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进入成熟期后,内涵日益复杂化,形成政治性伦理道德思想和品格性伦理道德思想的庞杂分支,而且互为对立、互为支持、互为消长。从而,使人们的立身之道、待人之道和为国之道的价值取向发生岐异,影响着民族精神和社会精神境界。正确认识两种伦理道德思想的正面和负面作用,消除其中的毒素,熔铸民族的品格,正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是传统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现民族历史形态的一套完整的形式艺术.吉祥图案不但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形态各异,而且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对艺术设计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队伍建设,是国家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工程,教师职业的创造精神与业绩,不仅是人民教师的价值所在,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所在.在教师职业建设性品格与创造性精神的我塑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掘教师职业优秀的历史内涵,努力克服传统局限,抵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消极影响,强化义务观念,确立民主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将崇高的现代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历史人文精神结合为一体,铸造现代教育的精神内质与创造成果.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精神     
本文深入阐述民族精神的定义和内涵,民族精神与民族意识的关系,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的关系,民族精神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的特性和品格(延续性、时代性、开放性、相对独立性);民族精神的功能和作用;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处理好弘扬与培育的关系,民族精神与个人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的弘扬、培育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以经济腾飞为物质基石,亦必以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为先声和潜质。  相似文献   

5.
从人文品格、科学品格、文化自觉性、创新品格、开放包容品格以及民族精神品格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大学文化品格追求的方向和途径。认为中国大学应该是中国新时代的表征,其文化追求应该充分反映新时代的精神特质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反映了历代不同的社会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蕴含了多样化的哲学思想,折射出了中国人独有的品格与观念.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7.
《汉中科技》2006,(3):5-6
一、汉文化——汉中城市的重要品位. 文化承载历史和民族文明.文化是城市(地区)的精神和灵魂,是城市(地区)品位的集中体现。 汉中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有与其名城相对应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景仰的积极的价值观念、思想准则和道德品格等精神内核,通过多种载体和途径表现出来。民族精神具有区域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开放性。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等概念紧密联系又有差异,是不能等同和混用的。  相似文献   

9.
"三平"精神是中原人群体性格的真实反映,是"河南精神"内核的生动展示.是中原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特征的具体体现.学习实践"三平'精神要充分认识"三平"精神的思想内涵,充分发挥"三平"精神的实践价值,并且要高度注重做事做人与中原崛起大业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精神是其理想人格的展示,周恩来精神是个逻辑的整体范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宽广的外延。通过研究周恩来精神外延中的高远的人生理想、不馁的奋斗精神、朴实的精神风范和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等四个方面,为今天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寻找理想的标杆,从而彰显周恩来精神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对于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八荣八耻”充实了师德教育的内涵,为教师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道德行为准则。师德建设应抓好超越性与现实性的结合,要依靠教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来实现校园和谐。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必经内化和外化这样一个复杂而反复的过程,因此,师德建设还必须建立和健全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实施 ,用“扬弃”的态度去挖掘儒学的思想道德精华。就儒学“仁爱”精神 ,“诚信观”和“义利观”,“以德治民”思想三方面与新形势下的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建设相联系 ,去阐述儒学道德精神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从历史文本到价值原则的创造性诠解,马一浮建构起自身的六艺价值观的结构,在此基础上阐发六艺价值观与培育民族精神、建构价值系统、公民道德建设等的现实意蕴。  相似文献   

14.
孔子和老子的德育思想各有千秋,他们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我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代“德治”传统的重要理论渊源。对孔子与老子的德育观从哲学基础、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三方面加以比较,为批判继承我国传统德育思想,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从“文以明道”的哲学高度和“文变染乎世情”的现实层面,论述了文学的德育功能;从文学“陶铸性情”、“顺美匡恶”和“社会教化”的作用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功能的具体发挥;从个体价值实现与服务社会政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论述了文学德育的目的,从而在继承传统儒家文教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司空图诗论中,“格”是个重要概念.它首先是指作品风格,也有品格、人格的含义在,或者说是作品的思想意蕴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精神气质.与司空图诗论中另一重要范畴“味”相比,“格”更有决定性意味,值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可持续发展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基础的孔子的仁学思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人修养及和谐统一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尤其是“儒家三论“,即“人性论“、“修养论“、“人伦论“,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它彰显儒家人格魅力,展示儒家人性光辉,体现儒家应遵循的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秩序,具有积极的精神动力作用。并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道德水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着重回答"道德"与"德性"的构成,现代德性与传统德性的区别与沟通,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等至今仍引起关注并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鉴于此,对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介绍,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