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氨基酸席夫碱铬、钼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成了L-天冬氨酸缩水杨醛合铬(Ⅲ)、L-天冬氨酸缩水杨醛舍钼(Ⅵ)、L-天冬氨酸缩邻香草醛合铬(Ⅱ)、L一天冬氨酸缩邻香草醛合钼(Ⅵ)、谷氨酸缩水杨醛合铬(Ⅲ)、谷氨酸缩水杨醛合钼(Ⅵ)、谷氨酸缩邻香草醛合铬(Ⅲ)、谷氨酸缩邻香草醛舍钼(Ⅵ)8种过渡金属席夫碱配合物,并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磁距等测试,还测定了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电子吸收光谱.这些配合物与DNA均有较强的键合作用,在配合物中加入一定量DNA时,电子光谱的最大吸收峰位置明显红移。  相似文献   

2.
以邻苯二胺和水杨醛制备了席夫碱配体并与醋酸铜配位合成了一种席夫碱铜(Ⅱ)配合物(Cu-SB,SB=席夫碱).采用电化学法并结合紫外光谱法研究了Cu-SB与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表明DNA的加入能引起CuSB特征吸收峰的增色效应,说明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且结合常数为6.09×10~7 M~(-1).循环伏安法表明Cu-SB在裸玻碳电极上有一对不可逆的氧化还原峰,DNA的加入导致峰电流减小和电位正移,表明两者可能以嵌插方式发生作用.差分脉冲法表明Cu-SB能作为电化学探针在3.4×10~(-5)~1.7×10~(-4)M浓度范围实现对DNA的定量检测.采用电极表面电化学法研究了Cu-SB与DNA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参数,进一步证明了两者之间嵌插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壳寡糖为原料, 制备O 季铵化硫脲壳寡糖, 并用红外光谱、 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热重 差热分析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表征. 以鲱鱼精DNA为靶点, 用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 循环伏安法和黏度法研究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 实验结果表明: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在213.5,280.0 nm处出现吸收峰, 其热稳定性较差, 在180 ℃开始氧化分解;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的紫外 可见吸收峰在加入DNA后发生变化; 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使铁氰化钾 DNA体系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 式量电位发生正移, 并使DNA的黏度增大, 即O 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六水氯化钐、邻香草醛缩甘氨酸席夫碱、8-羟基喹啉为原料,合成了邻香草醛缩甘氨酸席夫碱8-羟基喹啉稀土钐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席夫碱脱质子以羧酸根的O原子与稀土Sm3+配位,而8-羟基喹啉脱质子后以酚羟基O和环上的N双齿配位,形成五元螯环.差热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热稳定性较好,不含结晶水,在300℃与550℃时,依次完全失去两种配体,最终分解产物为Sm2O3.初步推断该配合物化学式为Sm(C10H1 0NO4)2C9H6NO.  相似文献   

