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加工番茄促生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抑菌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加工番茄病害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促生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促生和抑菌效果的研究.从新疆各加工番茄主产区采集健康加工番茄植株根际土壤164份,共分离纯化得到细菌及放线菌分离物1029个,经室内一次筛选和二次筛选得到54株对番茄立枯丝核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促生试验表明,这54个细菌菌株中有6株细菌能提早加工番茄种子的发芽时间和提高加工番茄的发芽率,并对发芽后植株的株高、株鲜重和地上部干重的提高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盆栽接菌试验表明,有5株拮抗菌防治立枯病的效果较好,其中SL-23菌株的防治效果为46.96%,优于五氯硝基苯拌种的防治效果.5株拮抗细菌都对病原真菌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病原细菌番茄细菌性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有较强的抑制生长的作用,抑菌谱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以抑制植物主要病害病原菌和内生防病相关酶活性为评价标准,从蔬菜作物体内分离筛选植物内生细菌资源。从苦瓜、丝瓜、空心菜、大豆等10种蔬菜体内分离到101株细菌,发现内生细菌在不同种类的蔬菜中出现的频率不同,其中丝瓜叶上的内生细菌数量最多,洋葱体内分离到的内生细菌数量最少。运用平板对峙法从中筛选出了对黄瓜枯萎病菌、番茄青枯病菌、水稻细条病菌、荔枝霜疫霉病菌等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获得对以上4种病菌均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有41株,占总株数的40.6%。对101株细菌进行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测定表明,同时具有3种酶活性的菌株有32株,占总菌数的31.7%。从中选出13株拮抗效果较好的内生细菌。经初步鉴定均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进一步对筛选获得的同时对以上4种病原菌均有拮抗作用,且具有纤维素酶、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的13号、14号、59号和82号菌株进行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4个菌株均为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或其近缘种。  相似文献   

3.
:从云南、贵州、河北、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采集土样 2 8个 ,采用常规平板稀释法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 4 14个。以茄病镰孢菌为主要靶标菌 ,对分离菌株进行抑菌测定 ,筛选出强拮抗菌13株 ,并用附着在茄子、番茄等上 9种病原菌对其进行拮抗作用测定 ,发现所获拮抗细菌具有广谱抗性。筛选出具广谱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 B0 73、B153,其发酵液中活菌在温室内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温室接种防病试验 ,对茄病镰孢菌防治效果分别达 71.1%和 6 1.8% ,并兼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健康棉花根部土壤中分离得到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分离物1723个。通过室内平板筛选获得25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温室盆栽防治黄萎病实验结果表明:3株拮抗细菌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中表现较好的防病效果,其中868菌株的防治效果为67.3%,3个拮抗细菌对病原真菌棉花枯萎菌、立枯丝核菌、番茄叶霉病菌、大豆黑斑病菌、大麦条纹病菌、大豆疫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滇重楼根的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以及筛选促生菌株,从云南丽江采集5年生滇重楼,并从0.1 g根中分离获得228株内生细菌. 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内生细菌归属到4个门,5个纲,7个目,11个科,13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40.35%)和芽孢杆菌属(22.37%)为优势属.之后,通过与小麦幼苗的共培养,筛选获得10株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菌株. YNR32016菌株对小麦幼苗的株高的促进作用最强,与对照相比增长了72.43%;YNR32041菌株对小麦幼苗的根长的促进作用最强,与对照相比增长了602.51%; YNR32046菌株对小麦幼苗的茎粗的促进作用最强,与对照相比增长了26.87%.结果为深入分析滇重楼不同组织内生菌的多样性以及开发促生菌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苦豆子健康植株和种子内的内生细菌进行分离,共分离获得41株内生细菌.对41株菌株进行了分泌胞外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有80.5%的菌株具有蛋白酶活性;有78.0%和61.0%的菌株具有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活性的菌株则较少.经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6株高活性产酶菌株与枯草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ubtilis)、韩国丛毛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固氮阴沟肠细菌(Enterobacter cloacae)、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tritici)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亲缘关系较近,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7.
【目的】解决城市绿化用樟树黄化病、溃疡病近年来多发的情况。【方法】本研究采集了上海地区健康的行道樟树枝条,分离、筛选并鉴定具有促生抗病作用的樟树内生细菌。通过组织切片法、组织匀浆法从健康樟树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再通过与2种樟树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平皿对抗试验,筛选出对樟树病害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同时还研究了拮抗细菌的解无机磷、解有机磷能力,以及分泌吲哚乙酸(IAA)的能力和耐盐性。在上海嘉定进行了施用优良菌株的田间试验,统计其促进生长情况。【结果】从樟树组织中分离到候选内生细菌共50株,其中有11株菌对樟树病害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4株菌具有解无机磷能力,2株菌具有解有机磷能力,2株菌具有产IAA能力,5株菌有较好的耐盐性。对其中综合性状优秀的2个菌株进行种类鉴定,菌株ZS-1被鉴定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 resistens),菌株ZS-3被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发现2株菌对樟树扦插苗株高有较好的促生效果。【结论】筛选鉴定了樟树体内的2株优良内生细菌,为樟树促生抗病优良内生菌的研究与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土木香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组织分离法从用药植物土木香根、茎和叶中分离得到内生细菌32株.采用纸片法对菌株进行了抑菌活性研究,并运用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种类鉴定.抑菌试验结果表明,10株内生菌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禽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鉴定结果表明,菌株YIR-5,YIR-7,YIR-8,YIR-9为假单胞菌属菌种,菌株YIR-3,YIR-6为沙雷氏菌,菌株YIR-4,YIS-1,YIS-2分别为水生拉恩氏菌、薄壁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而菌株YIL-3归属于芽孢杆菌属.土木香内生细菌组成丰富,莫海威芽孢杆菌(Bacillus mojavensis)YIS-1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9.
 从来自烤烟品种NC297的970株内生细菌中,以烟草黑胫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 nicotianae) 为靶标,共筛选出165株拮抗菌,这些内生细菌对黑胫病菌的抑菌率在9.55%~55.96%之间.内生细菌的生物量在苗期、团棵期、开花期和成熟期中无显著差异,但拮抗菌数量呈上升趋势.对165株拮抗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RFLP分析共产生12种带型.根据RFLP带型选取41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这165株生防内生细菌归于3大类群: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Firmicutes类群中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优势属,共6种RFLP带型,159个菌株,包括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ubsp.plantarum,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Bacillus tequilensis,Bacillus aryabhattai,Bacillus cereus和Bacillus mycoide.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ubsp.plantarum和Bacillus.methylotrophicus是Bacillus中分离频率最高的2种内生拮抗菌,共149株,占该属菌株数的90.30%.其余6个菌株分别属于6个种:Brevibacillus reuszeri,Streptomyces finlayi,Streptomyces atroolivaceus,Erwinia rhapontici,Enhydrobacter aerosaccus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  相似文献   

