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2年,历经战祸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欧洲“荒原”,同时出现了两部震撼西方文坛的力作,一部是艾略特的被称为西方诗坛“里程碑”的象征主义长诗《荒原》,另一部则是被人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精神解体的“史诗”、“震惊西方世界的奇书”《尤利西斯》。如果说艾略特在其长诗《荒原》中以其独特的象征主义手法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批西方人的精神危机和情感的衰竭,整个西方世界犹如一片荒原,那么,乔伊斯则以其奇特的视角、如椽的大笔,在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中真实地描绘了战后西方人格破碎、人性堕落、物质与精神都濒临崩溃的可怕图景,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相似文献   

2.
美英诗人艾略特作为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在30~40年代成为西方诗坛盟主,整整统治了半个世纪。他以深厚的哲学修养和文学基础,独特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在诗歌创作中开创了新颖独特的象征主义诗风。他的象征主义丰碑式作品《荒原》,完整地体现了他自己独特的象征体系,包括复杂的象征暗示手法,神话传说系列,玄学宗教思想体系,广博的典故征引,以及诗人为建立自己的象征体系而提出的“非个人化”、“客观对应物”诗歌理论。要读懂《荒原》是困难的,但读懂《荒原》,对于了解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精神荒芜的本质,又是十分必要的。把握艾略特象征主义表现的独特性及其象征体系内涵特征,对于我们读懂理解《荒原》,不啻是掌据了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荒原》虽然是一部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品,但是它更加指涉现代西方社会精神荒芜的文化现象,在《荒原》里,神话只是作为一种功能与结构而存在,充满现代性的社会里并没有诞生新的神话,神话已经被消解掉了,《荒原》折射出了现代社会精神世界的荒凉。  相似文献   

4.
《荒原》:象征主义诗歌的世纪绝唱邱文龙英国当代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是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二十世纪的重大风云变幻,而他在一九二二年发表的长诗《荒原》,在西方文学界引起了强烈的震荡。此后,诗人被誉为“现代诗派”的...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庞德与艾略特的交往,庞德对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分析了庞德与艾略特诗歌创作及理论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庞德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经典;艾略特是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主张诗歌的自律、含蓄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用活的生活用语,创造新的节奏和意象等。  相似文献   

6.
艾略特创作《荒原》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的荒原。他的创作体现了他的“历史感”和“非个性化”文艺观。长诗隐晦深奥,内涵丰富。以接受美学的观点分析《荒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长诗进行了再创造.赋予其深刻社会意义,使作品作者心灵荒原与西方社会荒原契合,表达了一代人的幻灭。  相似文献   

7.
《序曲》是艾略特早期的作品之一,学术界对其研究较少。本文从意象分析入手,探讨了诗人通过对各种意象的描写来表现当代西方世界的庸凡、人们精神的极度空虚,并力求追随圣杯、寻找拯救荒原的途径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庞德与艾略特的交往,庞德对艾略特<荒原>的影响.分析了庞德与艾略特诗歌创作及理论上的差异和共同点.庞德的诗歌创作代表了意象主义诗歌的经典;艾略特是英美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诗歌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主张诗歌的自律、含蓄以及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使用活的生活用语,创造新的节奏和意象等.  相似文献   

9.
象征主义析论项晓敏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一个文学思潮流派。阿瑟·西蒙斯说:“没有象征主义就不可能有文学。”理解象征主义有悖于传统文学的审美观念,把握象征主义丰富而复杂的美学内涵,认识象征主义美学价值与艺术审美特...  相似文献   

10.
《荒原》是艾略特成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的力作之一。这一名诗也奠定了这一时期欧美文学的基调,并被西方的评论家们认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艾略特曾在《荒原》的原注中说,这首诗不论是取题、规划还是象征手法都深受魏士登女士(Jessie L Weston)《从祭仪到神话》(“From Ritual to Romance”)一书的影响和启发.在这本书中,魏士登女士提到了一个渔王与圣杯的故事:渔王因触怒天颜而受到惩罚,患了阳萎。与之命运息息相关的土地因此变成了一片荒原不毛之地:牲畜不能繁殖,庄稼不能生长。为了拯救渔王和  相似文献   

11.
《还乡》的悲剧艺术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作品。作者以一种凝重,忧郁而惆怅的笔调,描写了爱敦荒原上的“现代人”与亘古不变的荒原的激烈碰撞,演绎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悲剧,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艾略特个人精神世界的崩溃与长期宗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他对人类得到救赎的渴望,使他常常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省。诗歌《荒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普遍悲观失望的情绪和精神贫困,以及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淡薄,表现了一代青年对一切的幻灭。  相似文献   

13.
死亡与拯救 --《荒原》解读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亡主题是《荒原》的核心和灵魂。但《荒原》描写的“死亡”是和生命熔铸在一起的,彼此无法分开的,即把人推向生与死的二元对立之中,着力表现处在生不如死的荒原中的人们对死的渴望,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生死循环;这种死亡更和精神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死亡”多以“力比多”的饥渴来对应,故死亡在这里只是一种仪式性死亡或象征性死亡,其目的是表现生命力的回归而实现精神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5.
艾略特《荒原》不朽的艺术魅力借助其独特的语言运用技巧,尤其是语义模糊手法。《荒原》第一人称指代的模糊性和变化性建构了荒原意象思想内蕴的模糊与艰深,体现了诗歌的朦胧美和含蓄美。  相似文献   

16.
作为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位诗人及批评家,T.S.艾略特对17世纪的“玄学派诗歌”推崇备至,在其早期《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诗人借用“玄学奇喻”的技巧赋予大量隐晦的隐喻和典故意象丰富的蕴意,展现了现代西方人的迷惘、困惑及挫败感。  相似文献   

17.
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这篇小说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 2 0世纪初的社会现实 ,是洞察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精神荒原 ,其主要特征是人性的丧失。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批判主题 :人性的危机 ,人性的回归和人性回归的失败。这充分说明 ,在欧·亨利的眼里 ,当时的社会虽是一个人类社会 ,然而却是一个丧失人性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艾略特对但丁和莎士比亚的批评文字是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对于但丁和莎士比亚这两位西方文学界中最伟大的作家,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认为两人的作品在意象特征和表达人类情感的维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思想基础存在深层次差异。透过这些评论,结合艾略特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不难发现他个人更心仪体系型的但丁。  相似文献   

19.
书海导航     
《管理实践》 彼德·德鲁克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西方有关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的著作浩如烟海,而彼德·德鲁克却以其实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世人所称道。 《管理实践》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他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被认为是管理学上最主要的贡献。目标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起到了推动作用。目标管理一词至今仍为人们所常用。 推荐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追求卓越》 汤姆·彼得斯、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追求卓越》是当代最畅销的管理书籍,被誉为是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自1982年出版以来,…  相似文献   

20.
艾略特在《荒原》的开始,曾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希腊神话故事。被阿波罗赐予手中沙粒一样多生命的西比尔,因为忘记请求不老的青春,而在700年后衰老不堪。孩子们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她回答说:“我要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