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纯化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的病毒核衣壳免疫小鼠,取脾脏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得到5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它们所分泌的单抗分属IgG1,IgG2a,IgG2b和IgG3等4种抗体亚类,其中1株单抗识别分子质量为41ku的病毒蛋白,其余4株单抗均识别31ku的病毒蛋白。胰蛋白酶部分酶解分析发现,31ku的蛋白的4株单抗分别识别至少3个不同的抗原决定簇。所有5株单抗均不与其他4种核型多角体病毒发生交叉反应。利用所制备的单抗进行了病毒在虫体中增殖动态的检测。这些单克隆抗体可用来深入研究病毒的流行规律和复制机制。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杀鲑气单胞菌溶血素和菌毛蛋白能否作为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本研究针对前期分离的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masoucida, ASM),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对其进行重组表达,免疫虹鳟后检测其免疫保护效果与诱导的免疫应答特征。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虹鳟抗灭活ASM血清可与2种重组蛋白发生阳性反应,说明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免疫保护实验结果显示,重组溶血素、重组菌毛蛋白及两者混合物免疫对虹鳟的相对免疫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age Survival, RPS)分别为64.6%、37.5%和75.0%;ELISA检测发现,重组溶血素和重组菌毛蛋白单独免疫以及两者混合免疫均能有效诱导虹鳟产生抗各抗原的特异性抗体,在免疫2周后特异性抗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混合免疫组虹鳟血清中抗重组溶血素抗体水平显著高于重组溶血素单独免疫组,但其诱导产生的抗重组菌毛蛋白抗体水平与重组菌毛蛋白单独免疫组无显著性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3个免疫组中IL-6、IL-8、TCR及CD4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其中重组溶血素与重组菌毛蛋白共免疫组中IL-6、CD4、MHC-Ⅱ及IgM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免疫组。研究结果表明,重组溶血素对虹鳟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且提示重组菌毛蛋白具有开发成为佐剂分子的潜在价值,该结果可为杀鲑气单胞菌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WSSV单抗的制备及其在红螯螯虾病毒病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提纯的感染红螯螯虾的WSSV,免疫BALB/c小鼠,三次免疫后取其脾细胞与SP2/0融合.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经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7株针对WSSV的特异性单抗,分别命名为E2、C2、E3、G3、C4、D5以及F10.细胞上清ELISA效价为1:1 600~1∶6 400.抗体亚类鉴定结果表明:E2、G3、C4属于IgG1,C2、D5、F10属于IgG3,E3属于IgG2a亚类;单抗热稳定性试验表明7株单抗均是热稳定的.选取单抗G3和F10进行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抗原浓度下,两株单抗均有较好的中和能力.选取单抗G3作为一抗建立了间接ELISA方法,通过对人工感染红螯螯虾WSSV的测定,初步证实该单抗可用于WSSV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用灭活迟缓爱德华氏菌菌株AL60306NA1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的McAb,获得3株可持续分泌抗迟缓爱德华氏菌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3A7、4F11和4C9;腹水效价分别达到1.0×10-6、1.0×10-6和1.0×10-5;细胞亚型分别为IgG1、IgG2b、IgM.交叉反应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利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1腹腔注射小白鼠,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为1.35×107.在此基础上制备抗嗜水气单胞菌AH1血清(抗AH1血清),采用凝集反应测出抗AH1血清的效价为25,600.进一步分析抗AH1血清对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等13种致病菌的交叉免疫反应,结果表明,抗AH1血清与气单胞菌属细菌、弧菌属细菌和假单胞属细菌之间的交叉反应程度比较大,而与其它属细菌之间存在的交叉反应程度小,或不存在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6.
可捕获HBV的preS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性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天然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Dane颗粒和管状颗粒)和HBV前S1(preS1)区基因工程重组蛋白GST-preS1联合免疫Balb/c小鼠,经杂交瘤技术制备了7株单克隆抗体(mAb),采用ELISA、免疫捕获PCR等方式鉴定其有关特性.各株mAb分别为IgG1和IgG2a,轻链均为k型.腹水mAb的滴度为1×107~1×109.用间接法ELISA显示,所有7株preS1 mAb均可以识别HBV天然抗原,其中mAb 4Dll与HBV天然抗原的结合能力最强.通过竞争抑制法ELISA检测推断preS1(21-47)上至少含有两个B细胞表位,mAb 4D11、IG5、786和7H11具有共同的B细胞抗原识别位点;mAb 3H5、6F1和2A6识别另外一个位点.本研究获得的可与HBV天然抗原结合的preS1单抗为HBV preS1检测试剂的研制提供了重要工具.对HBV preS1具有中和免疫活性抗原的设计及相关研究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7.