10.
胥成浩  林天兴  李欣茹  龚明福 《科技资讯》2013,(32):212-213,215
生姜中含有多种具抗菌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也有对“超级细菌”耐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Mc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otisaureus,MUSA)有拮抗作用的菌株。从生姜中分离纯化得到20株内生细菌,并采用牛津杯法进行抗MRSA菌株筛选。结果表明,通过初筛得到8株对MRSA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复筛得到2株拮抗作用显著的菌株,其发酵产物对MRSA的相对抑菌率分别达到了79.17%和93.75%,有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河北省昌黎县今年新出现的大棚番茄灰霉病进行了调查研究,该痛害的病原,可侵染番茄所有地上部位,包括茎、叶、花、果实。发病盛期在2月下旬至4月上旬。高湿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子,病害发生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产量的高低。化学防治适期应在发病初期(苗期),最佳药剂为速克灵。  相似文献   

12.
杂交种能够综合其双亲的许多优良性状,因此在生产上早已广泛应用.对于杂种一代的检测,目前主要还是靠田间观察,这不仅费时,也易受环境条件影响.90年代发展起来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即RAPD)技术以其简便、灵敏和高效的优点,已开始在农作物杂交育种等相关研究领域得到应用[1~4].本文根据RAPD技术的特点和实际结果,运用RAPD标记就番茄杂种与亲本的检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番茄的不同基因型对组培植株再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利用番茄的11个不同的基因型品种,进行了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研究.发现不同基因型的植株再生能力存在着明显差异.我们从中筛选出2个具有高再生能力的基因型品种,为进一步开展番茄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优良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静电对番茄保鲜的研究结果表明,如电压、时间等参数选择适当,能够明显延长番茄的保鲜期,提高完果率。  相似文献   

15.
张桂和  郭建春  叶妙水 《贵州科学》2007,25(2):47-50,77
以转海蓬子Na /H 逆向运输蛋白基因(Nhap)的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阳性植株和对照植株为材料,测定叶片相对含水量、质膜透性、K /Na 比值和叶绿素含量4项耐盐指标.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的相对含水量、 K /Na 比值和叶绿素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植株,而叶片质膜透性明显低于对照植株,说明Nhap基因已经在番茄转化植株体内表达,提高了转基因植株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6.
 CO2匮缺与低风速是温室存在的普遍现象,即使在温室通风状态下也不例外。在温室通风时,为减少CO2逸散、提高CO2利用效率,采用零浓度差CO2施肥法同时进行室内送风,并对试验温室与对照温室内番茄冠层净光合速率、CO2利用效率、番茄冠层蒸腾速率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当太阳辐射强度从383.5 W·m-2增加到940.1 W·m-2时,试验温室番茄冠层净光合速率从1.9 g·m-2·h-1升高到5.3 g·m-2·h-1,比对照温室番茄冠层净光合速率高出1.3~1.6 倍;而试验温室番茄冠层蒸腾速率从0.17kg·m-2·h-1升高到0.56 kg·m-2·h-1,比对照温室番茄冠层蒸腾速率高出1.2~1.4 倍;CO2利用效率近似于1。研究表明,在温室通风状态下采用零浓度差CO2施肥法同时进行室内送风是设施栽培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亚油酸的含量,从13株实验室保存的乳酸菌中筛选出8株具有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菌株.其中As1.2686产量最高,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含量达到13.63 mg/L;其次是菌株B11693,共轭亚油酸产量为11.55 mg/L.选择B11693做进一步的菌种鉴定,将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细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结合,鉴定菌株B11693为短乳杆菌.  相似文献   

18.
砂基培养的蕃茄幼苗 ,用含 10 0mmolL-1NaCl及不同浓度的CaCl2 的Hoagland培养液分别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 ,10 0mmolL-NaCl溶液处理的蕃茄幼苗质膜透性增大 .生长缓慢 ,植株干重降低 ,在 10 0mmolL-1的NaCl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aCl2 后 ,上述盐害效应均呈下降趋势 .Na /Ca2 比为 10时 ,盐害效应的降低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9.
酸乳中乳酸菌的分离及其发酵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杰  李锦子 《河南科学》1996,14(4):460-463
酸乳中的乳酸菌有乳酸杆菌和乳酸球菌两种,本文选用较为简单的培养基,通过调节pH值对其进行分离。从平皿中挑选溶钙圈较大的杆菌和球菌菌落各2个作为供试菌株,进行发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均能产酸,活性较高,按比例再组合成酸乳发酵剂,使产酸时间缩短,酸度高。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此法,可以不断优选高产乳酸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