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碳纤维(CF)表面进行冷等离子体处理是改变碳纤维表面的有效方法。本文采用X-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碳纤维表面的组成变化、表面特征基因变化、表面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探讨了碳纤维表面性质与CF/PMR-15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加入各种增容剂(Compatibilizer)和采用粉末丁苯橡胶(PSBR)及经接枝、交联改性的粉末丁苯橡胶(PMSBR),研究了提高聚氯乙烯/丁苯橡胶(PVC/SBR)共混相容性的途径。物理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五种增容剂对软质PVC/SBR共混物的改性效果以粉末丁腈P83和丁腈-26(NBR-26)最佳;粉末橡胶对PVC的改性效果优于块状橡胶,PMSBR对软质PVC的改性效果优于以NBR-26作增容剂的块状SBR和PSBR;用不同改性方法制得的四种PMSBR中,以多层乳液接枝改性的PMSBR-4对PVC的改性效果最佳,用它改性硬质PVC的缺口抗冲击强度和软质PVC的耐寒性,效果皆超过粉末丁腈P83。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动态力学谱分析表明:PVC/PMSBR-4共混材料呈良好的韧性断裂,橡胶粒子分散较均匀,相界面模糊,低温Tg升高,说明PVC/SBR的相容性获得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聚硅氧烷/聚砜二元嵌段共聚物(PMS/PSF)的成膜行为和膜强度,讨论PMS、吡啶侧基、Co(Salen)含量对它们的影响;测定了膜对空气的透过率和富氧率,总结出该膜的富氧率随PMS含量、温度、压力改变的变化规律,当软硬段含量相近时,PMS/PSF膜的各种特性最好,在本实验条件下,PMS/PSF膜的最高富氧率达36%。  相似文献   

4.
本文合成了三种新的有机荧光试剂:4CRACP—Ⅱ,4BRACP—Ⅲ,4IRACP—Ⅳ,确证了其结构,研究了荧光性质,发现Ⅱ在弱酸性介质中具有较强的荧光。pH=5.3时,它与Cu(Ⅱ)形成荧光络合物,λ_(ex)/λ_(em)=310nm/408nm,检测限5×10 ̄(-4)μg/g。讨论了卤素对 ̄1HNMR、MS及F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特征的回转体零件建模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了基于几何的CAD系统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特征建模技术来建造计算机模型,并以所开发的FBRPMS系统为例,说明特征建模的原理和方法。该系统模块化设计,功能性强,易扩展,已成功地应用于CAD/CAPP/CAM集成领域  相似文献   

6.
农副产品深加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2)李晓辉DEEPPROCESSINGOFFARMBY-PRODUCTSISTHEONLYWAYFORRURALECONOMYDEVLOPMENT(接上期)8蛋白资源的开发利用预计到本世纪末,全世界食物蛋白质缺...  相似文献   

7.
对Ⅱ、Ⅲ期乳腺癌69例综合方法疗效对比分析。全组5年生存率536%,Ⅱ期78%,Ⅲ期472%,Ⅱ期各组(S,S+C,S+R,S+R+C)无显著差别;Ⅲ期各组S142%,S+C33%,S+R473%,S+R+C60%(P<005)说明综合治疗方法对生存率有影响,增加放疗对Ⅲ期尤为显著;加放组淋巴区胸壁3年复发率与未加放组比为1∶2(9/50:7/19),其复发平均时间为318∶135(月),说明加放对局部控制效果的肯定。增加化疗(CMF/CAF/CEF)与未加化疗比生存率有改变,前者为595%(22/37),后者为333%(3/9),而除S组外,增加化疗使S+R+C达60%,S+R473%组无显著性差别(025>P>010)。S+(S+C)与(S+R)+(S+R+C)组5年生存率,前者为368%(7/19),后者为60%(30/50)。  相似文献   

