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风是高校的形象和灵魂,是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文章进一步厘清了教风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探析了当下高校教风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制约要素,并提出优化高校教风建设的多维路径,即培养教师深厚的炽热情怀,构建教师良好的从教生态,完善教师科学的评价机制,搭建教师多元的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2.
教风建设与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论述了准确认识教风和学风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树立"厚徳、敬业、严谨、求真、启智、善教"的良好教风;培养"立志、勤奋、虚心、好学、创新、成才"的良好学风。以期高校的通过抓教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并督促、激励教师教好学,学生学好习,使高等院校这个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更加高效地运转。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加强高校中教学的中心地位,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从教学评价内容来看,建设优良的教风是高校搞好评价工作的关键。而建设优良的教风,应注意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历史责任感,提高思想和文化素质;同时深化教育改革,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树立起优良的教风,推动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根据自编教风调查问卷,从教风的总体情况、结构维度、教风特性的极端评价等方面对西昌学院2008年和2010年两次教风问卷调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昌学院教风总体状况良好,学生对教风满意度的评价明显提高。同时教风的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影响教风评价的主要因素有了新变化。学校应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廉洁性、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帮助性、教学行为的纪律性、教学精力的投入性、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性、在监考过程中的履职性和敢为性作为当前教风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风建设 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风建设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工作,它决定着办学方向,是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保证;校风建设是党风建设的直接体现;教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学风建设是党风、校风、教风建设的最终目的。本文通过对党风建设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关系的分析,认为高校必须加强党风建设,从而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风教风建设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祺 《科技信息》2009,(31):J0122-J0122
加强高校学风教风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对学生的培养意义重大。高校的学风受多维因素的影响,学风和教风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高等学校应该从多个层面采取措施来加强学风和教风建设。  相似文献   

7.
根据自编教风调查问卷,从教风的总体情况、结构维度、教风特性的极端评价等方面对西昌学院2008年和2010 年两次教风问卷调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昌学院教风总体状况良好,学生对教风满意度的评价明显提高。同时教风 的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存在差异,影响教风评价的主要因素有了新变化。学校应把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廉洁性、对学生思想 行为的帮助性、教学行为的纪律性、教学精力的投入性、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性、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对学生实践的指导性、在监 考过程中的履职性和敢为性作为当前教风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师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建设的关键,是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鉴于目前高校师德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在师德建设中应运用和谐理念,从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教师的和谐合作精神、加强教风建设和构建良好的师德考核机制等五个方面着手,努力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魏伟 《科技资讯》2014,(17):229-230
教风与学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本文分析了目前民族地区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不断强化师生主体地位是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星辰 《科技信息》2009,(10):37-37
教风与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好的教风与学风不仅在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其精神层面的价值还会塑造成为推进高校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在深入分析教风与学风基本内涵与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高校教风与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断强化师生主体地位,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的四条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广播电视行业的深刻变革形成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的新语境,新语境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教育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修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首先应从宏观层面对教育部制定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然后从中观层面确立不同层次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从微观层面形成每所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的个性发展而实施的个性教育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涵和主题得到不断丰富和拓展。当代个性教育的核心主题无疑是对个体的创造性教育和培养,这与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内在一致,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呼唤。因此,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实施个性教育,创设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既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又有利于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体系及其体制,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3.
爱伦·坡的作品为大众着速,意味历久弥新。对他的短篇小说《那桶阿芒提拉多美酒》,已有多种评论;而从"心理分析"的角度重新解读,以"心理人格理论"审视小说中两位角色心理人格三重结构的运作机制,就发掘出深刻的心理人格修养启示;与当今读者特别是大学生心理人格现实相结合,便极大地拓展了文学教学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长期负责全校大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与竞赛具体指导工作的实践体会,提出了从学科竞赛体系顶层设计出发,采取赛课一体化、个性化的培养与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力评价、激励机制等四项改革措施,完善学科竞赛培育基地、一院一赛、科技文化节、网络媒体等四大平台建设,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工作室、创新团队、学生自主创新等四个工程开展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全方位开展学科竞赛文化培育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精英式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顺利转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导致了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临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相脱节的瓶颈。结合学科专业自身特征,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现存问题的分析,在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构建了"一改两增三强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对于解决由于专业特色不突出、实践能力差所带来的瓶颈问题具有良好的可预期性。基于此模式,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机制,强化创新意识,突出专业特色,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有创造力的实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校心理咨询只能解决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面积的心理预防与心理指导只能借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科教学与"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干预"与"教学干预策略"即:人格引导,引领大学生"人格建构";目标激励,激发大学生"自我实现";超越自卑,帮助大学生"建立自信";兴趣切入,促使大学生"快乐学习";体验成功,促成大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创新,教会大学生"发现学习".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将心理能力训练与学科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有效地促成大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成为考验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疫情对社会和高等教育本身产生哪些重要影响?高等教育界应对的态势如何?“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有效性怎样?在线教育缺少了哪些教学要件?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但疫情的发生更加提醒我们要从全社会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教育”。在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要关注教育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强教育危机的风险研判,提升教育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大学最重要的社会责任是人才培养,要培养具有理性认知的人,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和人格完善;要扎根中国的现实办大学,既要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又要促进重大战略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双差生”是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非正式又约定俗成的用语,他们面对学业和学校纪律,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往往被漠然视之,滞留在教育的边缘。教师的教育职能体现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在隐性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人格是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效能感对“双差生”的认知与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教师人格对“双差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亦有着积极的隐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健康的人格培养是现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大学生教育的主题。本文就大学生健康人格内涵、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意义、大学生常见的人格以及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目标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途径,以供从事大学教育的工作者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要求高等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适应各行业、各个职业层次的发展为需要。为此,高等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应持之以恒地树立并强化以下几个理念:管理理念、制度理念、计划理念、量化理念,切实加强管理实践工作,以“人本管理”为核心内容,建立学习型组织,对高校教师队伍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