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学作品是要有情感的,情感性是义学作品的基本特点之一。对此,古今许多作x、理论家都谈到过.《毛诗序徽:“诗者,志之所之山.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明确地说明了作为文学之一的诗歌,都是人的志5情的表达.陆机在《文赋脚说:“诗缘情而绮靡。”这里更把文学作品的情感特征提到了相当的高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又.”白氏是把诗比喻成一棵活生生的植株,情感是它的根,报者,植株的命根也,缺之,则无以生存.钱谷融先生对文学情感的重要意义强调指出:“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文学创作历来讲究一个“情”字。“情者文之经”、“为情造文”等等都表明“情”是“文”的命脉,“文”是“情”的载体。所以说,中学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都是有“情”之物,或直抒胸臆;或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品读好文章,总能让人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3.
田小野 《科技信息》2007,(11):141-141
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指出,汉语写作作为一门课,无论大学还是中学,都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一些有关写作的根本问题至今没有大致统一的意见,比如,究竟有没有文章之法?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章学诚在《古文十弊》中说:“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后来的写作理说的“文无定法”是从这里来的,“文成法立”也是从这里来的。既然前人“文成法立”了,后人为什么不能循前人的文章之法去作文,还要写没有“定格”的文章,使得“文无定法”呢?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来,人们普遍认为《岳阳楼记》中的悲喜之情是迁客”、“骚人”的共同感受,实际上这是悲喜之情是专指“迁客”们的复杂心境,而与“骚人”并无关涉。传统观点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略了范仲淹的宦情及他与滕子京的特殊关系。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6.
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著作,也是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章学论著。在《文赋》里,陆机对文章家的修养、文章的构思、布局谋篇、文章的作用等都作了较系统的分析论述。他在序言里说:“余每观才士之作,偶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研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从这就说明《文赋》所论述的文章写作过程,是作者自己的写作实践和他人的写作经验的总结。作者亲身尝过写作的甘苦,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浮华的文风致使文章偏离根本,重文轻笔的现象也流弊日深。为匡正时弊,刘勰在著书《文心雕龙》时主张文笔并重的观点。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用”的内涵定位主要体现在“功用”方面;在文体分类上注重功用型体裁的收录;在文体写作上,为文的功用要求和功用影响体现了文笔平等观点;文章功用原则的贯彻,是纠正重文轻笔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历来论司马迁之文,莫不推崇《史记》的文气。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后人犹以《史记》和《汉书》相较,认为:“《史记》气勇,《汉书》气怯。”“《史记》之于《汉书》,气胜也。”可见历代论家,都非常重视对《史记》的文气的品评和总结。关于文气,清人刘大櫆论述道:“文章最要气盛,然无神以主之,则气无所附,荡乎不知其所归也。神者气之主,气者.神之用。神只是气之精处。”按照刘大櫆的意思,气是指文章的气势,神则是统摄气而表现在作品中的作者的精神和情感。也就是说,所谓文气,就是文章的内容与作品的情感相统一,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气度和气韵。文气导源于作者的个性感情,凝聚着作者的气质、才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手法和风格特征。作者性情富赡,精酣神足,胸中郁勃喷薄  相似文献   

9.
“注意力经济”是近几年最时髦的流行语之一,可也只是流行在概念上,除了《软件》杂志1997年从国外《连线》杂志翻译了Gold-haber介绍性的文章外,国内对此还没有真正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作者Goldhaber是注意力经济最热心的推波助澜者,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许多观点新颖独到,颇具启迪。 “注意力经济”一词究竟最早由谁提出,已不得而知。但在1988年,W.Thorngate就开始出台有关 “注意力经济”的文章,RichardLanham也于1994年发表了《注意力经济》一文。但只有聪明的Gold…  相似文献   

10.
罗曼 《科技信息》2011,(6):268-268
歌唱是情感的艺术,有“声”而无“情”,只是声音的炫耀而不是歌唱艺术,“唱情”才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所在。有“情”而无“声”则是装腔作势,没有传“情”的手段,没有艺术的技巧也不是真正的艺术。歌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来源于歌者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在歌唱艺术中,情感表达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分析、理解作品,准确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才能深刻地反映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相似文献   

