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确地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和科学地测算耕地质量潜力对耕地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现有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土地整治工程措施对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的影响,提出了一套服务于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的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测算方法;并通过准确识别土地整治改良因素,确定提升方案,测算了重庆市綦江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状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648.02~1 659.33,整治后国家利用等指数区间为761.81~1 783.04,耕地质量平均可提高0.79个利用等;2)得到的现状耕地利用等指数与折算为基准作物的实际产量的相关性(R2=0.895 0)大于农用地分等成果(R2=0.797 4);3)高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坦、水源较为充足的丘陵地带,整治重点是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低潜力分等单元主要分布在陡坡中山地带和有石灰岩分布的喀斯特丘陵区,整治重点为防止水土流失与保护生态环境.本研究提供的潜力测算方法适应了差别化土地整治需求,保证了测算结果的真实性和潜力实现的可行性,可为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提供参考.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耕地质量提升的核心因子有所差异,土地整治的工程措施应有侧重点.  相似文献   

2.
在耕地分区的基础上明确其利用的重点和方向,是优化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必要工作。以崇阳县为研究区域,基于耕地产能核算成果,引入景观格局分析和规模优势指数法,从耕地产能潜力、空间分布格局和农业生产效率3个角度,构建了耕地利用分区指标体系;并运用加权系统聚类法对崇阳县的耕地进行了分区,分析了各分区耕地的利用现状与发展方向。结果表明,崇阳县各乡镇的耕地利用差异明显,地形是造成其分异的主控因素;崇阳县耕地利用可划为3个类型区,其中:集约利用区应加强耕地的集约和规模利用;优化提升区要整合资源、优化农业生产效率;协调发展区应注重优质耕地保护和生态特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耕地质量时空演变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科学》2016,(9):1572-1578
采用农用地分等因素法评价河南省2002和2012年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规律,采用相关系数法筛选影响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近十年来全省耕地质量总体上有小幅提升,空间上存在未变区、下降区、提升区3种区域,耕地质量演变在空间上显示出"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规律,这种演变趋势是未来耕地质量保护和管理应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等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对河南省耕地质量提升贡献显著(贡献率达60%);3突变区与缓变区耕地质量演变的驱动力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研究得出,以耕地质量评价为基础,进行耕地质量演变及驱动力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可为管理者制定耕地质量提升措施和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耕地多功能价值评估与权衡协同关系研究对于指导耕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省东海县为例,综合运用多功能价值体系、SPSS偏相关工具、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探究耕地多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区调控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县生产经济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之间存在梯度化分布态势,生产经济功能为主导,其次为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价值最低。研究区耕地多功能间存在着协同关系,协同关系由强到弱依次为:生产经济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0.523)>生产经济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0.456)>生态保护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0.138)。空间上,研究区19个乡镇(街道)耕地3类功能的两两功能间以空间独立关系为主,处于权衡或协同关系的乡镇数量较少,且较为离散。根据上述研究成果,通过聚类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4种类型区,针对不同类型区域提出了差异化的耕地发展与保护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耕地资源的综合竞争力、指导粮食生产功能区乡村规划及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14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开展耕地功能评价,分别采用主导功能系数和莫兰指数测度耕地主导功能演变和空间集聚特征,综合考虑耕地主导功能和空间集聚2个要素特征,划分耕地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1996—2016年,河北省耕地功能由单一功能主导逐渐向复合功能主导演变,生产和生态功能增强,社会功能减弱。(2)河北省耕地功能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部平原区耕地生产、生态功能高值集聚,西北部山区耕地社会功能高值集聚的分布特征。(3)将河北省耕地划分为生产功能优势区、生态功能优势区、社会功能优势区和功能低值离散区4个功能区,针对不同耕地功能区,按突出主导功能、兼顾综合效益的原则实施耕地管理措施,引导耕地功能的调整,实现耕地多功能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探讨耕地质量定级方法,满足当前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成效分析等现实需求,本研究充分借鉴已有耕地质量定级相关成果,从基础地力和利用效率2个维度构建了耕地质量定级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用于县域范围内耕地质量定级的限制系数法.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用该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同因素法、修正法定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平山县东部平原耕地质量级别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中等级别耕地面积占比较大;2)该方法相比因素法凸显了利用效率对耕地质量的限制作用;3)该方法相比修正法更有利于提高定级工作的时效性和精确性.本研究能够为当前耕地质量定级方法的选择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县域耕地健康评价及障碍因素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层次分析法、物元可拓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耕地质量—耕地产能—耕地环境"角度探讨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耕地健康水平及限制耕地健康的因素,并进行了不同健康等级耕地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健康状态中等偏下.耕地可分成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3个等级,健康耕地占52.69%,无极健康耕地.耕地健康水平空间分布与地形保持一致性.