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耕地中存在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我国耕地数量与质量的情况,对我国耕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耕地数量方面,分析了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的主要途径和态势,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耕地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剖析,进而又提出一些解决耕地减少的措施;耕地质量方面,指出其存在总体耕地质量差、污染严重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部城市化水平落后,加速西部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然而城市化的过程必然需要理性大量土地,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需要相当数量的优质耕地,导致耕地资源的流失。如何在西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有限的耕地土地资源,本文在做出理性思考之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修水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规划修编中修水县耕地和基本农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水县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在减少显性和隐性耕地资源浪费的同时,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改善耕地生态环境、建立基本农田档案等措施加强对修水县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与质量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利用土地调查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天津市自1949年以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过程、驱动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抑制耕地流失和促进耕地增加的相关对策.1949年以来,天津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经历了波动变化和持续缓慢减少两大阶段,耕地数量总体上缓慢减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相关政策、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对耕地数量变动的驱动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了该城市耕地资源贮量增长面临的压力,并对压力条件下耕地资源贮量增长途径进行了探讨,以寻求真正保持耕地增量的持续性的途径.研究认为:在压力条件下,保持耕地资源贮量增长的切入点是改变原来偏重于追求数量的思维模式,实行以追求质量为主的显性土地开发整理与革新耕地利用方式的隐性土地开发整理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耕地安全状况及综合性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耕地的量、质及生态性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无序的城镇化和村落扩张导致耕地的数量折损,化学添加物的过施与滥用是造成耕地质量折损的主因,城镇污染下乡、乡村内源性污染加重了耕地环境系统的生态性折损。要重点整治工业点源、城乡面源、乡村内源性污染,维护耕地质量的"绿线",确保河南省粮食安全的耕地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云南金沙江流域耕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金沙江流域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区域,其耕地资源的最大特征是以坡耕地为主、陡坡耕地占相当比重,这是导致该流域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最重要原因,因而防治该流域水土流失、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首要对待措施是合理 开发利用和整治耕地资源,文中以土地资源详查成果为基础,通过选取10项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与“综合分析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云南金沙江流域现有全部耕地进行了基于可持续利用的适宜性评价,得出了全流域各县(市、区)高度适宜(一等耕地)、中度适宜(二等耕地)、低度适宜(三等耕地)和不适宜(宜退耕地)4个等级耕地的数量、分布和特征,为该流域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尤其对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有着特别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耕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立足于钦州市耕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揭示了钦州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钦州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耕地平衡的多向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小兴 《今日科技》1999,(11):1-1,2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的矛盾不断尖锐,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对保护耕地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要保证耕地总量的平衡,就要在耕地数量、耕地质量、粮食产出等多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耕地质量变化的临界警戒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多年土壤监测数据和有关耕地系统状态的统计数据,结合研究区耕地状况的调查分析,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支持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耕地预警系统指标体系和预警模型;在耕地非农化过程中,据此可对耕地流失进行临界警戒,并同时设立警度修正系数,对耕地价格进行实时修正。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贫困山区的人地关系发展不协调,矛盾日益凸显,亟须深入探讨耕地利用转型过程,因地施策,提高耕地效益、改善经济状况。选取玉龙县下辖的16个乡镇,构建耕地利用转型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特征与耦合规律,提出贫困山区耕地利用转型建议。研究表明:贫困山区耕地利用显性和隐性转型相互作用、耦合演进且均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2009—2017年耕地显性与隐性耦合度由0.35~1.00上升至0.57~1.00;耦合协调度在0.23~0.70,由勉强协调、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上升至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极度协调未呈现。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人均耕地警戒线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人均耕地警戒线的预测来说明济南市耕地资源所面临的危机,以提高人们的保护耕地的意识.从济南市耕地现状进行分析,借助于人口、耕地面积的预测值,预测2010年济南市人均耕地占有量为0.053hm^2,根据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复种指数等指标的预测值,按人均450kg的粮食占有量测算了济南市2010年人均耕地警戒线值为0.0593hm^2,这一数值低于全国人均耕地警戒线值0.11hm^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济南市耕地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防止和减少三峡库区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对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威胁,探求坡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途径显得十分必要.由于不同耕作模式对坡耕地水、土、肥流失的影响很大,针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不同的耕作模式与坡耕地水土流失关系,详细分析了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的特点与各自的适宜性,综述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坡耕地水、土、肥流失的研究方法,并对坡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以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为研究区,以地类图斑为研究尺度,从立地条件等方面入手构建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障碍度模型和局部自相关方法,揭示研究区耕地质量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识别鹤峰县耕地质量提升主导限制因素,划分限制因素类型区,最后综合之前分析成果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分区,探讨不同分区下耕地质量的提升措施.结果表明:1) 鹤峰县整体耕地以中等级耕地为主,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北部、西南部高和西北、东南低的格局;2) 存在主导限制因素为灌溉能力、有效磷2类的共7种“主导限制因素-次要限制因素”类型分区;3) 将现有耕地分为耕地核心保护区、适度改良区和重点整治区3个一级类和8个二级类,针对各分区特点重点实施蓄水保土和养分提升等措施.研究成果可为鹤峰县乃至鄂西南山区耕地质量提升和耕地保护整治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市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徐州市耕地在1990~2000年11年间动态变化的分析,找出了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的机制和原因,并结合徐州市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有效保护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耕地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资源.耕地质量涉及到土壤、动植物生产力、大气、水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关系到粮食安全,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总结了主要的评价类型、耕地质量指标、耕地质量的量化方法及耕地质量保护研究.提出目前耕地质量在评价因素、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对未来国内耕地质量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福建省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研究结果显示:(1)由于耕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口不断增多,在粮食自给率下降的情况下,1996~2009年福建省耕地压力指数呈略微上升趋势;(2)全省耕地压力地区差异显著,闽东南沿海普遍高于闽西北山区,根据耕地压力指数偏离1的程度,将全省分为4类区,包括耕地压力严重区、耕地压力明显区、耕地压力预警区、耕地压力不明显区;(3)总体上,闽东南沿海耕地压力增长速度较快,闽西北山区则较慢。根据K值增幅大小,将全省划分为4类区,包括急速增长区、快速增长区、相对缓慢增长区、基本稳定区.  相似文献   

18.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贫困丘陵山区的统计资料,对本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近10年来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鄂南丘陵山区耕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北部平原丘陵地区下降快,南部丘陵山区下降慢;近10年来,鄂南贫困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人口因子强烈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为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耕地和生态用地是维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屏障,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及转化关系,将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依据。以东北地区为实证区,采用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6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耕地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变矩阵量化数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生态用地转化为耕地是耕地转化为生态用地的3.11倍,生态用地中主要是林地和草地与耕地转化相对活跃,水域与耕地间的转化面积相对较小;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均使得生态用地逐期减少,仍需加强未利用地的合理开发;建设用地通过占用耕地扩张迅速,耕地流向生态用地变少;生态用地流向耕地和耕地流向建设用地的土地流动格局使东北地区生态用地面临巨大的压力;严格控制草地开垦和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严禁毁林开荒是未来东北地区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