0.1kg/L.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红豆杉细胞固定化培养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的真菌培养物作为诱导物能限制细胞生长,且明显促进紫杉醇合成,并诱导紫杉醇分泌到培养液中.在培养基中适量地添加前体亦能提高紫杉醇的产量.对红豆杉细胞固定化培养中紫杉醇合成与分泌进行了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李离休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影响中国李离体繁殖的有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李增殖和生长适宜的BA和IBA浓度分别为1.0mg/L和0.05~0.1mg/L,生根适宜的IBA浓度为0.4mg/L;培养基中加入GA3和降低NH4NO3浓度有利于加长生长;用山梨醇作碳源时芽的增殖倍数高于蔗糖,而生根率低;2个品种中,“晚红李”的增殖和生长优于“美丽李”,而生根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气升式反应器中红豆杉细胞培养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设计了8L规模的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应用该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红豆杉细胞,经30d培养,细胞鲜重达26g/L,干重细胞紫杉醇含量达1.17×10^3g/g。建立了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该生物反应器适合红豆杉细胞的生长、代谢和产物合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红豆杉悬浮细胞高密度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30g/L起始糖浓度,通过在细胞对数生长后期补料的方法成功地在250mL摇瓶和1.5L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了细胞高密度培养,经20d培养,细胞干重超过25g/L。在反应器培养中,次生代谢产物紫杉烷的产量较低。通过高密度培养,明显增加了细胞量,还可以提高反应器中紫杉烷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双载体固定化中国红豆杉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用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PVA)混合的双勒体包埋中国红豆杉悬浮细胞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一套合适的国家化细胞条件,海藻酸钠浓度为30g/L,聚乙烯醇(PVA)浓度为70g/L,CaCl2浓度20/L,包埋浓度为0.18g/L,接种密度为0.12g/L,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红豆杉细胞固定化2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从红豆杉树皮中分离出的真菌物作为诱导物能限制细胞生长,且明显促进紫杉醇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花蒿精油和野艾蒿精油;按照9种体积比将甲酸乙酯分别与以上两种精油混配,测定其对玉米象成虫的熏蒸作用.结果表明:在处理温度为25℃,熏蒸时间为36 h条件下,野艾蒿精油和黄花蒿精油对玉米象成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44.42 μL/L和50.63 μL/L,前者熏蒸活性明显高于后者;而甲酸乙酯与黄花蒿精油混配的熏蒸效果却优于野艾蒿精油,在体积比为1∶18时,产生了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2.
黄花蒿耗水及生长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花蒿可作为干旱地区收复弃耕地的先锋植物。通过小区试验,对黄花蒿耗水规律、生长过程和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黄花蒿的生长可分为发芽、展叶、分枝、现蕾、开花、结实6个阶段,其中分枝期长,相应的耗水强度最大;黄花蒿株高和侧枝生长对土壤水分状况敏感,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环境适应性;同时,其主茎和侧枝较长,覆盖度大,具有一定抗风沙能力。该研究对干旱区生态建设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四种植物源农药对南美斑潜蝇的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花蒿、狼毒根及茎叶、棘豆和茵陈蒿四种植物源农药对南美斑潜蝇成虫的生物活性以狼毒茎叶较高,其校正防效达到64.5%。对南美斑潜蝇幼虫的生物活性以黄花蒿、狼毒根和狼毒茎叶的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2.05%、68.9%和66.95%。  相似文献   

14.