5.
以壳寡糖为原料,制备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热重-差热分析法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表征.以鲱鱼精DNA为靶点,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循环伏安法和黏度法研究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与鲱鱼精DNA的作用方式.实验结果表明: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在213.5,280.0nm处出现吸收峰,其热稳定性较差,在180℃开始氧化分解;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的紫外-可见吸收峰在加入DNA后发生变化;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使铁氰化钾-DNA体系的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式量电位发生正移,并使DNA的黏度增大,即O-季铵化硫脲壳寡糖与鲱鱼精DNA之间存在嵌插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邻香草醛缩胡椒乙胺席夫碱(L)为配体,合成一种新的席夫碱-锌(Ⅱ)双核配合物[Zn2(L)2Cl2](1),并通过谱学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配合物1进行结构表征,通过MTT法测试配合物1及L对6种人肿瘤细胞株和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结果显示,配合物1对所有肿瘤株的增殖抑制率均高于配体,但低于顺铂;对HL-7702,其细胞毒性也远低于顺铂,且略低于配体,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性选择性。在分子水平上,通过荧光光谱法和凝胶电泳实验研究配合物1及L与DNA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配合物1以经典插入方式与DNA结合,而L对DNA的插入作用弱,表明柔性配体L与锌(Ⅱ)配位后,芳香平面结构刚性增强,使配合物1对DNA插入作用增强,从而能够通过阻碍肿瘤细胞DNA复制而表现显著高于L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7.
三元铜(Ⅱ)配合物Cu(IDA)(NBZIM)(H_2O)与DNA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粘度法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三元铜(Ⅱ)配合物Cu(IDA)(NBZIM)(H_2O)(IDA=亚氨基二乙酸根,NBZIM=6-硝基苯并咪唑)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研究表明,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的紫外吸收呈现明显的减色效应,但未发生红移;荧光光谱研究发现,配合物对EB-DNA复合物的荧光有明显的淬灭作用;粘度试验中,配合物对DNA溶液的粘度未产生明显影响;电化学性质研究发现,随着DNA的加入,配合物循环伏安曲线中氧化峰和还原峰的峰电流都发生了明显的降低,但峰电势均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些试验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与CT-DNA是以沟槽模式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色胺与2-羟基-1-萘甲醛缩合反应合成萘酚醛席夫碱,通过溶剂扩散法将该萘酚醛席夫碱与二水合氯化铜反应,培养出萘酚醛席夫碱铜金属配合物晶体.对该萘酚醛席夫碱及其铜金属配合物进行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确定铜配合物结构为两分子萘酚醛席夫碱中酚羟基的氧原子和亚胺基的氮原子与铜离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平面...  相似文献   

9.
首先, 合成并表征一种新型配合物Cu2(L-Arg)2(SSA)(H2O)2 (L-Arg=精氨酸, SSA=磺基水杨酸), 然后以鲱鱼精DNA为靶点, 用电化学法、 光谱法和黏度法研究配合物与DNA间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当扫描速率为0.1 V/s时, 配合物在0.124 8,-0.518 9 V处出现一对明显的氧化还原峰, 且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电流随扫描速率的增大而增大, 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反应由扩散过程控制; 加入DNA后, 配合物的氧化和还原峰电流均减小, 式量电位增大, 配合物的峰位发生移动, 吸光强度降低, 且与DNA的浓度呈正相关; 配合物的相对黏度呈增大趋势. 因此配合物与DNA间存在嵌插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电子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方法分别对[Cu(phen)(gly)(H2O)]Cl·2.5H2O(a)、[Cu(phen)(L-ala)(H2O)]Cl·4H2O(b)(phen=1,10-邻菲哕啉、gly=甘氨酸、L—ala=L-丙氨酸)与鲱鱼精DNA的作用进行研究.电子吸收光谱研究发现,加入DNA使两配合物吸收峰产生明显减色效应,表明配合物能与DNA发生部分插入作用;但通过计算得出a、b配合物与DNA结合常数分别为4.61×10^2、1.75×10^3L/mol,表明两配合物与DNA结合力较弱;电化学研究表明,两配合物离子在电极上的反应过程主要由扩散过程控制,加入DNA使其峰电流降低,峰电位正移,表明发生了插入作用,与紫外实验结果一致.研究结果显示a、b两配合物对DNA作用相似,说明配体氨基酸结构对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无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一个单核铜-邻菲哕啉配合物[Cu(phen) (C2O4) H2O]·H2O,培养了配合物的单晶并通过X-射线衍射解析了其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该配合物为单核铜配合物,中心铜原子处在五配位的四方锥构型中.采用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 (CT-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研究发现,DNA的加入使得配...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谱法、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及粘度法研究了大黄酸及大黄酸铜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DNA对大黄酸及大黄酸铜配合物的紫外光谱有减色作用,大黄酸及大黄酸铜配合物的加入对DNA-溴化乙啶体系的荧光有强的猝灭作用,且随DNA加入,大黄酸及大黄酸铜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峰均有降低。实验结果表明大黄酸及大黄酸铜配合物与DNA发生嵌插作用,形成了复合物,且大黄酸铜配合物与DNA的作用大于大黄酸。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循环伏安法研究天冬氨酸-邻二氮菲-Cu(Ⅱ)配合物([Cu(Phen)(Asp)]2+)与脱氧核糖核酸(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配合物[Cu(Phen) (Asp)]2+产生一对灵敏的氧化还原峰,峰电流随DNA浓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线性范围为0.02-10.05 μg/mL,检出限为0.002 μg/mL,且研究该配合物存在条件下对DNA的电化学诱导降解.  相似文献   

