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告英语中修辞格的运用与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和购买欲.英语广告十分注重语言的美感.从而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双关、重复、夸张、排比、反语、仿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广告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效果.在广告英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将修辞手法在目的语中再现出来。实现与原文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上的功能对等,再现原文的修辞美与意境美。本文着重探讨广告英语常用的修辞格及翻译方法。指出广告翻译在遵循功能对等原则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到英汉语言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模仿是审美再现的基本手段,在广告翻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广告翻译中三种类型的模仿:以源语为导向的模仿、以译语为导向的模仿和动态模仿。文章指出,译者应始终以读者为中心,灵活运用各种模仿手段,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创造出最能实现广告翻译预期目的的译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评析了郁达夫的抒情散文《江南的冬景》的审美信息并鉴赏了其英译文对它的审美再现。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翻译这类美文,翻译美学理论应该始终贯穿于散文翻译的各个层面,审美主体即译者要首先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信息后作出符合审美标准的译文,完成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4.
广告翻译过程包含译者对原文、受众对目标语的审美。扎实的语言功底是广告译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同时,译者的情感投入也不可忽视,恰到好处的移情是高质量译文的保证。另一方面,由于受众是依靠译文来获取信息的,受众对译文的移情关涉到广告的实际效应。因此,好的译文离不开译者对原文的移情,同时又引发受众的移情,两次移情最终促使广告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5.
叶晓兰 《科技信息》2013,(5):233-233,284
翻译的本质是译者对原作的认识活动,即认识原作,从而获取信息,然后用译文重现这些信息。也可以说翻译活动是译者在对原作认识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译者既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又是其创造性的再现者。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学艺术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为译者一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7.
何甫权 《科技信息》2009,(24):126-126,130
翻译中要“忠实”,要保留原作的风格是译界一个欲罢不能的话题。由于受到译者个人素质、价值取向、审美观、赞助者等等诸多因素影响,原作风格的再现显得尤为复杂和重要。从内容到形式,尽可能接近原作接近原作者是译者的天职。译者有义务表现原汁原味的,而不是易容后的风格。就影视剧字幕翻译而言,译者要在充分照顾译入语观众的语言能力和审美的基础上兼顾体现电影以及导演、演员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译作之美既与原文即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有关,同时也与译者即审美主体自身的审美条件有关,只有两者处于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审美关系中,翻译作为审美再现过程中才能具有审美效果。本文运用现代翻译美学理论基本构想,对《江雪》多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从美学表象要素,如语言、音韵以及非表象要素,如形象、意境的角度分析各个英译本的利弊得失,又从审美主体即译者的审美条件分析在实现审美再现的过程中的得与失,最后从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角度提出翻译美学标准的相对性,每个译本在特定的环境下都有一定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范林夏 《科技信息》2013,(6):239-240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在目的语文化背景下所预期达到的功能,并以此来指导广告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指导意义。"目的法则"可以使译者摆脱传统"对等"的束缚,积极发挥译者的能动性"连贯性法则"。这可以指导译者在充分理解原广告的广告效应的基础上,根据广告译入语读者的审美价值而采取直译、转译、仿译或删减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增加译文广告的表达效果和可读性。而"忠实性法则"则强调不同的翻译策略都是由译文广告目的和译者对原广告的理解决定的,译文必须尽可能达到传达原文广告效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的价值观和对目的语的把握能力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受译者主体性的直接影响,这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和审美再创作的过程中。赵元任先生选择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作品的偏好,这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偏好影响其对译本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赵元任充分发挥了其主体创造性,再现了原文中诗歌、文字游戏等的语言美、形式美,体现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选择的主导。儿童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其最终目的是要更好地再现原作中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樊玲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104-106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读者理解原作,对于原作理解的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从现代认识论的角度对译者的读者身份进行阐述,译者作为读者经历认识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即认知活动、评价活动以及审美活动,最终实现对原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黑色幽默作品以黑色幽默为表现手法,其幽默语言悲喜浑融,兼有审美形态上的悲剧元素和喜剧元素,具有悲喜二重性,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翻译过程中需要再现其审美特征。文中从翻译的审美再现角度出发,对黑色幽默作品中幽默语言及翻译的审美再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钱蓉蓉 《科技信息》2009,(33):I0155-I0156
传统译文强调原文和原作者,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认为译者是舌人。语用学者认为听话者不仅要明白话语的表层含义,还必须知道话语的内层含义。奥斯丁将言语行为分成三个部分: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之果。这个理论对应用翻译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以后翻译家提出译者主体性,允许在一定的空间译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本文以广告为文本阐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除了要传达原作中的基本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把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信息也传达出来,译者必须发挥他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译者在达到这一主观愿望的同时客观上会造成对原作的背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本文将运用接受理论中的三个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具体化"、"前理解"对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现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译者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主体,他的活动在服从客观现实条件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显示其主观能动性。译者的文化态度、翻译动机、审美倾向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和生命力。在探讨译者主体性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分析译者主观能动因素在林语堂和许渊冲《水调歌头·中秋》两种译文中的体现形式,进而指出译文是原文生命力的延伸,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他对原文文本的解读方式和表达形式。译本研究有必要将译者主体性放在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7.
翻译就是转达原语信息,其目的是信息交流,其服务对象是译语读者.在美学作用占次要地位的语用性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意义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意义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本文从语境、语篇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论述了有关意义的问题,然后讨论了阐释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阐释就是翻译.译者只有正确阐释原文的意义,才能把它正确地转达给读者,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译者是沟通原文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