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艾略特是著名的英国诗人、批评家。一九四八年瑞典文学院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艾略特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荒原》被誉为现代诗的里程碑。他的思想对整个西方世界及全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荒原》一诗中死亡意识占主导地位,诗的开篇便用死亡这个词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波澜。在他的诗中,死亡与复活是两大永恒的主题,在死亡之中又包含有对未来的憧憬。艾略特调和了死与生、绝望与希望、现象与本质、神话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火与水等的两极对立,他让这些原本对立的东西联系在了一起,而且失去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本意。  相似文献   

2.
艾略特创作《荒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荒原。他的创作体现了他的“历史感”和“非个性化”文艺观。长诗隐晦深奥,内涵丰富。以接受美学的观点分析《荒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长诗进行了再创造.赋予其深刻社会意义,使作品作者心灵荒原与西方社会荒原契合,表达了一代人的幻灭。  相似文献   

3.
艾略特《荒原》不朽的艺术魅力借助其独特的语言运用技巧,尤其是语义模糊手法。《荒原》第一人称指代的模糊性和变化性建构了荒原意象思想内蕴的模糊与艰深,体现了诗歌的朦胧美和含蓄美。  相似文献   

4.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全章以佛经引文结尾,重申皈依宗教的必要性。本文又分析了《荒原》所暗含的象征手法和所用的典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把握其深刻内涵的意义,最终达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浅析艾略特的《荒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领导了整个20世纪诗歌创作的新潮流.全章以佛经引文结尾,重申皈依宗教的必要性.本文又分析了《荒原》所暗含的象征手法和所用的典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把握其深刻内涵的意义,最终达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美英诗人艾略特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在30~40年代成为西方诗坛盟主,整整统治了半个世纪。他以深厚的哲学修养和文学基础,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开创了新颖独特的象征主义诗风。他的象征主义丰碑式作品《荒原》,完整地体现了他自己独特的象征体系,包括复杂的象征暗示手法,神话传说系列,玄学宗教思想体系,广博的典故征引,以及诗人为建立自己的象征体系而提出的“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诗歌理论。要读懂《荒原》是困难的,但读懂《荒原》,对于了解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精神荒芜的本质,又是十分必要的。把握艾略特象征主义表现的独特性及其象征体系内涵特征,对于我们读懂理解《荒原》,不啻是掌据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荒原》和《四个四重奏》的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神话学与神学的运用、非个性化与个性化的语言以及意象性结构与音乐性结构等三个方面对T.S.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和《四个四重奏》进行对照分析,从中进一步了解艾略特皈依宗教前后两个时期在诗歌创作的风格和理念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陈蕾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3):43-47,56
T.S.艾略特在对时间问题的探索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荒原>一诗的前半部分充分借鉴柏格森对"时间"的哲学阐述,后半部分,诗人在布拉德雷的影响下开始探寻自己的"秩序现".从现代主义时间观的哲学基础、<荒原>文本中时间性的具体分析以及末尾时间观的转变等方面着手,对<荒原>时间观的嬗变做较为详细之阐述.  相似文献   

9.
《荒原》: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纪绝唱邱文龙英国当代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重大风云变幻,而他在一九二二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此后,诗人被誉为“现代诗派”的...  相似文献   

10.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托·斯·艾略特(ThomasShearnsEliot1888-1995)是西方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长诗《荒原则[1]、因推出触目惊心的“荒原意象”而引起巨大的反响。《荒原》问世的1922年,正值一次大战结束不久,社会一片破败萧条,劫后余生的西方人痛感生不如死,传统观念崩溃,新的信念无从建立,精神世界一片荒芜。艾略特的“荒原意象”逼真而传神地表达了人们这一心态,让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荒芜大地上苟延残生的“荒原人”不正是现代人类的真实写照吗?人类世代努力建设起来的文明社会正变成一片荒原.“荒原意象”作为象征主义的产儿,…  相似文献   

12.
《荒原》虽然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相似文献   

13.
1922年,历经战祸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欧洲“荒原”,同时出现了两部震撼西方文坛的力作,一部是艾略特的被称为西方诗坛“里程碑”的象征主义长诗《荒原》,另一部则是被人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解体的“史诗”、“震惊西方世界的奇书”《尤利西斯》。如果说艾略特在其长诗《荒原》中以其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批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情感的衰竭,整个西方世界犹如一片荒原,那么,乔伊斯则以其奇特的视角、如椽的大笔,在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真实地描绘了战后西方人格破碎、人性堕落、物质与精神都濒临崩溃的可怕图景,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相似文献   

14.
殷夫诗集《孩儿塔》的荒原意识,是建筑于诗人自身生命体验之上的对于生命本质的现代揭示,因而是一种体验型荒原意识,它几乎贯穿了整部诗集。锁定《孩儿塔》的"荒原意识",记录殷夫在与双重荒原"纠缠、排拒、脱离"进程中的复杂表现,动态描绘"阴面的荒原人"殷夫向"阳面的最纯粹革命者"殷夫"突变"时的心灵轨迹,继而廓清鲁迅所留给我们的《孩儿塔》之"别一种意义",乃至进入"别一世界",至少证明这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  相似文献   

16.
在对文明衰落、道德沦丧、精神死亡的揭露和批判中,《荒原》孕育着强烈的新生和复活的意识,它们隐藏在死亡意象之中,通过原始的前意识生命欲望冲动达到现象还原,重新获取新的生命;诗人的宇宙本体论思想又使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意识在《荒原》文本中互相交织、相互感应;同时宗教、神话和现代荒原话语把复活的意识统一在文本中的潜意识里。  相似文献   

17.
熊海英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3):83-84,111
《荒原》以神话原型为主线,通过"异化"手法,营造陌生感觉。《荒原》进行陌生化表达所运用的神话原型主要有"死而复活"、"寻找圣杯"和"水与火"。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本细读从最后家园的沦陷、平原的灵魂、平原的恶之源、平原的精神信仰以及高原在哪等五个方面梳理了张炜《你在高原》系列小说第九部《荒原纪事》的精神发展脉络.小说展示了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环境伦理的缺失.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荒原的沦落史,也是50后的精神史,更是当代人的精神沦落史.小说体现强大的精神力量,对我们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一般认为这是孔子对《诗经》所作的总概括,总评价,用宋人朱熹的话说就是:“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论语集注》)不过,“思无邪”一语,并不是孔子所自撰,而是他从《诗·鲁颂·駉》篇中借来的。宋人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都曾指出过这一点。今人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得更明确:  相似文献   

20.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色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写的一首春日送别的诗。这首诗,后因谱入乐府,取首句“渭城”二字作《渭城曲》。刘禹锡《与歌者何勘》诗云:“旧人惟有何勘(kan)在,更与殷勤唱渭城。”就是指此。诗题一作《赠别》《阳关曲》或《阳关三叠》。白居易《对酒》诗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又《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李商隐在《赠歌妓》诗中,也有“断肠声里唱阳关”的诗句。由此可见,这首诗一经谱成乐章以后,就成为社会上流行的歌辞,也是别席离筵的绝唱。由于乐曲的广泛流传,“阳关三叠”,也就成为人所共知的名作。就诗论诗,它也是不可多得的出色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