干旱地区植物的生态和环境耗水量问题影响该地区生态恢复标准和农业用水规划依据的确定.以桶栽黄花蒿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长试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其生长状态与耗水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黄花蒿水分生长函数,对水分生长函数进行分析发现,其基本符合Logistic函数.分析了植物生长状态对生态和环境的不同影响效果,结合植物水分生长函数和植物生长状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植物生态和环境耗水量的关系.试验表明,植物生长状态越好,它对生态和环境的作用越有利,同时,其耗水也越多.研究结果为科学确定植被生态和环境耗水量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对黄花蒿植物凝血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黄花蒿植物进行浸提;采用凝血板法、试管法、血浆复钙时间测定法检测浸提物凝血药效;采用碱溶酸沉淀法及低温法对正丁醇浸提物的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分析了黄酮类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性质;采用理化显色反应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并利用TLC显色反应对萜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蒿植物凝血药效部位为正丁醇浸提物,正丁醇浸提物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均有显著的凝血药效,正丁醇浸提物主要化学组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说明黄花蒿植物凝血药效部位为正丁醇浸提物,其化学组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不同栽培措施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黄花在型93004号作材料,进行播种量,种植密度,营养条件,采收期及留种技术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花蒿施用鸡粪或混合肥作基肥作基以种子繁殖,于3月上撒播种量每公倾播种量为900g-1500g,留苗密度为15cm*15cm,在苗期和生长盛各追肥1次可提高花花蒿产量和青蒿纱产量;黄花蒿以初蕾期采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青蒿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指导广西青蒿(Artemisia annua L.)种植,本文结合文献,分析影响广西青蒿素(artemisinin)含量的主要气象要素,并建立了青蒿素含量-气象要素数学模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选取与广西青蒿素含量相关性最高的17个气象要素,作为区划指标,对广西进行青蒿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划分出四级适宜区.可知广西西部和东北部的山区是最适宜青蒿生长的区域,青蒿苗期和花期时的气象要素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花期时处于光照强度较高、温度相对较低、降水量较小区域内的青蒿中青蒿素含量较高.本文为广西青蒿种植适宜区域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类似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黄花蒿叶片为材料,设计离体培养不同阶段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对培养结果进行观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S 2,4-D(2.0mg/L)对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MS 6-BA(1.0mg/L)为丛生芽分化培养基的适宜配方;无菌苗在MS NAA(0.05mg/L)的培养基上生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福建山樱花不定芽诱导和植株再生规模化繁殖试验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取长约4 cm的3年生福建山樱花中选树的春梢为外植体,接种于添加6-BA和IBA的MS培养基中,诱导产生不定芽。结果表明:当培养基为1/4 MS时,能有效地防止外植体的褐化死亡;添加1.0 mg/L 6-BA和0.01 mg/L IBA的培养基上,外植体能快速生长,且无玻璃化苗发生。增殖阶段以添加1.0 mg/L 6-BA 0.3 mg/L GA3的MS培养基最好,1个周期的增殖率可达600%。当外殖体高约4 cm时,即转入1/2MS 1.0 mg/L NAA 0.2 mg/L IBA培养基进行生根诱导培养,25 d后即可陆续生根并长成完整植株,35 d生根率可达92.1%。以1/3份珍珠岩 2/3份泥炭混合基质为移栽基质时,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可达94%。该试验中各项指标已达到快速繁育苗木的要求,其技术措施可直接应用于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恒速和变速流加培养技术,研究了氮和磷等营养条件对球等鞭金藻生长和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速流加培养奈件下,细胞密度、细胞干重、胞内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达到了0.870×10^7mL^-1、0.17g/L、0.14g/g和0.60mg/g的水平,分别比对照组高3.0倍、2.7倍、2.1倍和11.5倍;采用变速流加技术细胞密度、细胞干重、胞内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进一步提高到1.400×10^7mL^-1、0.24g/L、0.16g/g和0.70mg/g的水平,分别比对照组高4.9倍、3.9倍、2、5倍和13.3倍.可见,流加培养尤其是变速流加培养能有效地促进球等鞭金藻的生长.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控制对变速流加的培养奈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适的流加条件.结果表明,当流加因子K=0.100时,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细胞干重、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分别达到了2.220×10^7mL^-1、0.44g/L、0.17g/g和0.70mg/g的更高水平,比对照组高6.9倍、7.7倍、2、6倍和14.1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