11.
刘勰论宋齐文学,于泛泛的称扬后面,实际作出了否定性的评价,这在有关宋齐文学的论争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例。针对宋齐以来文风的讹变,刘勰提出“矫讹翻浅,还宗经诰”以及“斟酌乎质文之间,而概括乎雅俗之际”的指导方针,一方面是基于其“原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同时也包含了他对文学古今之变的规律性的理解。刘勰的这一探讨不仅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也不乏指导创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两宋山水画的特点,指出在空间布局的处理上以“全景式”构图去表现画面的疏朗气氛和雄浑博大的神韵,以小显大的“边角式”构图形成南宋简阔空灵的审美特征。表现手法以皴法的运用为主,在李成、范宽、马远、夏圭等人的继承与发展之下,使皴法走向成熟,,更准确地表现山川的质感特色。两宋山水画对自然景物观察得细致入微,加上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达到情景的和谐交融,使得作品既有生机,又能把握山水的精神和特质。  相似文献   

13.
爨氏是古代白族的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的<爨宝子碑>、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作为白族先民的碑刻文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白族文学的重要文本."二爨碑"的产生分别前于<文心雕龙>九十余年和四十余年,其体式与刘勰<文心雕龙>阐释的诔碑理论范式几乎偶合,为刘勰诔碑理论提供珍贵的历史文献实证,在白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上承后汉滇文化,下启唐代南诏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来治词者已注意到北宋词坛上柳永、周邦彦之间的承传和改造关系,但视野往往拘于艺术形式方面,对于他们之间由于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导致的作品情感意蕴的差异论述不多。从这个角度切入,本文结合作家身世、社会背景和具体作品进行动态考察,描述了北宋词坛上词情由外向型向内省化、审美趣味由俗至雅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蔡襄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农学家,也是一个关心民瘼、情深意密的诗人。从蔡襄"文以道为本"的主张,以及其诗歌与"白体"、"西昆体"和"晚唐体"三大宋初诗风的关系,可以看出蔡襄诗学思想主要受韩愈影响。其诗歌创作博采众长,对于颇为后人诟病的宋初三大流派都有所吸收。  相似文献   

16.
桐城“三祖”的古文理论,就文、道关系的认识而言,方苞重在“道”,刘大櫆重在“文”,姚鼐文道合一。方苞的“义法”说主要是针对科学之文,实用之文而言,强调的是理性内涵和逻辑形式;刘大櫆的“神气”说主要是针对文艺之文而言,强调的是审美意味和艺术技巧;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说是对方苞、刘大櫆理论的整合,取长补短。桐城派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变化于刘大櫆,成熟于姚鼐。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其文论《文心雕龙》中标举一种大文学观。这种大文学观将天文、地文、人文、动植物之文并举,全面深入地提高了文学的地位和影响。但是,从现代逻辑观点来看,刘勰的论述存有一定的疏漏,这个疏漏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文化因由。  相似文献   

18.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是东汉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汉书·艺文志》将儒家列于《诸子略》十家之首,可见刘氏父子和班固对儒家的重视。文章就儒家出于司徒之官,儒家、孔子与六经之关系逐一梳理各家之言,择善而从,兼发己论。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诗歌在宋代的接受从整体上来说可以概括出三个层面:一、陶、柳诗风异同论:即苏轼对柳宗元诗风的发明之功,以及陶、柳诗风对宋代诗学精神演进历程的影响;二、韩、柳诗风不同论:韩、柳诗风在宋代接受过程中的差异性以及背后所反映的宋代诗学精神的演变;三、柳诗深得骚学论:柳宗元诗歌的内在气质以及宋人对柳宗元诗歌气质的扬弃。  相似文献   

20.
"物本感应"与"事本感应"是古代文学创作论的两种基本观点,对于古代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产生于六朝时期的"物本感应"论强调自然之物为文学创作之本源;生成于唐代的"事本感应"论强调社会生活之事为文学创作之本源。二者都受《乐记》的影响,比较而言,"事本感应"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