14.
对邻苯二甲酸根桥联铜多聚配合物{[Cu(phth)(phen)(H_2O)」·H_2O}(Phth表示邻苯二甲酸根二阶阴离子;phen表示1,10-邻菲咯啉)进行了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探讨了配位中心铜(Ⅱ)离子的成键状况。结果表明,铜与配位原子N、O形成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2种单核吡啶-铜配合物[Cu(Py2)Cl2](1)和[Cu(Py2)Br2](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运用黏度、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测试方法研究了标题配合物与鲑鱼精DNA的作用方式;采用MTT法研究了配合物对人体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种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均为插入方式;在物质的量的浓度为50μmol/L下,该配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HeLa,NCI-H460,MCF-7,HL-60和HepG-2都表现出一定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用L-半胱氨酸、水杨醛和醋酸铜合成了一种新的希夫碱铜(Ⅱ)配合物(Cu(Ⅱ)L),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荧光、黏度和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希夫碱铜(Ⅱ)配合物与DNA的作用模式是插入和吸附的混合模式,测得Cu(Ⅱ)L与CT DNA的键合常数是1.63×104L/mol.该配合物与单链DNA和双链DNA有不同的电化学性质,利用这种性质可以作为识别dsDNA和ssDNA的探针试剂.  相似文献   

17.
以吡啶、DMF为溶剂合成了水杨醛缩水杨酰肼席夫碱的铜、锌、镍和钴配合物及晶体,通过测定水杨醛缩水杨酰肼席夫碱及金属配合物的紫外、红外、元素分析、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初步确定该席夫碱配合物的配位形式是一种五配位化合物,其中溶剂分子参与了配位.给出了锌配合物晶体的主要键参数,并对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报导了邻香草醛与丙氨酸所形成的席夫碱配体及其Cu(Ⅱ),Zn(Ⅱ),Ni(Ⅱ)的配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和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新化合物与预期的相符。化合物中除了o-VACu对白色念珠球菌,o-VANi对新型隐球菌无杀菌作用外,其它化合物在试验条件下对上述两种真菌均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山梨酸(SA)和1,10-邻菲啰啉(phen)为原料合成三元稀土配合物,利用摩尔电导、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Eu(Phen)(SA)2]·2H2O和[Sm(Phen)(SA)3]。此外,通过紫外光谱和黏度的测定,研究了配合物与鲱鱼精DNA(hs-DNA)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明显红移,产生减色效应;随着配合物加入量的增加,DNA溶液的相对比黏度增大。这些信息都表明,配合物与DNA之间的作用机制属于嵌插作用。通过计算两种配合物分别与DNA的结合比、结合常数以及热力学参数,表明这两种配合物与DNA之间的反应是由熵驱动而自发进行。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一个新的钌(Ⅱ)多吡啶配合物[Ru(dip)2(DBHIP)](ClO4)2 {dip = 4,7-二苯基-1,10-邻菲咯啉;DBHIP = 2-(3,5-二溴-4-羟基苯)并咪唑[4,4-f]-(1,10-邻菲啰啉)},采用元素分析,质谱和1H NMR对其进行表征。用电子吸收光谱、黏度测试、Job plot荧光滴定法研究配合物与CT DNA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以经典的插入模式与DNA键合。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研究配合物诱导pBR322DNA断裂。同时也研究配合物在高浓度情况下使pGL3 DNA缩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