8.
在滑石粉(talc)表面,采用填料/单体原位乳液聚合,制得了包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填充料,然后与PVC共混复合,研究表明talc表面包覆PMMA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并存在一个临界PMMA包覆层厚度.进一步增加talc表面PMMA的包覆量,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经过特殊表征的有机刚性粒子-PMMA基核-壳型有机刚性粒子对R-PVC/CPR体系的增韧和增强作用及其对加工流变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当粒径的核-壳型粒子与R-PVC/CPE基体在适当配比下共混,常温下,可使PVC/CPE基体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得到提高,断裂强度,屈服强度,硬度和加工流变性也有所改善,而在低温下几乎没有增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填料/单体原位聚合对PVC复合材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滑石粉表面,采用填料/单体原位乳液聚合,制得了包覆聚甲基烯酸甲酯的填充料,然后与PVC共混复合,研究表明talc表面包覆PMMA后,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并存在一个临界PMMA包覆层厚度,进一步增加talc表面PMMA的包覆量,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碳纤维复合材料是通过双螺杆反应挤出机复合制备,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碳纤维的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处理后的碳纤维较未处理碳纤维有更好的表面粗糙度。复合材料断面照片显示处理后的碳纤维和基体尼龙6材料有着很好的界面结合。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提高了33%和50%。  相似文献   

12.
为改善压阻特性,对砂浆掺加CF(Carbon Fiber,碳纤维)粉、硅粉进行改性,开展了试件的压阻测试,并对应变-电阻率曲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试件的电阻率随压应变的增加而下降;应力-电阻率曲线可分为接触、承载和破坏阶段;CF掺量为2%时,其灵敏度最高,线性区间最大; CF掺量为2%时,单掺、复掺试件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99.92%和99.45%;CF掺量为4%时,单掺、复掺试件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98.39%和98.33%;CF掺量为6%时,CF粉会出现团聚现象,试件应力-电阻率符合指数关系;在单掺和复掺试件中,4%接近CF粉掺量的逾渗阀值;复掺试件的强度高于单掺试件,Si4/CF4的抗压强度达到52.4 MPa。可见,Si4/CF4试件具有较高的强度、压阻线性度和区间,但其灵敏度、线性区间不及Si2/CF4。  相似文献   

