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本文以汉语中的"绿"和英语中的"green"这两个对应词为例,探讨汉英民族颜色词的国俗语义异同现象,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动物词“狗”的英汉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中不少动物词语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成为英汉“文化词语”中极具特色的一个部分。文章以动物词“狗”为例,对其在英汉语中的国俗语义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把握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对汉语中的“黑”和英语中的“black”这两个对应词的褒义国俗语义和国俗语义一语独有现象作一对比分析,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颜色词“黄”所拓展的联想意义是在人们对色源体认知的基础上再通过联想而获得的。从认知角度分析汉英颜色词“黄”的语义异同之处,剖析影响人们对“黄”语义认知的因素,旨在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汉英颜色词“黄”的意义,避免跨文化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5.
李燕 《科技信息》2011,(7):I0167-I0167,I0261
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汉英两种语言里具有广泛的用途及文化价值和文化意蕴。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同异并存现象。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英汉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文化语义,使其在跨文化交流及翻译中发挥其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语义和文化的对等是极为少见的,因此进行两种语言的研究与对比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陈述分析汉、英两种语言中“虎”的国俗语义,探究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减少两种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高春红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8):72-73,88
常见的颜色词“红”,在英语中对应的单词是“red”,但是除了表示物理颜色的基本意义之外,两者分别还具有丰富的汉英民族文化意义,即我们所说的国俗语义.了解这方面的差异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相关语言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毕丽华 《科技信息》2007,(12):164-165
国俗语义是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在英汉语言中,表示颜色的词丰富多彩,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民族对颜色词的理解也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国俗语义有着相似性,而差异性也明显的存在着。表现在一些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民俗沿袭,宗教信仰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国俗语义是指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汉英两种语言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因此,汉英词语中动物名称所表达的国俗语义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汉英文化中常见的几种动物名称为例,分析和归纳了汉英动物词语的国俗语义的异同,通过了解和比较其俗语义,以加深对动物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消除文化交流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11.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国书馆“传统”与“现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藏书结构、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阐述了传统图书馆模式的特点,并从图书馆的虚拟化和图书馆管理的人本化方面分析了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从“无兵的文化”到“竞逐富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的兴盛与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捍卫自己利益的能力和决心有关,也与一个能够发挥市场优势的制度安排有关。因此,在一个以竞逐富强(thepursuitofpower)为原则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世界中,中华民族在进行经济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同时,必须改变自己文化上无兵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公众对案件的"满意度"与"司法公正"的内涵本身存在的原理性冲突,当事人对事件结果公正的不同理解、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导向,直接影响着公众对司法案件的认识和评价。一旦舆情被某种因素引导,社会舆论就容易发展趋向于一种或几种极端的论调,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其中非理性的部分社会舆情将产生巨大的力量,可能引发"满意"与司法公正的较量。"河北王朝案"就是发生在审判质量管理背景下舆情与司法的一次激烈冲突。因此,应弱化以"满意度"作为案件质量评估的指标,从而回归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18.
<花腔>的发表引起评论界的关注.<花腔>的出众之处不完全在于文本作者得意、论者激赏的"先锋性"的两套叙事话语体系的设置,更在于通过调用"真"的创世与毁灭的叙事智慧对历史话语权的质疑和对"红色"知识分子荒谬人生的深刻阐释.  相似文献   

19.
自然环境为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活动舞台,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人类社会早期发展阶段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是不言自明的。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探求文化特质地理分布的简单原因,在于环境决定论的解释模式是基于世界性探险而搜集到的大量有关人类差异材料进行分类和解释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文章从早期理论学者开始进行追述和回顾,认为:如果将强调或者突出“气候的作用”的学者归为“环境决定论者”,这种扩大“气候”外延的论说方式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正确理解“孽海”与“花”的含义,有助于深入解读小说《孽海花》。本通过对小说本和有关资料的研析,指出《孽海花》中的“孽海”主要指当时正在沉沦的中国社会环境,“花”则既指名妓傅彩云,也指晚清“名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