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与大学生村官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凤 《龙岩学院学报》2011,29(1):115-118,135
从20世纪90年代一些省份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始,大学生村官计划实行了十多年的时间,根据多方调研表明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引导大学生择业就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呆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结合龙岩学院多年来的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模式,对大学生村官任前培养机制,尤其是在校大学生"驻村任职"实践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对接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2.
卢洋  张芬  李加轩 《科技信息》2014,(1):103-104
为解决毕业生结业难问题以及大学生人力资源闲置与基层组织对人才需求的矛盾,全国许多地方陆续实行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基于句容市红旗社区大学生村官现状的调查,本文剖析了大学生村官自我身份认同的困境以及影响自我认同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海省7个州市,31个县的106名大学生村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青海省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意愿的个体特征、择业动机、工作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工作意愿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应的政策建议,对制定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起到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戴云 《科技信息》2011,(15):136-137
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改善了农村干部组织结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政策实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加强对影响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因素和对职业发展途径的思考,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国家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出台的,它对加强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政策本身、目标团体、政策执行人员、执行机构以及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该政策的执行和预期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差,影响了政策的权威性和完整性。从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谈起,指出了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推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教育主体不够明晰;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方式单一等。  相似文献   

7.
张祖钧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6):56-59,68
大学生村官政策自启动以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完善政策和实际效果双重研究视角来思考,如何合理定位大学生村官身份,使大学生村官在其位谋其政;如何健全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实现大学生与村官真正对接;如何发挥大学生村官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生力量,既是我们要认真研究的现实课题,也是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具备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学生村官选聘环节存在政府"包办"过多的弊端,需要进行机制创新,创新的核心是充分尊重农民需求。问卷调查发现,江西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性别、出身、生源地、所学专业、品德和能力等方面均有期待。在调研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农民需求的大学生村官选聘机制模型,该模型嵌入了农民需求,体现了供需对接。  相似文献   

9.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绩效进行评估研究,建立具体的评价模型,构建评判集,深入分析所得结果,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政策在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的轨道上不断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村官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对我同的社会丰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对大学生的就业与成长.大学生村官政策都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村官热"足喜足忧?高校和大学生、农村基层组织、政府管理层都应积极采取对策,努力消除大学生村官实现双赢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学生村官规模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构建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体系并纳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规划"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以来,虽取得了较大成效,但也面临许多问题。如何挖掘大学生村官潜力、调动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目前,对大学生村官缺乏激励力度,因此,迫切需要在报酬待遇、人文关怀、晋升机会、绩效考核,畅通出口等方面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以农立国”的文明古国,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基础,它决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自秦始皇统一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两千多年里,“大一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在“大一统”的农业社会,乡村是国家的细胞,是王权是否巩固的基础。同时,乡村又是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为了维系王权,封建国家采取“官民共治”的形式,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从而实现“摄取乡村资源”和“降低治理成本”的统一。而“官民共治理”的“乡里制度”是乡村治理的政治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乡村政治文化的基本特点,即以血缘为前提的有限自治。本文追溯了乡里制度和官民共治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乡村政治文化特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就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信息技术人才问题,提出了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与大学生村官结合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并详细阐述了采取该项举措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职业倦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不断开展和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日久,部分大学生村官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影响了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形象和健康成长。需要进行积极地预防和缓解,要让大学生村官有保障、有温暖、有事做、有提高,从而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相似文献   

16.
农业税费免除前,村干部扮演着基层政权代理人的角色,他们异化了村民自治的价值理性,利用掌握的权力进行寻租.农业税费免除后,村干部扮演起了桥梁角色和公益组织者角色,他们借助国家政治着力改善民生政策和加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开展村庄建设.由此证明,国家及其地方政府的政治取向规约着村干部的行动逻辑,而国家政治与村庄政治的契合是实现乡村良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村庄重组是山区县新农村建设和调整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环节,是有效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是脱贫战略与生态建设的现实需求。文章提出了村庄重组的基本思路、原则要求和中心村选择、基层村分类调控、城中村分类改造的框架性方案,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