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近代炼锑技术发展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97年至1918年,为炼锑技术引进时期。分前后两个阶段,前阶段从日本引进生锑冶炼技术,后阶段从欧洲引进一套制炼锑氧和纯锑技术;第二个时期从1919年至1949年,为炼锑技术改进时期,经历对制炼锑氧与纯锑技术模仿和政府对锑业实行统制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炼锑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生锑冶炼(1896~1907年)、西法锑氧-纯锑冶炼(1908~1918年)以及土法锑氧-纯锑(1919~1949年)三个阶段。生锑冶炼采用坩埚熔析法,西法锑氧-纯锑技术采用在制炼锑氧的基础上制炼纯锑的间接法纯锑生产工艺,土法锑氧-纯锑技术本质上是对西法锑氧-纯锑技术的模仿和本土化改造。炼锑技术的变迁表明,促进炼锑技术演变的直接因素是技术的适用性与技术主体的技术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那种以技术退步为代价的技术土法化往往会损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87~1918年湖南炼锑技术的发展有两期。1897~1907年为第一期,从日本引进生锑冶炼技术,生锑冶炼技术得到了初步应用;1908~1918年为第二期,华昌公司购得法国赫氏炼锑技术专利,引进国外的制炼纯锑技术,并成功地应这套炼锑技术。  相似文献   

4.
1919~1949年湖南炼锑技术的发展有两个时期,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5年炼锑技术的模仿时期,炼厂按照其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来对原有的炼锑技术进行模仿,形成一套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土法炼技术;1936~1949年为锑业的统制时期,国民政府成立锑业管理处,以统一对贸易为基础,组织生产,并进行锑技术的试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位于西准噶尔南部包古图地区Ⅲ-2号岩体东部边界的锑矿化.研究表明:锑矿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早期自然锑阶段,产出自然锑和磁黄铁矿的共生组合;中期硫锑铁矿阶段,硫锑铁矿与磁黄铁矿、黄铁矿和毒砂共生产出;晚期辉锑矿阶段,辉锑矿大量结晶,交代早期阶段自然锑和磁黄铁矿.矿物成分和相分析表明,早期阶段氧逸度的降低是导致自然锑沉淀的主要因素,晚期阶段温度降低导致辉锑矿大量沉淀.体系的硫逸度为-8~-13,从早期到晚期阶段,硫逸度明显上升.锑矿化的发现及研究补充完善了西准噶尔地区的矿产类型,具有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七年九月在长春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我院冶金系的科研成果《低温炼锑》,经大会评审委员会严格的审议,被评为本届发明展览会金奖。《低温炼锑》新工艺,对现行炼锑方法进行了全面变革,所据原理也有所不同。此工艺使炼锑过程中的焙烧和还原等主要工序均在较低的温度下完成,不加辅助材料,不造熔渣。从而使金属锑质量稳定,金属回收率极高。而且冶炼过程在封闭条件下连续进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锑烯对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中间物O,OH,O_2,OOH的吸附特性,通过对吸附能、吸附距离、键长及能带、态密度、电荷转移的分析,比较了锑烯对各中间物的吸附作用,模拟了氧还原反应过程,给出了各步反应自由能变化的趋势图.结果表明:O,OH,O_2,OOH在锑烯上最稳定吸附位的吸附能分别为3.81,2.43,1.59,1.04 eV;锑烯上的氧还原反应过程存在四电子途径和二电子途径,且自由能逐渐降低,有自发进行的趋势;锑烯与OOH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这对氧还原反应第一步OOH的吸附及第二步O—O键的断开是有利的,对OH适度的吸附作用也不会限制OH与H结合生成H_2O分子进而脱附的过程.以上结果表明,锑烯具有催化燃料电池阴极氧还原反应的潜力,这为实验上进一步探索锑烯作为氧还原反应电催化材料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用苏打作中和剂,对锑铅精矿的氯化浸出渡进行了中和水解处理,锑的水解率可达99%以上,由这种水解液可制得浓度为120g/L以上的NaCl溶液,这为氯的返回利用和实现新氯化-水解法无污染处理脆硫铅锑精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水解产物经EDTA转型,可制得高纯立方晶型的锑白.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学评论界对《简·爱》的阐释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一个时期为新文化运动到四十年代末;第二个时期为建国后至"文革"结束.两个阶段的阐释均随中国历史的变化而急剧变化.可以说,对这一作品的文学批评深受时局和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发酵前期,体系中微好氧微生物可以消耗掉氧气,为了给产甲烷菌提供一个厌氧环境,该研究的是甲烷发酵前期的微好氧微生物,通过实验,分离纯化得到3株纯功能菌1、3和4号菌;对其革兰氏染色发现均为革兰氏阳性菌;找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40℃及pH为7;对其生长曲线进行测定得出,1、3和4号菌的生长周期分别为2d、2d和1d;测得不同碳源浓度,不同菌株的生长情况也有极大区别,三株菌的相似之处是对淀粉的分解利用率极高,对麦芽糖的分离利用率低.对于甲烷发酵这个复合体系,前两个阶段微好氧功能菌的耗氧作用对第三阶段产甲烷至关重要.因此,对微生物进行分离,获得厌氧消化体系内微好氧微生物的纯培养,深入研究功能菌株的相关性质,对进一步提高甲烷发酵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饱和含水土壤埋地原油管道冬季停输温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饱和含水土壤埋地原油管道在低于冰点环境温度下的停输流动和传热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土壤水分结冰和管内原油凝固相变过程与初始温度场和流场的影响,而且考虑了水分在土壤多孔介质中和管内原油的自然对流。通过数值模拟,获得了停输期间温度场、流场以及土壤水分结冰界面和管道中原油凝固界面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停输期间越靠近管壁正上方的土壤,其温度梯度越大;受温度分布的影响,土壤水分和管内原油产生沿y轴对称线自下而上的自然对流;土壤水分结冰界面和管道中原油凝固界面随停输时间向埋深方向推进,管道顶部土壤中的结冰界面推进速度较远离管道土壤中的结冰界面缓慢,管内原油凝固界面也向埋深方向偏移。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化学农药自1938年开始在世界上推广应用,20世纪50年代末农药残留问题凸现。1962年出版的Silent Spring一书揭开了农药残留问题的序幕。随着农药毒理学的发展,食品中农药残留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60年间下降了100倍。本文从急性参考剂量(ARfD)毒性评估标准的出现、农药毒理学的发展、同类农药的累积毒性、农药手性化合物的毒性差异等方面,讨论未来农药残留面临的新挑战。提出风险评估、探明污染源、清洁化生产、无公害治理等可作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主要阻控技术。  相似文献   