健康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区、中部黄土丘陵区的樊家夭盆地与浑河流域两岸;亚健康耕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不健康耕地分布在南部山区.健康耕地障碍类型区有灌溉保证率、有机质和有效磷障碍区,有机质障碍区面积最大;亚健康耕地有交通便捷度、水土流失程度、田面坡度、灌溉保证率和有效土层厚度5类障碍区,有效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障碍区占亚健康耕地的60.73%;不健康耕地分为水土流失程度、田面坡度和有效土层厚度3类障碍区,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效土层厚度和水土流失程度.提出了耕地障碍因素类型分区和管护方向,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粮食产量的提高和耕地资源分区利用与管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耕地等别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建省区域内耕地质量分等成果为基础,利用面积加权和空间分析两种方法,综合分析了全省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内无劣等地分布,耕地平均等高于全国平均等;全省耕地等别空间分布存在差异性.结合福建省耕地保护网络化监管试点项目耕地保护评价结果发现,分布在中区和差区的耕地面积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50%以上,且中、差区的优等地面积占全省优等地面积的75%.福建省耕地等别总体偏高,耕地等别的空间分异性受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影响,全省耕地等别存在下降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利用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数据,采用地统计分析法、泛克里格空间插值法和对比研究法,对甘肃省白银市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和利用等别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白银市中部和北部县区的耕地自然质量等别普遍高于南部县区,中部地区靖远县的自然质量等别最高;(2)白银市耕地利用等别差异较为明显,靖远县中北部耕地的利用等别最高,以此区域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在全市东部及南部耕地利用等别普遍低于12等,属低等地;(3)在靖远县和平川区境内存在一个以靖远北部为中心的耕地质量较高的带状区域,利用等别的区域中心逐步向靖远县糜滩乡下滩村和文化村偏移。结论:(1)基于地统计分析法的空间插值可用于了解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分布特性;(2)平川区南部、靖远县中北部应作为未来耕地产出管理的重点区域,其他地区应以提高耕地灌溉水平和耕地土壤的蓄水、保墒、保肥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10.
耕地利用格局能够反映区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可以为土地整治规划和耕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依据.以859农场为研究区,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选取垦殖率、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斑块密度和景观形状指数,分析2009~2015年研究区耕地数量、内部结构、地类转化、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 2009~2015年之间859农场的耕地总量变化微小,整体分布呈现"北扩东进"态势;(2)旱地在耕地中的比重降低而水田比重上升,水田成为耕地利用的优势类型;(3)旱地以转出水田为主,水田以旱地转入为主,转移总量相当但转移方向相反;(4)旱地斑块数量增加,形状呈简单化态势;水田斑块数量减小,形状呈复杂化态势.最后对该区域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提出建议:适度控制水田化的扩张规模和速度,根据不同需求,确定整治规划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1.
耕地质量是衡量粮食生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荔波县为例,首先分析了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的现状,并以耕地质量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等级指数为变量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最终提出耕地保护分区方案。结果表明:全局来看,荔波县耕地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在空间上均表现为正相关,且I_(ZRDZS)I_(LYDZS)I_(JJDZS)。局部来看,耕地质量大部分表现为非显著性,空间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聚集性较强,而负相关类型无明显集中的区域,呈零星分布。根据耕地的三大属性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区域、土地整治重点区域、永久农业建设区域和非农建设理想区域4类分区,以期能够为以后荔波县耕地的持久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简称延边州)各乡镇为评价单元,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 HP)、系统聚类等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以ArcGIS10.2,SPSS19.0为平台,确定延边州各乡镇农用地整理潜力的大小及空间分布情况,分析了农用地整理潜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延边州农用地整理潜力很大,可新增耕地面积117.77 km2,产能提高潜力达4.75×108 kg.全州共分为4个潜力区域,其中,龙井市老头沟镇属于Ⅰ级潜力区,农用地整理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均为全州最大.延边州应根据测算结果有重点、分区域地提升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布局.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质量的高低对耕地利用水平产生不同影响,对二者演变进行分析有助于促进"城市-农村综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综合统计数据、遥感数据和耕地质量评定的数据构建多元数据库的平台基础上,借助LISREL、ARCGIS、GEODA和SPSS等软件,对2000—2014年德阳与绵阳所下属各区市县城镇化质量与耕地利用水平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的耦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各区市县城镇化质量水平在时间序列上整体呈上升趋势,而耕地利用水平随时间变化总体比较平稳;2)在空间上,城市化质量提高程度差异较大,且区域差异越发明显;在耕地利用水平空间上,区市县在向高分值区提升的同时,区域差异不断缩小;3)城镇化质量与耕地利用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但耦合方式不尽相同.判定城镇化质量与耕地利用水平之间具体耦合关系,有助于为合理推动城镇化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西部耕地资源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研究西部耕地质量及其空间分布,对提升西部乃至我国耕地质量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运用产量水平引导法划分耕地地力等级和质量类型,编绘西部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并讨论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地力等级为1,2等的耕地仅占西部的1.12%,3,4等地占西部耕地的8.92%,5,6等地占西部的17.36%,7,8等地占西部的29.78%,9,10等地占西部的42.81%.研究结论:西部省区的耕地地力等级齐全,形成“三分好地、七分差地”的地力结构格局;西部省区的耕地地力等级呈现大交错分布,形成质优耕地集中西南地区、西南地区集中四川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5.