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建立了5株分泌抗温和气单胞菌CR79-1-1株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通过特异性鉴定获得两株与参考菌株中的温和气单胞菌发生反应,但与嗜水气单胞菌以及鳗弧菌、爱德华氏菌、克鲁氏耶尔森菌、大肠杆菌、荧光假单胞菌均不反应的杂交瘤细胞系,分别命名为2G3和1A4.快速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得2G3和1A4的亲和常数分别为1.72×108和5×108M-1;应用方阵配对实验证实,2株单抗针对特异性抗原上不同表位.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主要过敏原Glb-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NS-1细胞融合。采用细胞融合和有限稀释法相结合的方法快速筛选获得稳定分泌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用杂交瘤细胞株诱生小鼠腹水并用蛋白A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后检测。采用间接ELISA法鉴定该单克隆抗体的IgG亚型;通过间接ELISA鉴定该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和交叉性。利用双单抗夹心ELISA法检测单抗的抗原表位特异性。结果表明:共获得4株可稳定分泌小鼠抗小麦主要过敏原Glb-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1C4、4H5、1A9、4F5,经检测其Ig亚型均为IgG1,且4株单抗效价均在10-9以上。ELISA结果分析表明该4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小麦主要过敏原Glb-1蛋白且和其他常见食物无交叉反应性。将4株单抗两两配对进行ELISA实验,结果发现1C4与4H5可能有不同的抗原表位,以此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系统可以检测小麦Glb1-G3蛋白。实验成功制备了鼠抗小麦主要过敏原Glb-1蛋白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并且建立了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系统,为小麦主要过敏原蛋白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合成肽COX-2-KLH为完全抗原免疫BALB/c 小鼠,通过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的杂交瘤技术,筛选获得4株(1E10、3D6、5B11、6G4)稳定分泌抗COX-2单克隆抗体(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采用ELISA的方法鉴定McAb效价、亚型及特异性.各株McAb均属IgG1 亚型,其中1E10腹水纯化后MCAb效价在1∶107以上,SDS-PAGE电泳为单一条带,与同源异构体蛋白不发生交叉反应.获得的McAb被成功应用于COX-2生物学研究中的免疫组织化学(IHC)和Western Blot试验中.本研究获得的单抗具有特异、高效的特点,为COX-2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禽流感病毒方法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饱和硫酸铵初步纯化的兔抗AIV-H9高免血清中的IgG作为包被抗体,利用抗AIV-NP-7B4单抗作为ELISA的第二抗体,建立了检测禽流感病毒(AIV)抗原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经方阵滴定试验测定反应的最佳工作条件为:兔抗AIV-H9高免血清IgG包被稀释度为1: 8 000(浓度为3.531 ug/mL),抗AIV-NP-7B4单抗腹水最佳使用稀释度为1: 800,酶标二抗的工作浓度为1: 4 000. 与其他禽易感病毒(NDV、IBV、EDS-76V)等均没有交叉反应. 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的快速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碱性酒石酸铜试剂与硫酸卡那霉素形成有色复合物,比色法测定含量.结果:本法测定波长为max=566±1 nm,回归方程C(万U mL 1)=2.176A 4.311×10 2,r=0.999 3(n=5);线性范围0.21~1.03万U mL 1;4 h内稳定;重现性RSD=0.42%;平均回收率99.7%,RSD=0.79%;含量测定结果与中国药典法基本一致.结论:本法简便、快速、准确,适用于生产单位和医院制剂对该产品的快速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海南养殖的奥尼罗非鱼暴发性出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养殖的奥尼罗非鱼所发生的暴发性出血症进行了研究.患病个体局部鳞片脱落,皮肤和肌肉大面积充血、出血,背鳍和尾鳍鳍条末端腐烂、鳍条充血,严重者肝脏糜烂,胆囊肿大.经细菌分离和感染实验确定的病原菌通过生理生化指标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病原菌腹腔注射奥尼罗非鱼的LD50值为1.14×10^4cfu·g^-1.药敏实验表明,妥布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利福平、痢特灵和呋喃妥因等抗生素类药物对该病原菌敏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测定天麻素原料药中天麻素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甲醇·0.01moL·L^-1磷酸二氢钠(8:92,磷酸调节pH至4.0±0.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流速1.0mL·min^-1.结果天麻素在2.5~40.0ug·mL^-1范围内,峰面积与其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0.9999),高、中、低3种浓度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7%~100.3%RSD为0.44%~0.82%,有关物质的限量为1.0%.结论本法准确、简便、快速,适用于天麻素原料药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抗坏血酸(Vc)本身没有荧光,苯甲酸(BA)与Vc反应生成强荧光物质的特性,建立了一种荧光法测定vc含量的方法.在0.20mol·L^-1(pH=6.00)的Na()HKHC8H4O4缓冲介质中,Vc能使BA体系的荧光明显增强,λex/λen=310nm/410nm.