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托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详细描述了三都水族传统节日的时空构成,从口承式的水族民间传说故事对水族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水族传统节日的功能和意义。三都水族通过节日圈的文化结构形式不断强化族群“根基性情感”记忆,促成地方性社会的婚姻交换、亲属关系和族群网络的秩序构建,最终确立自我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2.
传说记忆与族群认同——以盘瓠传说为考察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瓠传说在中国畲、瑶、苗等族群中广为流传 ,成为族群的集体记忆。它解释了这些族群的族源 ,为盘瓠即祖先信仰提供了支撑 ,衍生出“缠头和绑腿”、“留长发”和不食狗肉等族群标识。这些标识伴随着传说的不断演述而得到认定和传承。盘瓠传说实际上是这些族群神圣的口述史 ,坚固着这些族群的自我认同 ,也成为区别其他族群的显要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3.
以瑶族和汉族的盘瓠神话以及瑶族的“还盘王愿”祭祀仪式为例,借用人类学神话—仪式理论,对历史记忆中的“事实/虚构”进行分析。试图证明:社会历史记忆作为族群的一种策略性选择,与族群认同和在特殊情境下的生存关系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事实”与“虚构”本身都构成了社会历史不可或缺的元素和要件。  相似文献   

4.
泰国台语族群的族源神话是他们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和集体记忆,是对群体文化的认同与强调。在泰国,由于多种原因,台语族群的族源神话展示出区域性聚合的特征,但每个区域内不同群体的个性也依然以多种方式被保留下来。神话叙事既可以实现区域性的文化认同,亦具备多元包容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汉民族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情感记忆的重要符号。近年来,重视传统节日的呼声日渐高涨,但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全方位思考却相对滞后。本文从传承节日的物质文明、重视节日的祭祀文化和增加节日的娱乐元素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以期引起人们对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建设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涵盖了中华民族这一族群共同的历史记忆、精神文化和民族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本族群在历史、现实与命运前途的关切与认同的意识。宗教文化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必须切实认识到宗教文化因素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有效利用宗教信仰的认同功能与社会整合功能,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将宗教事务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以宗教信仰自由为幌子的分裂行为与恐怖活动,对国际性宗教的活动进行有效管理,以消除宗教信仰带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它保留了属于民众的特定文化记忆,是一个族群、一个地域的"记忆之所"。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并强化了民众的地域文化认同。温州的饮食文化有异于其他地方饮食文化的明显特质,这些特质成为世界温州人的记忆之所,促进了世界温州人的地域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9.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新时期以来,我国学者对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成果丰厚,成绩斐然。本文对这一历史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运用马来西亚的事例强调了族群性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涉及不同族群的政治程序的重要意义。族群的形成涉及一系列的过程 ,这些过程使人们在一国家内意识到一个共同想象的社群。创制族群和国家认同的过程实际上构成了同一历史过程的重要部分。在一国家范畴内 ,不同的族群对国家认同有不同的憧憬 ,因此有必要将国家认同与族群性相关联思考。论述了马来人和华人的族群划分问题以及沙捞越土著人复杂的族群认同意识和族群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学和符号学的角度客观地阐释了民族传统节日和交际的属性及功能,又从传承、认同和传播三个层面论述了民族传统节日的交际功能,指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日的传承与传播是多元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世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需要,是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民族体育与传统节庆密不可分,均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崭新理念,文化空间保护着重强调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进行保护,这也是文化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全面有效保护我国民族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推动民族体育及其节事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对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关注、研究和保护.为保证民族体育节事文化空间的持续良性发展,必须注重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原真性表达,提升民众参与性与认同感,并培育民间社会组织与民族体育社团.  相似文献   

13.
人们需要节日是因为节日可以调适社会群体的生活,广西11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节日中可资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广西在旅游开发中可以直接利用节日期间的民俗风情、民俗工艺品、民俗民艺表演,使之成为旅游者愿意消费的旅游产品;可以以一个民族的节日文化为主体,综合运用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使其汇聚在一起,让节日显得更加五彩斑斓,可以推出原汁原味的节日民俗动态性、参与性旅游产品。以民俗旅游的大市场需求为载体,把广西少数民族珍贵的节日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哈特人至今还和主流社会保持着隔离的状态。多元文化政策所倡导的文化保留与各民族群体间的积极交流有没有矛盾?政策应不应该默许这样的自愿隔离?怎样打破历史上受迫害的小群体心理上的障碍?这种政策对自愿隔离的容忍有没有限度?论文从集体权力和民族团结的角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探索集体文化保留权利和加强全民族凝聚力之间怎样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5.
考察和分析广西巴马布努瑶密洛陀信仰、集体记忆及节日习俗,指出当地布努瑶祝著节传承的内部机制;此外,还对其当前传承的外部因素,如政府参与等进行了考察;试图通过以上的考察和分析,探讨当前民族民间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中国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旅游节庆的主题创新、开发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元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对民族旅游节庆的运作模式和机制创新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论述“原生论”“工具论”和“建构论”三种模式下族群性与文化认同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人类学视域下的族群建构与文化认同,认为群体认同实践整合过程突显行动者的能动行为抉择,指涉理性选择基础之上认同行为的动态、流变特征,从一般的情况来看,文化认同与族群建构之间呈现多样性的因果互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