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综合类   3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ATP加到[Fe_4S_4(SPh)_4]~(2-)的DMF-H_2O溶液中,引起[Fe_4S_4(SPh)_4]~(2-)原子簇的氧化还原电位从-1.00±0.01伏移至-1.49±0.01伏,负移490mV左右;使[Fe_4S_4(SPh)_4]~(2-)原子簇的电子吸收光谱特征吸收强度明显降低;同时加速[Fe_4S_4(SPh)_4]~(2-)与亚甲蓝的氧化还原反应,这种加速效应比ADP明显,而ADP又比AMP明显得多。根据这些实验事实,可以认为ATP能以末端的γ-PO_4基团,或γPO_4和β-PO_4基团与[Fe_4S_4(SPh)_4]~(2-)原子簇络合或螯合,引起后者的配位场增大,提高电子的输出能力。本文还讨论了ATP与[Fe_4S_4SPh)_4]~(2-)原子簇的络合方式,进而探讨了ATP在固氮酶中的结合部位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离子晶体模型,计算了α-TiCl_3层状晶体内氯离子格点上的极化电场强度(E_⊥=13.2×10~8伏/厘米,E_(11)=3.3×10~8伏/厘米),以及晶体的极化能(U_(p⊥)=-102千卡/克分子,U_(p11)=-167千卡/克分子)和晶格能(U=-1206千卡/克分子).计算出的U值与由Born循环估计出的实验值(U_实=-1215千卡/克分子)相当接近.讨论了α-烯烃在α-TiCl_3-AIR_3催化剂上聚合时晶体极化电场对于烯键的极化作用和对于α-烯烃分子排列的定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迄今所知的固氮酶十来种底物中,除极少数例外,大多数都是末端具有三重键(或环丙烯型的准三重键)的小分子。从这些底物的已知酶促反应和在固氨酶活性中心的相对配位亲合力,我们曾推断这些底物分子很可能是以相同的μ_3(η~2)型方式络合在固氮酶活性中心上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并联双座双立方烷型原子簇结构的活性中心模型。同时指出,对于那些末端有三重键但无“尾巴”的底物分子,如N≡N,C≡N~-,和HC≡CH,在三核活性中心(1Mo—2Fe)进行μ_3(η~2)型络合,有两种可能的方式即双端基加单侧基型络合和单端基加双侧基络合。本文报导了EHMO近似计算和定性的分子轨道讨论结果。结果表明:在环丙烯情况下,双(准)端基加单侧基型络合比单(准)端基加双侧基型络合在能量上要有利得多,而且它的络合键能相当大;在N≡N和HN≡C(假想的异氢腈酸)情况下,双端基(或准端基)加单侧基型络合比单端基加双侧基型络合在能量上亦较为有利;乙炔的情况也是这样,但两种络合方式的络合键能之差比较小。这些结果与下述的实验事实是一致的:环丙烯是固氮酶的底物,而且是N≡N酶促还原加氢的强竞争性抑制剂;两种按μ_3(η~2)型方式络合的炔烃过渡金属原子簇络合物都已发现。环丙烯和N≡N在三核活性中心的双端基(或准端基)加单侧基型络合也能较  相似文献   
4.
ATP与[Mo_2Fe_5S_2(SPh)_6(MeO)_3]~(3-)原子簇的络合,引起ATP的α-、β-~(31)PNMR谱峰往低磁场方向移动13.23和9.02ppm.t-~(31)PNMk谱峰趋于消失,ATP与原子簇的络合,增加其配位场和配位数,促进原子簇与亚甲蓝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并屏蔽原子簇中的铁,使其不易与亚铁螯合剂phen反应。  相似文献   
5.