实验结果表明,Vc浓度在5.00×10^-7~1.50×10^-5 g·mL^-1范围内与增强的荧光强度△F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2,检测限为2.02×10^-9g·mL^-1,加标回收率为95.33%~102.67%,利用本法成功测定r不同厂家维生索c片剂中Vc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三明市沙溪河水中的痕量铜,有助于监测河水污染情况。方法在表面活性剂Triton X-114存在下,利用5-Br-PADAP{2-(5-bromo-2-pyridylazo)-5-diethylaminophenol}与Cu(Ⅱ)产生显色反应的性能,采用浊点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痕量铜。结果在pH=6.8的磷酸体系缓冲液中,Cu(Ⅱ)与5-Br-PADAP形成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λmax=556 nm,ε=3.204×10^5L·mol-1.cm-1,检测限为0.011 2μg.mL-1,铜含量在0~0.4μg.mL-1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并探讨了影响浊点萃取的因素。结论该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具有低毒、高效、安全、简便等特点,直接用于水样中痕量铜的测定,共存离子的干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测定结果令人满意,6次重复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01%。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豆乳混合牛乳发酵制备一种仿开菲尔产品.在前期单因素实验确定混合乳制备仿开菲尔的酵母菌和乳酸菌的接种量分别为1.0×105mL–1和1.0×107mL–1、最佳的发酵温度为22,℃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中心复合设计实验得到优化混合乳发酵制备仿开菲尔的最佳工艺条件:牛乳与豆乳的添加比例为7﹕3,蔗糖添加量为1.6%,发酵时间为22,h.在此条件下所得产品的pH为4.32,酸度为0.73%,乙醇含量为1.398mg/g,黏度为2.990Pa·s.与市售开菲尔产品感官对比,所得产品质地细腻、酸度适宜、香气协调,改善了传统开菲尔的风味,更适宜我国消费者.  相似文献   

17.
罗丹明B褪色光度法测定微量溴酸根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罗丹明B与B rO3-的褪色反应,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建立了一种光度法测量微量溴酸根离子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盐酸介质中溴酸根氧化罗丹明B褪色,最大吸收波长为556 nm,方法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56=1.5×10^5L.mol^-1.cm^-1,检出限为1.12×10^-8g.mL^-1,线性范围为0.0-18.0μg.(25 mL)^-1.用于化学试剂中溴酸根离子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结合特征.采用荧光光谱法,计算在不同温度下乙氧基血根碱与HS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实验结果显示,在290K,300K,310K时乙氧基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081×10^5L·mol-1,7.784×10^4L·mol-1,2.397×10^5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013,0.979,1.071.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这表明血根碱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作用生成了无荧光效应的复合物,属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猪去氧胆酸(HD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根据25℃及37℃温度下HDCA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通过Stern-volmer方程和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计算反应的猝灭常数和形成常数以判断荧光猝灭类型,采用双对数方程计算HDCA与BSA的结合常数(KA)和结合位点数(n),最后采用热力学公式计算反应前后焓变和熵变确定两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HDCA对BSA的荧光淬灭作用属于静态荧光淬灭.在温度25℃和37℃时,HDCA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0.258×106 L·mol-1和0.453×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0.92和0.62.由于热力学参数焓变(ΔH=-258.72 KJ·mol-1)和熵变(ΔS=-0.76 J·mol-1·K-1)均小于零,因此确定HDCA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作用.结论:HDCA与BSA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复合物,经静态猝灭机制引起BSA内源性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20.
用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3-吡唑啉卟吩f-2甲酯(Mf2-5)、3-吡唑啉卟吩f-3甲酯(Mf3-5)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反应.实验表明Mf2—5、Mf3—5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在溶液中二者以物质的量之比1:1牢固结合,25℃时其结合反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Mf2-5=6.14×10^5L·mol^-1,KMf3—5=1.02×10^5L·mol^-1.根据Ft~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了给体(BSA)与受体(Mt2-5、Mf3-5)间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分别为:rMf2-5=4.48nm,rMf3-5=4.86nm,EMf2-5:0.24,EMf3—5=0.20.并推测了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