13.
CF_3I气体是一种极具潜力的SF_6替代气体。为研究CF_3I混合气体的最佳比例及电气特性,首先根据CF_3I气体饱和蒸气压方程计算其液化条件,采用两项近似的Boltzmann方程求解三种CF_3I混合气体在不同混合比下的电子能量分布及电离和吸附系数,并计算混合气体的折合有效击穿场强及协同效应指数。结果表明:三种混合气体的绝缘强度都随CF_3I气体比例增加而增加,但混合气体的适用范围会随CF_3I比例增加而减小;在相同混合比例时,CF_3I-CF_4及CF_3I-N_2混合气体的绝缘能力较强,CF_3I-CO_2的协同系数更高,电场均匀度对CF_3I-N_2及CF_3I-CO_2的绝缘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综合考虑,N_2更适合作为CF_3I的缓冲气体,15%~30%CF_3I比例的混合气体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CF/PTFE复合材料界面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表面改性和未经改性的碳纤维(CF)增强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材料的弹性强度均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强.以碳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CF/PTFE)复合材料弯曲强度试验结果作为依据,开展CF/PTFE复合材料界面应力的研究工作.采用各向异性等参单元,推导出在平面载荷作用下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板的层间应力分布.进一步利用有限元方法对CF/PT—FE复合材料的界面进行应力分析,并得到与试验结果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高强、高模量的SiC晶须引入以Y2O3稳定的ZrO2(t)相变增韧Al2O3基陶瓷材料[即ZTA(Y)]中.研究了不同晶须含量对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iC晶须能明显提高ZTA(Y)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体积含量为20%的SiC晶须的复合材料性能可达:σbb=830MPa,Kic=9.8MPam1/2.通过与SiCw/Al2O3复合材料系统的比较分析,认为SiCw/ZTA(Y)复合材料中,由于热膨胀系数差异所产生的基体中的张应力可由诱导ZrO2(t)的马氏体相变来缓解,其中存在着相变增韧和晶顺补强的双重强韧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瞬间液相过冷连接工艺对AZ31镁合金和5083铝合金进行连接实验,研究保温扩散时间t2对焊缝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SEM,EDS,XRD和微观硬度计对接头剖面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表征;在拉伸试验机上测试接头拉伸强度,利用SEM对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瞬间液相过冷连接工艺可以实现Mg/Al异种材料的有效连接;随着保温扩散时间t2的增加,接头的抗拉强度随之提高,当t2=30 min时,接头抗拉强度最高达到20.5 MPa;拉伸断口形貌具有明显的脆性断裂的特征,铝合金侧主要有解理面和撕裂棱组成,而镁合金侧属于典型的沿晶断裂形貌;在接头处形成MgAl,Mg2Al3,Mg0.44Al0.56和Mg17Al12金属间化合物,结合界面的微观维氏硬度最高达320。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MC尼龙6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提出一种表面接枝尼龙6的碳纤维/MC尼龙6原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加以表征.通过对碳纤维表面的-COOH和-OH官能团进行异氰酸酯化并用己内酰胺稳定化,再将碳纤维加入到己内酰胺单体融体中,采用阴离子聚合方法制得表面接枝尼龙6的碳纤维/MC尼龙6原位复合材料.红外和热重分析都表明,碳纤维表面已接枝上异氰酸酯和己内酰胺.热重分析计算得接枝率为2.69%.用DSC研究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和熔融行为,结果表明碳纤维对基体尼龙6具有异相成核作用,并且结晶速度提高;碳纤维表面接枝的尼龙6在结晶前期对晶体生长有诱导和促进作用,而在结晶后期有位阻作用,使晶体的粒度变小,结晶的完善程度降低.拉伸实验表明,碳纤维/MC尼龙6原位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与MC尼龙6相近.  相似文献   

18.
采用纳米材料增加碳纤维(CF)的表面粗糙度及活性官能团,不仅可以改善CF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而且不会对CF本体造成损伤,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CF表面改性手段。使用电泳沉积技术(EPD)将碳纳米管(CNTs)沉积在高模CF表面,然后与环氧树脂(EP)复合,制备了单向纤维增强层压板(CF/EP复合材料)。使用万能拉力机测试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结果表明,在电压为6 V时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为58.9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ILSS=52.2 MPa)相比提高了12.8%。同时,通过EPD制备了海藻酸钠与CNTs共沉积修饰的高模CF,海藻酸钠的加入增加了CNTs与CF表面的黏附性及氧含量,提高了纤维表面对树脂基体的浸润性。当CNTs的质量浓度为0.3 mg/mL、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为1 mg/mL、EPD电压为8 V时,所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可达68.3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30.8%。  相似文献   

19.
采用纳米材料增加碳纤维(CF)的表面粗糙度及活性官能团,不仅可以改善CF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状态,而且不会对CF本体造成损伤,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型CF表面改性手段。使用电泳沉积技术(EPD)将碳纳米管(CNTs)沉积在高模CF表面,然后与环氧树脂(EP)复合,制备了单向纤维增强层压板(CF/EP复合材料)。使用万能拉力机测试CF/EP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结果表明,在电压为6 V时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为58.9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ILSS=52.2 MPa)相比提高了12.8%。同时,通过EPD制备了海藻酸钠与CNTs共沉积修饰的高模CF,海藻酸钠的加入增加了CNTs与CF表面的黏附性及氧含量,提高了纤维表面对树脂基体的浸润性。当CNTs的质量浓度为0.3 mg/mL、海藻酸钠的质量浓度为1 mg/mL、EPD电压为8 V时,所制备的CF/EP复合材料的ILSS可达68.3 MPa,与未经EPD处理的CF/EP复合材料相比提高了3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