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对粮食生产和安全构成持久约束,三江平原人均耕地数量较多,耕地质量成为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三江平原耕地质量评价体系,结合AHP方法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eolog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耕地质量综合得分,按得分对三江平原耕地质量与生产力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三江平原耕地质量整体上较好,四等以上耕地占总面积的96%以上;低等级耕地主要分布在大片耕地的边缘,向山区延伸的区域.以行政区为单位对比分析耕地质量与生产力,一些耕地质量高的区域,仍然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耕地质量定级方法改进研究:以农安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质量定级是全面掌握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协调管理的重要手段.该文以农安县为例,梳理修正法的技术路线,针对修正法的不足提出2种改进办法.通过确定定级指标体系、计算定级指数、划分级别,从级别面积分布、空间重叠度、定级指数与土地纯收益相关性3个角度,比较修正法和改进法的评价结果.结果显示:修正法的定级指数跨度明显高于改进法的定级指数;修正法与改进法空间分布差异较大,2个改进法之间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改进法各级别变异系数均低于修正法;改进法定级指数与土地纯收益相关性系数高于修正法.该研究提出了2种新的定级方法,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可以为耕地质量定级及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碳中和战略背景下,探索低碳生态发展框架下的国土空间分区是国土空间优化的核心所在。文章以石漠化山区玉龙县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基础上,核算2010、2020年玉龙县的碳源、碳汇,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在分析区域碳源/汇效益及生境质量基础上,以低碳发展与生态保护为目标来划分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并提出了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玉龙县土地利用结构以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旱地等为主,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最快。(2)2010—2020年,玉龙县碳源增长剧烈,碳排放量涨幅高达74.96%,碳排放增长量远超碳吸收增长量。(3)2010—2020年,玉龙县碳源/汇效益有较大的提升,但仍有大范围低效益区域;玉龙县以高等级生境质量区域为主。(4)以碳源/汇效益和生境质量为划分依据,可将玉龙县划分为6个分区:碳汇功能保持区、低碳限制发展区、减碳优先发展区、增汇生态修复区、高碳生产优化区和高碳总量控制区。  相似文献   

18.
以奉节县的27个乡镇为研究区,借助ArcGIS,open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等软件,选取7个能表征耕地细碎化的景观指数,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测算耕地细碎化和耕地分布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分析了三峡库区腹地奉节县27个乡镇2012年耕地细碎化特征。结果表明:1) 耕地细碎化综合指标反映北部乡镇耕地细碎化程度要比南部乡镇低,最严重的是庙湾,其次是尖角、五马、九树、吐祥等乡镇,而耕地分布最为集中的是康坪、三江;2) 耕地细碎化度在研究区既局部集聚显著,表现出空间正相关,同时局部离散显著,又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3) 研究区耕地细碎化度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异格局,呈高-高关联型有青龙、五马、杨坪、新治等4个乡镇,是局部高值集聚类型;高-低关联型是安坪,属局部高值离散类型;低-低关联型有三江、黄井2个乡镇,属局部低值集聚类型。研究结果对转变三峡库区腹地耕地利用方式、优化耕地利用结构、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确保农业产出及保障库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气候和土壤要素的中国耕地适宜性指数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的重建工作主要分为数据重建和空间重建,而建立具有空间指示作用的参数对于历史土地利用的空间重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指示意义.本文基于此想法,参考前人经验,构建了一套耕地适宜性指数,作为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的基础.首先通过分析影响耕地时空分布的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从中厘定土壤和气候这2个关键要素,然后基于此构建了一套计算耕地适宜性指数的方法.通过获取的气候适宜性与土壤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图与实际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这2个要素的一定代表性.本文最终的结果代表自然状态下耕地分布的最初可能性,具体特征有:1)对耕地分布起影响的气候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的块状分布;2)对耕地分布有影响的土壤适宜性比较零散,但是大体还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3)对于不同地区耕地分布,影响的主导因素有区别,西北为土壤要素,东南为气候要素;4)耕地适宜性最高的地区基本集中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而青藏高原地区的适宜性最低.结合人口、经济等因素,这样一套耕地适宜性分布图对历史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重要的空间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辽源市东辽县为研究区域,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测度了研究区2009—2016年间耕地时空变化及其中的耕地转换信息;同时针对研究区2009—2016年间耕地流转去向探讨了研究区耕地数量减少的主要动因所在.结果表明:2009—2016年东辽县耕地转入来源均为未利用地,主要是对废弃采矿用地及荒草地进行复垦.耕地转出去向多为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转出耕地响应国家城镇及交通规划供应所需土地资源.立足以上分析结果,结合东辽县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政策变化情况,对东辽县的耕地数量、质量保护及土地利用整治工程布局和建设时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