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给青海省现有小麦品种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信息,对61份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穗长平均为10.8 m、千粒重平均为37.9 g、穗粒重平均为2.2 g、稀穗(平均10 cm19.4个)的高杆(平均株高104.6 cm)中熟(平均生育期112.0 d)品种。主成分分析显示的4个主成分(产量因子、穗密度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的特征向量累积贡献率达89.37%,可作为亲本选择的依据。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材料聚为高产类和密穗类两类,其遗传距离的远近与育种单位和育成地点无必然联系,而引进品种和含有较多地方品种遗传信息的品种与当地育成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远。总体看来,青海省春小麦育种经历了起步、密穗育种、高产育种和品质育种四个阶段,使品种逐步由密穗型向高产型演化,再由高产型向优质型演化,其中,1994年是高产育种的顶峰时期,2001年以后进入品质育种期。  相似文献   

2.
庄巧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与遗传研究工作60多个春秋,主持育成“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丰抗8号”、“北京837”等冬小麦优良品种.在品种选育过程中,他善于在亲本选配和杂种后代处理上很好地将产量、抗病性和熟期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亲本的特点进行合理组配,尽可能拓宽种质资源的利用面.2010年8月,庄巧生院士围绕自己的小麦育种生涯以及“北京8号”、“北京10号”以及“丰抗”系列品种的育种过程进行了口述回忆.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冀东北麦区的小麦品种潜力和超高产品种产量指标的讨论,提出了本区选育超高产品种应以提高穗粒重为主攻目标,以选择合理株型为关键,以创造超高产的种质资源为前提的育种策略。明确了冀东北麦区超高产品种的10项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4.
用近10年的小麦区试资料,从粒重的角度将四川麦区小麦品种分为“大粒型”、“中间型”和“粒数型”三类,通过相关及因子分析表明;我省推广小麦品种大多属“中间型”,该类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及商品性都较优良;“粒数型”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的三类品种中最好但粒重较小,商品性欠佳;而“大粒型”品种对环境适应性较差,不利高产稳产。四川小麦育种宜采用“中间型”或“粒数型”路线,特别是产量水平要有所突破,要须走“粒数  相似文献   

5.
根据冀东平原地理位置,冬小麦生长的生态条件,进行了冬小麦起高产育种的研究,建立了以主攻少蘖、大穗、大粒,兼顾抗病、早熟、抗旱、冬性的育种目标。经过多年选育工作,选育出了大穗、大粒、抗病、抗倒的超高型优良品系,为冀东平原冬小麦超高产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豆早熟高产育种主要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大豆品种生育期的长短,不仅取决于开花早晚,而且受花荚期长短的明显影响。生殖生长期间,各品种不同发育过程的重叠期长短也不相同。分析生育期性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提出大豆早熟与高产结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水稻育种目标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北省水稻育种历史的回顾和面临形势的分析,结合育种实践,明确了育种目标,提出了资源引进创新、采用聚合杂交、利用逆境进行定向选择,培育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同时注重粳型杂交稻选育,加强育种科技储备的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旱地地膜覆盖栽培环境下,对冬小麦新育成品种的增产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旱地地膜覆盖小麦生态型是重穗型;产量三因素中对提高籽粒产量的作用是穗粒数>千粒重>穗数。提出了培育地膜覆盖小麦种质的育种目标是稳定的成穗率,多粒数,高粒重,具备根穗比值大,叶片功能期长,抗逆适应性强等性状。地膜覆盖栽培配套品种的最佳产量结构模式是穗数360~405万·hm-2,穗粒数45~50粒,千粒重40~45g。  相似文献   

