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春音 《科技信息》2009,(14):27-28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创造或创造力乃人的本质或人之内在本性的体现。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创造力。这是由于人的内在本性中存在着一种“似本能”的自我实现趋向,而创造力便是这一趋向的副产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力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观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二者都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立足点是人的生物本性,如“似本能”;而后者则更看重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2.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3.
所谓欲望,包含生理性欲望[本能]和满足生理性欲望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加欲]及理性的所望[希望]等意义。朱熹认为先验具有的道德性和属于人之自然本能的生理性欲望是天理。然而,他指出存在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欲望的加欲。在他看来,加欲必然朝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而成为私欲的根据。与之相反,王夫之认为加欲是一种自然现象。根据王夫之的观点,加欲不是私欲的根源,私欲也不是加欲的直接结果。朱熹想通过消除利己心恢复先验地存在的普遍之道德原理来解决与现实相关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先验普遍的道德原理之存在不是被确认的事实,而是一个信念体系,因此对同意此观点的人可以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而对不同意此观点的人,有可能成为空谈。王夫之把不断变化的气之运行与人类的生活紧密联系,认为生理性欲望的发现和满足生理性欲望的过程中更好的来实现的加欲和私人欲望的私欲等不应是被排除的对象,而应是被调整的对象。在他看来,所谓人生不是由先验不变的道德伦理构成,生物学的欲望与不停地重新形成的道德原理有机结合,实现公共义的人生。这种观点深刻考虑到不断变化的具体现实之重要性,对生活中必要的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等能够作出理论上的贡献。因此,这种欲望观可以说是指向由感性和理性的有机调和而形成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认为,“道德自我”与“现实自我”属于同一“自我”,是“自我”的两个方面。“现实自我”是现实具体的自我,是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自我,是有缺陷的、不完善的自我,易受外在他物限制,是有待被超越的自我。而“道德自我”是内在于人自身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自我、精神的自我、主动的自我、具超越性的、形而上的自我,具有辨别善恶、趋善除恶的“道德意识”与“道德理性”。道德生活便是根据“道德自我”的应当意识(合乎“道德理性”的“道德意识”),自觉地自己支配自己去破除“现实自我”的限制,超越自我,创造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思想构架显示了唐君毅传统儒家“尽人之性以立天之命”的情怀,突显了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机制与效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今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解释“仁”,认为“爱人”是仁的核心。其实“仁者爱人”不是一般道德意义上的爱人,它着眼于政治与民众的关系,要求统治者为政爱民、富民、惠民、教民;节约开支,役民而不伤民。“仁者爱人”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既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孔子对殷周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是稳定春秋社会秩序,安抚人心的措施。分析“仁者爱人”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教士道德的奠基者,教士道德提出了完整的教士理想用来对付人的本能;本能在尼采的哲学中指酒神精神,日神精神是与苏格拉底的“知识型”理性对立的一种高贵的理性精神;苏格拉底倡导的教士道德促使了城邦工具理性盛行,教士道德由此扼杀了希腊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7.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尤其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是“单向度的人”。形成“单向度的人”的原因是当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政治、思想领域、文化艺术、日常生活都成为“单向度”的时候,甚至连人的本能都成为“单向度”的时候,人只能够束手就擒,成为“单向度的人”。由于无产阶级的自身被同化,“单向度的人”就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无奈的永远的宿命。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一切发展都可于与之对应的一切需求中找到根源,而需求本身也在人的本能的笼罩下不断受到外部环境的权威的修正。于是,卢梭眼中科学与道德的矛盾也要在对各自起源的探求中得到明确。从根本上说,科学与道德的冲突已经被蕴含在人的本能的不一致之中,并在社会的影响下相互斗争。  相似文献   

9.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各国行政改革的必然趋势。我国的行政改革要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道德理念,构建代表和堆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民众、服务社会、廉价的服务型政府,这不仅是经济全球化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更是行政权力运行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0.
荀子强调人性的二重性,即人性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他认为人性之恶的真正来源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恶而发扬社会道德之性的善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其驱恶扬善的众多教育良方中,化性起伪是不可更改的药剂,隆礼、师是配合此药剂的独特药引。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人民群众也应是道德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可以从创建承担主体、创建评价主体和创建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肯定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就需要厘清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其代表者之间、"官风"建设与"民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伦理观念"和道德经验与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高尔吉亚篇》展现了两种生活方式和政治技艺的对话。一种是新上任的公职人员卡里克勒所强调的意愿满足和政治实务,一种是苏格拉底所说的一切政治技艺和其他专业活动都应该旨在帮助人的心灵向善。从当今社会治理的现实趋势看,卡里克勒的观点仍具相当的影响力,但苏格拉底所分析的此类治理模式的最大问题,即“奉承”身体、忽视“人品”,也因此切中了当下时弊。苏格拉底的激情倡导也许是老生常谈“一个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无论是在公共生活还是在私人生活中。”但其“政治的技艺与灵魂相关”的观点精髓也因此是后人对抗社会腐败困题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3.
"忠"是孔子道德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将"忠"当成"教之本"与"行之先",体现了良好品格与工作态度。孔子"忠"的内涵甚广,包含道德教化、理智德性、个人品德、伦理实践。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孔子"忠"德能引领我们遵守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陶冶个人品德,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情绪情感是影响人的认知的内在因素,个体社会情绪的发展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影响人的社会适应。应用“顺应社会性”、“注重文化作用”、“自主发展”、“积极引导”等策略来培养良好的社会情绪,通过“培养积极社会心态”、“加强自我情绪理解”、“缓解矛盾心理”、“理顺社会情绪表达”等方法来调适社会情绪。对社会情绪的调适有助于个体理解他人、理解社会,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反社会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政党是代议民主最根本的必要条件,意味着政党对社会的存在发展具有莫大价值。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政党对社会的存在发展也具有相当大的负价值。不但所谓“小人”结成的图谋私利的政党——亦即宗派——具有负价值,而且所谓“君子”结成的图谋公利的政党也具有相当大的负价值。因为任何政党都同样是一些人为了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而结成的对另一些人——亦即反对者——进行斗争的团体,因而同样固有排他性和封闭性,势必党同伐异,甚至形成所谓“政党分赃制”,严重违背任人唯贤的社会公正原则。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众多思想家否定政党的缘故。  相似文献   

16.
对洪仁开《资政新篇》的解读必须掌握其内在的总体逻辑和整体思路。这份文件的主旨是“新民德”,即以上帝教为核心价值观塑造民众新道德。通过阐发如何“新民德”的问题,文件构建了一个以上帝教为精神伦理的开放的工商社会秩序。文件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纲领的观点可以成立。洪仁王干对“新民德”主张的系统思考和阐发,确立了《资政新篇》在近代维新思潮中的先驱者地位,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天朝田亩制度》重构农本社会秩序到《资政新篇》再构工商社会秩序,鲜明地反映了近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系统.职业规范是人类职业活动必需遵循的标准和准则,是与人的劳动、职业行为有关的行为规范.职业规范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对其意识、生活技能、行为、生活目标、社会角色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协调人们相互间、人与社会间的关系和人的社会行为,以此来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稳定.  相似文献   

18.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是怒族原始崇拜的主要形式,不仅是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状态下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且还作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万物有灵”、“自然造人”、“灵魂不灭”等观念反映出怒族对自然、社会以及事物本质属性等问题的能动认识,是他们哲学意识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一个古老的哲学思辨命题,也是当前我国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马克思超越了先哲对“以人为本”的传统理解,从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的高度出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坚持以“人类”的实践为本;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为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坚持以每个社会成员的实践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