强酸促进的Mo/HZSM-5基催化剂上甲烷脱氢芳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制出一种强酸促进的甲烷非氧化脱氢芳构化催化剂Mo-A/HZSM-5.在可比的实验条件下,其对甲烷的转化活性和苯收率比非促进的Mo/HZSM-5催化剂均提高约40%,且催化剂稳定性大为提高.实验结果揭示表面酸度,主要是表面B-酸位浓度,与甲烷的转化活性密切相关.本文认为在强酸促进的Mo-A/HZSM-5催化剂上,甲烷活化脱氢主要系经由B-酸助的C-H键异裂的反应途径,即:低价Mo物种则可能在稳定卡宾中间态,以及后续的齐聚、芳构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钌簇合物Ru_1(CO)_(12),H_4Ru_4(CO)_(12)[PPN][HRu_1(CO)_(11)],[PPN][H_3Ru_4(CO)_(12)](PPN=[(Ph_2P)_2N]~)和Ru_2(CO)_2.(dpm)_3(dpm=ph_2p-m-C_4H_4SO_3Na)等摧化乙烯的醛化,报道了可溶性的Ru_3(CO)_2(dpm)在水溶液中催化丙烯和乙烯的醛化、羰化的性能,在反应温度120℃,反应气体总压为2.7~5.OMPa的条件下,丙烯和乙烯的醛化活性随反应温度、催化剂浓度和气体分压(CO/H_2=1:1)的提高而提高,温度的变化对活性的影响最明显,溶液的酸碱性也影响催化活性,中性对反应最有利,添加无机和有机卤化物显著地影响乙烯的醛化活性和产物分布,乙烯羰化生成二乙基酮的选择性高达52.7%,其反应前后的钉簇合物催化剂分别经IR和XPS表征,讨论了可能的催化活性物种。  相似文献   
7.
固氨酶活性中心模型的演进和酶催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骈联双座双立方烷原子簇结构的活性中心模型,[S~*Fe_3S_2~*(L)]Mo[(L’)S_2~*Fe_3S~*],其中L和L’代表两个可以移开的配位体,如N_2,-H,或-NH_3。这个模型是前阶段先后提出的骈联双座单立方烷原子簇结构模型,Fe_2S_2~*·Mo_2O_2,和骈联双座三立方烷原子簇结构模型,Fe_2S_c~*(L)(L’)Mo_2[S_3~*Fe_3S~*]_2,的又一次演进。这三个模型所共有的骈联双座原子簇结构特征和三核络合固氮方式,主要都是以固氮酶己知反应的十来种底物和抑制剂CO作为化学探针并应用络合催化原理而推断出来的。至于钼离子的价态和周围微环境,以及三核究竟是两钼一铁还是一钼两铁,则是参考最近国际上关于固氮酶的科学实验新成就而作出相应的修正和演进的。骈联双座双立方烷原子簇结构(含单钼)比较符合Orme-Johson和Munck等的顺磁共振和穆斯鲍尔谱实验结果,能说明比较多的实验事实。本文还扼要地讨论了固氮酶反应中ATP驱动的电子和质子传递机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离子晶体模型,计算了钛酸钼铁电性晶体的天然梧化(56微库/平方厘米),极化能(-50仟卡/克分子)和晶格能(-3542仟卡/克分子),并与实验值(26微库/平方厘米),-3605仟卡/克分子)作比较,讨论了Ti-O化学键的性质,考虑到离子有效正负电荷减少时,不但库化电场降低,而且氧离子的电子极化率和锈导偶极矩也必然大大降低,可以看出,这天然极化的实验值仍然表示Ti-O键具有相当大的离子性程度.参照文献的x-光谱数据讨论了BaTiO_3的化学键性质.  相似文献   
9.
关于在铁催化剂上氨合成反应的机理及其活性中心本质的认识,迄今未取得一致。主要分歧在于氮究竟是解离化学吸附或非解离化学吸附?吸附分子氮是先解离后加氢,抑或先部分加氢而后解离?氮分子的解离有否通过氢的作用?随着研究进展,在氨合成  相似文献   
10.
固氮酶催化作用机理及其化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氮酶是某些微生物在常温常压下固氮成氨的主要催化剂,其催化机理和化学模拟是国际上长期致力研究的对象。尽管人们已经揭示了固氮酶催化活性中心——铁钼辅基(FeMo-co)MoFe7S9(R-高柠檬酸)的结构,然铡,有关FeMo-co生物合成的详细途径和其中包含的钼铁转移和利用;固氮酶在哪些活性位和按什么模式结合N2,C2H2、CO等多种底物或抑制剂;以及其中涉及的电子和质子传递过程等许多问题,至今尚有待解决。本文将综述这些问题的研究进展和厦门大学固氮组最近五年来的相关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