9.
对小麦设计育种的概念、意义、原理以及内容进行概述,提出了适合黄淮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的产量水平与构成因素、株叶型、抗逆性、适应性以及生态类型等性状的具体标准和设计思想.依据小麦品种设计原理,在小麦高产育种实践中,成功选育出高产、稳产、广适性国审小麦新品种"富麦2008",并结合实践经验,阐述了品种设计在对我国超级小麦育种方面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绵阳号小麦品种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绵阳号小麦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针对四川麦区气候特点和小麦生态条件,提出了以选育穗重型小麦新品种为主攻方向的育种目标,并对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创新和利用、新品种的选育方法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川中丘陵区小麦品种绵阳26号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相关、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小麦主推品种绵阳26号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绵阳26号小麦品种千粒重的变异不大,穗粒数是产量构成的最重要因素,合理的有效穗是高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工业微生物育种是运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对某种具有特定生产目的的菌株进行政造,去除不良性质,增加有益新性状,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一种育种方法.工业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基因诱变、基因重组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13.
林木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遗传育种是研究森林遗传和林木良种选育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其因林木地理变异规律研究而萌芽,伴随着遗传学基本理论体系形成完成奠基,在不断推动遗传改良以满足人工林高效培育的良种急需中实现林木遗传育种现代理论和技术体系构建,并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开启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深入发展阶段。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创新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形成了一个适合树木生物学特点、遗传基础研究与育种创新应用紧密结合并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其中,基于轮回选择不断推进以选择、交配、遗传测定为核心的育种循环,完成更高轮次的基本群体、育种群体、选择群体和生产群体建设,是可持续遗传改良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或通过远缘杂交选育杂种优势突出的林木品种;或基于有性多倍体化开展多倍体育种,综合利用杂种优势和倍性优势,实现林木多目标性状改良;或采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分子育种技术,进一步改良已有林木品种或优异种质等。而林木良种生产仍然依赖传统的种子园制种和无性系制种,其中体胚发生技术实用化将是进一步实现种子繁殖树种遗传改良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推动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和效果,选育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抗逆性更强、适应性更广的林木良种并应用于生产,保证用更少的人工林面积生产更多的木材及林产品,以减少对天然林的依赖,林木遗传育种在未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国外对马铃薯野生种和原始栽培种起源及育种利用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野生种Solanumdemissum、S.acaule、S.chacoense、S.spegazzinii、S.stoloniferum、S.vernei和原始栽培种S.phureja、S.stenotomum、S.×chaucha均分离出极端抗线虫(Globoderapallida)、抗干腐病(Fusarium)、抗青枯病(Pseu-domonassolanacearum)、抗晚疫病(Phytophthorainfestans)及抗X、Y、L病毒的类型.目前,世界上50%马铃薯品种含有S.demissum血缘.  相似文献   

15.
罗非鱼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非鱼是世界性的养殖鱼类,同时也是我国水产业重要养殖品种.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迅速,罗非鱼养殖产量、产值和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引种时间较长,我国罗非鱼繁殖也较普遍的存在种质退化的问题.针对罗非鱼育种研究,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及分子辅助育种几个方面对其育种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希望较全面的反应国内外罗非鱼育种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并对今后科研工作者开展罗非鱼良种繁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CoA产生菌诱变育种及摇瓶发酵条件。以产氨短杆菌(Brevibac-terium ammoniagenes)AS1.844为出发菌株, 经单菌落分离获得了 BS1.844菌株,再经过紫外和 NTG诱变,获得了对 TMTD具有抗性的 CT400变异株, CoA产量为 535 u/mL,比原亲株提高了 269%。实验了不同的培养基组分,获得了最适培养基。采用两步补料法能显著提高 CoA产量,比原一步补料提高 33%。不加热提取工艺能有效降低色素含量, CoA得率略有增加。实验选用了 4种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以 CPC对积累 COA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汉中油菜育种科研经历的五个阶段和取得的主要成果。60年代初,为常规育种阶段,选育出了常规品种早丰系列,为汉中的油菜生产做出了积极贡献。90年代末,从常规育种转入杂交育种阶段,引进试验油菜杂交品种秦油2号,替换了早丰系列,成为全市主推品种。本世纪初.推广双低油菜品种,制定高产保优栽培技术规程,使汉中油菜生产上了新的台阶。20064年开展了品质育种。通过细胞质不育系选育,选育出312A,通过省品种审定;保持系、恢复系改良和选育取得较好进展。运用杂交和系统选育方法,改良保持系、恢复系1200余份,利用36份。杂交育种取得成果,2008年推荐汉油杂07-1、汉油杂06-8两个杂交组合,参加全省区试,表现优良。在创造种质资源和培育油菜新品种途径上,正在开展染色体杂交技术应用和小孢子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志勇 《武夷科学》2007,23(1):39-42
龙薯3号系龙岩市农科所1996年从岩薯5号茎尖组培发生的突变体中选育而成,是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成功尝试。1999~2000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4—2005年参加全国甘薯品种区域试验。经特征特性、生产力、抗病性、品质等鉴定分析,该品种表现出高产、优质、高抗蔓割病等特点,薯形均匀美观,内在营养丰富,适宜作为优质食用型甘薯品种。2003~2005年累计在福建省推广面积3.64万hm^2。  相似文献   

19.
抗源选择是抗病育种的关键。野生和种间抗源的利用是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烟草抗病育种的重要途径。体细胞杂交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不仅丰富了烟草抗源的变异来源,而且使这些抗源易于操作和利用。配子体单克隆系变异与加倍单倍体的产生程序,以单倍体作为育种选择单位的技术,不仅选育出了含有新的抗病种质的品种(系),而且改进了抗病育种方法、并改变了抗病育种策略。新的抗病基因变异源的利用,对抗病性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同时改良,是今后烟草抗病育种必须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鲤鱼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介绍了迄今为止锂鱼育种已采用的方法和已取得的成就,特别着重介绍了鲤鱼的育成品种以及一些新技术在鲤鱼育种上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