13.
14.
和谐--最高的审美理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是中国人最高的审美理想,其表现是:认为美存在于和谐之中,美的本质是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把“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要求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要使家庭和谐,要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追求和谐的艺术,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和谐,艺术的作用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进行调节,使人的心理与社会关系和谐,文艺作品追求和谐的美。  相似文献   

15.
用SEM-EDAX方法进行桐花树三种不同叶龄鲜叶片的盐腺、气孔器、海绵组织,栅栏组织等组织的五种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叶龄叶片中元素含量各不相同;镁、磷、钾等元素的相对分布与相应组织的结构、功能有关,幼叶和成熟叶片的栅栏组织中镁、磷的含量高于海绵组织,氯的含量低于海绵组织;镁、磷、氯在老叶叶片的上述两种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与其在幼叶或成熟叶的分布情况相反,在三种不同叶龄的叶片中,栅栏组织的含钠量高于海绵组织,气孔器的含钾量都高于其余组织.  相似文献   

16.
不同pH对糙海参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糙海参前肠、中肠及后肠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糙海参前肠和中肠在pH=3,后肠在pH=10时,其蛋白酶的比活力最高;糙海参前肠和中肠蛋白酶的最适pH值在酸性范围,后肠蛋白酶的最适pH值在碱性范围;2)糙海参前肠淀粉酶在pH=3,中肠和后肠淀粉酶在pH=7时,其比活力最高,前肠淀粉酶的最适pH值在酸性范围,中后肠淀粉酶的最适pH值在中性或偏碱性范围;3)糙海参的整个肠道均能消化蛋白质与淀粉,中后肠是淀粉消化的主要场所;4)淀粉酶的比活力高于蛋白酶的比活力,这与其摄食底栖藻与腐屑的食性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北烟区烤烟产量和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连续3年在我国南北烟区7省10县,选择代表性植烟土壤,采用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了烤烟生长、氮、磷、钾、钙、镁、硫、氯的营养特性.结果表明,烟株生长和养分吸收速率前期缓慢,中期最快,后期降低.北方烟株后期的生长、氮、磷、钾吸收速率显著高于南方.养分吸收速率的变异系数氮≈钾磷,中微量元素表现出多样性.在烟株各器官中,营养元素的分配比例叶茎≥根.叶片养分含量南北差异最大,根系次之,茎南北相似,说明前者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后者比较稳定,对外界环境不敏感.从总体上看,养分吸收速率、分配比例及叶片含量因养分种类和南北地域不同而异,估计与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有关,这可能是我国烤烟质量风各异的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北方烤烟含氯量高而稳定,含氮量北方高于南方,可能导致北方烟叶蛋白质和烟碱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肺结核患者70名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治疗情况将其划分成抗结核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血清中细胞在治疗组中以胞质和胞膜为主呈淡棕黄色变化,在对照组中以胞质和胞膜为主呈棕黄、褐黄色变化。治疗组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血清中的细胞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组血清中的细胞因子和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血清中的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中细胞因子mRNA表达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IFN-γ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痰液中IFN-γ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降低,相关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降低,血清中TNF-α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相关性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清中IL-10含量随菌量负荷的增加而增加,相关性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抗结核治疗对肺结核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0 年3月--2014年12月TERRA/MOPITTCO柱总量数据,研究了全球及中国区域大气CO 柱总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北半球大气CO 柱总量显著高于南半球。中国东部是全球CO 高值区,青藏高原、格陵兰岛、南美洲西部沿海安第斯山脉为全球CO 低值区。CO 柱总量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北半球CO 含量在北半球春季最高,北半球冬季达到最低;南半球CO含量在南半球春季最高,南半球秋季达到最低。在月时间尺度上呈现出规律性波动,高值月份分别出现在3-4月、9-10月,低值时段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中国区域CO柱总量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分布,东部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中国区域CO柱总量在春季最高,南方地区在夏季达到最低值;北方地区在秋季达到最低值。对全球和中国区域CO含量长时间序列分析显示,2011-2014 最近4 年全球及中国区域大气CO柱总量呈下降趋势。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区和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年下降速率在1%左右,大西北经济区下降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20.
儒、道、墨三家之爱作为共同效忠于先秦社会的哲学流派,在人性基础,修养方式,政治思想,爱的最高境界方面存在共同点,然从其各自特性上,不难发现三家之爱在立足点,群已关系,爱的方式,最终目的,意识导向又有其独立之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三家之爱都突显了各自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