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尽管随班就读工作开展以来,人们给予了残疾儿童大量物质、技术及心理的支持,但是残疾儿童还是存在着许多心理问题,影响着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借鉴Thoits,Kessler以及肖水源等人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假设:教师、家长以及同伴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进行的心理支持,由于没有被残疾儿童所感知并加以利用,失去了它支持的有效性,从而使残疾儿童仍处于心理不利位置。为此,本论文通过互证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心理支持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随班就读师资是指直接从事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资源。本文中的"随班就读师资",主要是指小学担任随班就读学生学科教学的任课教师、在资源教室工作的资源教师、随班就读学生的班主任及学校领导。在职培训是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特教专业素养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为更好地了解县域随班就读师资培训的现状,笔者自编问卷,选取了昌乐县15所小学的随班就读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有关  相似文献   

3.
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给随班就读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合作小组的构建、合作氛围的创设、合作题目的预设、合作技能的训练、合作评价的运用,能够很好地调动随读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其认知水平和非智力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山西省5所小学中所带班级有轻度智障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师进行了问卷及访谈调查,发现小学阶段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存在着智障随班就读学生学习和发展不足、师资培训不到位、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师资培训和智障随班就读教研以及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班就读是指在普通班级就读的障碍儿童,普通班级的教师有责任在专家的协助下对其进行教育。人们期待着随班就读在今后中国障碍儿童的教育发展中承担起重要作用,然而实践中的具体内容却一直没有被明确。因此本研究于2003年9月-11月,对推行随班就读的北京市A小学进行了现状调查(采访和问卷形式),目的在于通过调查把握随班就读工作的实际情况,明确当前面临的课题。调查内容包括:随班就读学生的接收状况、授课内容、教材、教具、来自专家的指导、补课的次数和内容、障碍儿童和一般儿童的交流、教师的专业素质、负担和需求等。调查显示,即使走在随班就读工作前列的北京市,也存在个别指导计划不充分,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教材、教具准备不全。教师的负担过重,教师培训机会少等教育环境、教学条件不良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5,(3):98-99
我国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以来,虽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探索促进随班就读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国外叫做一体化教育。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展的正常化运动倡导下,相对于传统的隔离式教育提出来的。我们需要一体化教育,把特殊教育融入普通教育中,以便所有儿童不论何时何地,有了任何学习障碍或困难,都可以受到特殊教育的精心辅导,使每个儿童都从中受益。在我国,随班就读教育渗透全纳教育思想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全纳教育的思潮下,农村地区特殊教育儿童随班就读应运而生。本文着重对农村地区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的现状进行学术梳理与实践反思,从而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会出现随读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扬起前进的风帆。本文就如何做好随班就读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谈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鲁西南地区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情况的调查,发现普通学校教师对自闭症知识普遍匮乏,对就读学生的特殊行为特征无法控制和调整;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堪忧。建议加强对随班就读学校的教师和校领导自闭症知识培训和师资建设;通过家校沟通让家长有正确认识;教育部门应设置相关入学考试标准。  相似文献   

11.
以CAS认知评估系统测试随班就读和培智学校的4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探讨其认知特点,结果发现:4名轻度智力障碍儿童均存在认知薄弱性,注意是他们认知过程中的最薄弱环节;但其认知过程并不均衡,有某项认知能力并不迟滞的情况;在普小随班就读的轻度智障儿童4项认知分数均高于培智学校中的轻度智障儿童.教育者可先行诊断,针对每个个体的薄弱环节制定补救计划.  相似文献   

12.
随班就读是我国在国际全纳教育理念下实施的一种特殊政策,旨在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近年来,随班就读过程中,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权利冲突不断。如何权衡权利冲突各方的权益,学校在权利冲突中的角色以及权利冲突的解决机制,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随班就读体育教学与保健体育教学对病残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及素质的影响.本文将基本情况相当的湖南理工学院05级病残学生72名,男37人,女35人,随机分为二组(A组、B组),A组开设保健体育课,B组同学分散随各自所在体育教学班随班上课.经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后,A组、B组的身体机能和素质不同幅度的变化,随班就读和保健体育教学对痛残学生身体机能及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且B组所测多项指标变化更明显(P<0.01).  相似文献   

14.
使用Tobii Glasses2眼动仪观察记录北京某小学五年级随班就读的孤独症学生及其同班普通学生的文字阅读情况。结果发现:随班就读的孤独症个案和普通学生的文字再认能力整体差异不大,在阅读无意义句子时,孤独症个案的文字再认能力高于普通学生但差异不显著,在阅读有意义句子后其理解的正确性低于普通学生。其文字再认与注视点个数无关,但普通学生的文字再认和注视点个数显著相关。除字体加粗对文字的正确再认有影响外,笔划数、熟悉程度对文字再认影响不大。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孤独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新疆农村小学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体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体育教师不足,体育课被用作自习课,残疾学生因肢体残缺和心理压力而逃避体育课的现状及因素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了解四川省0-6岁残疾儿童家庭亲职教育需求状况,为政府部门建构残疾儿童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建议.问卷从专业支持、心理支持、服务支持、经济支持四个维度对752名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四川省0-6岁残疾儿童家庭亲职教育需求在这四个维度上均处于较高需求状态.其中:经济支持占首位;家庭最需要“如何让残疾儿童接受残疾这个事实并能够努力的快乐生活及家庭如何接纳残疾这个事实并能够像其他正常儿童家庭一样健康发展”的心理支持.这与以往学者的研究略为不同.政府部门应重视并整合各种资源给予残疾儿童家庭系列服务来满足残疾儿童家庭亲职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李大林  杨长富  吴云  王军英 《科技信息》2012,(34):I0204-I0204
学习既意味着获取知识,也蕴含了行为的某种改变。终身学习要求我们扩展学习的外延,向生活学习,向身边的好人、好事学习,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相似文献   

18.
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急需社会支持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然而我国的残疾儿童社会支持系统还处于分割状态,难以发挥其基本功能。为此,需要建立具有多元主体的、协调互动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支持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运用"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选择230名西藏藏族听力残疾儿童,探索多元文化背景下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模型。发现藏族听力残疾儿童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支持相关系数为0.611,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系数为0.507,它们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变量联合解释社会适应行为变量51.8%的变异量,支持变量与社会适应行为变量联合解释生活满意度变量59.4%的变异量。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不存在直接效果,而是通过社会适应行为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地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效应。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可以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卢嘉锡     
《科技潮》1999,(10)
卢嘉锡1915年10月26日出生在福建省厦门市一位塾师家中。祖籍台湾省台南市,父母都是在台湾出生的。世代书香,爱祖国、重气节为其家风。他的曾祖父因不满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于1895年慨然率全家迁居厦门。他的父亲卢东启设塾课徒为生,家境清寒。卢嘉锡随塾就读,从小养成生活节俭、秉性乐观、平易近人、亲切坦诚的品德。他受父亲影响,酷爱古诗词。他那一手清秀潇洒、别具一格的书法,更是为人称道。塾学之后,卢嘉锡从12岁开始进入正规中学学习,13岁时考入厦门大学预科,两年后进入该校本科就读。1934年,年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