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以5,7-二甲基-2-氨基-1,8-萘啶为原料,通过2步不同的N-酰基化反应得到苯甲酰胺衍生物(化合物L1),进而与BF_3·Et_2O在三乙胺的存在下合成得到一个新型N,O-配位1,8-萘啶氟硼化合物(化合物T1),其结构经核磁共振谱(~1H NMR,~(19)F NMR)、质谱和红外光谱表征.对化合物T1的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进行研究,表明化合物T1具有良好的光物理性质,如摩尔消光系数大、荧光量子产率高和固体发光.此外,其实验结果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
采用7-氨基-2,4-二甲基-1,8-萘啶作为前体化合物与乙酸酐进行高温酰化反应,设计、合成并表征1,8-萘啶并吡咯型化合物.通过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重点研究产物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这种类型的1,8-萘啶衍生物具有良好的光稳定性及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同时,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化合物的光谱均向短波方向移动即发生蓝移.此实验方案具有反应路线短、目标产物产量高、原料利用率高、产物分离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以2,3-二羟基萘为母体,合成2种酰胺型配体,配体再与稀土苦味酸盐(Pic)合成系列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差热-热重分析对配体及其稀土配合物的组成和可能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循环伏安法和黏度测定分析方法考查了2个配体的Eu(Ⅲ)配合物与ct-DNA结合的模式.结果表明,2个系列稀土配合物的组成为[RE(Pic)2L](Pic)(L1=C38H30N2O4,L2=C42H38N2O4,RE=Eu(Ⅲ),Tb(Ⅲ),Ce(Ⅲ),Y(Ⅲ)),2个配体的Eu(Ⅲ)配合物均有较强的荧光发射,与ct-DNA通过插入模式结合,且[RE(Pic)2L2](Pic)与ct-DNA间的作用力大于[RE(Pic)2L1](Pic)的.  相似文献   

4.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1,8-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BF1(N-丁基-4,5-二[(吡啶-2-甲基)氨基]1,8-萘酰亚胺)与Cu~(2+)的络合以及产生蓝移荧光的机理.计算结果表明:BF1受光激发后,萘氨基与萘环之间的N—C键扭转形成NC醌型结构,导致N上p电子向萘环π*轨道转移,形成分子内电荷转移(ICT),荧光波长红移.BF1与Cu~(2+)络合后,使N—C键扭转受到限制,阻断了ICT作用,只存在局域发射(LE)荧光,相对于BF1的荧光波长发生蓝移.  相似文献   

5.
以1,8-萘酐和萘乙二胺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铅离子荧光探针M1,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实验表明:在乙醇溶液中,M1对Pb2+表现出了识别性能,随Pb2+的加入,其荧光光谱强度发生明显猝灭,而对Na+、K+、Ag+、Hg2+、Cr3+等离子无明显响应.Job’s plot实验显示M1与金属离子形成结合比为1∶1的配合物,Pb2+在0~9×10-5 mol·L-1范围内,探针的荧光强度与其浓度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4-溴-1,8-萘二甲酸酐为起始原料通过Sonogashira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萘酰亚胺衍生物(N-吗啉乙基)-4-(4-羟基苯乙炔基)-1,8-萘酰亚胺(A),其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HR-MS(ESI)表征,并对化合物A在6种不同极性有机溶剂和甲醇/四氢呋喃混合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光谱,以及A在四氢呋喃中的双光子诱导荧光光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具有溶质变色效应,随溶剂极性的增大,A的荧光发射峰发生红移,且荧光强度下降.并且A在波长820 nm处的有效双光子吸收截面为90 GM.此外,A可成功定位于溶酶体,与溶酶体商品化染料Lyso Tracker Red的共定位系数高达0.902 6.因此,化合物A作为一个新型的双光子吸收材料,可作为双光子溶酶体示踪剂用于细胞成像.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丁二酸(L1)、2-甲基丁二酸(L2)、2-亚甲基丁二酸(L3)、2-巯基丁二酸(L4)、2-溴基丁二酸(L5)、2-羟基丁二酸(L6)为第一配体,2,2'-联吡啶(bipy)为第二配体,合成了6种稀土铕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差热分析及稀土络合滴定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Eu2(L)3bipy.2H2O(L=丁二酸及其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表征了配合物的性质.对6种配合物进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取代基的变化对配合物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的位置变化影响很小,但对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较大影响,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小为:-SH>-Br>-H>-OH>-CH3>-CH2.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荧光染料的发光机理,以4-溴-1,8-萘二甲酸酐和N,N-二甲基乙二胺为原料,合成了两种不同取代基的1,8-萘酰亚胺染料,并以核磁共振氢谱及质谱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测定它们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其基态结构进行优化,同时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方法及6-31G(d)基组优化其最低激发单重态几何结构,用合时密度泛函理论及6-31G(d)基组计算基于上述结构的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计算结果表明,该类物质电子在基态与激发态间的跃迁,主要是电子从环外原子转移至3个六元环上,预测的光谱性质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卤代三苯胺、5-醛基-2-噻吩硼酸为原料,[1,1-双(二苯基磷)二茂铁]二氯化钯为催化剂,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制备了D-(D'-A)n(n=1~3)型醛基化合物L1、L2、L3,其中D为供电子(Donor)三苯胺、D'为协同供电子噻吩、A为吸电子(Acceptor)醛基,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MALDI-TOF MS,IR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仪、荧光光谱仪,初步研究了它们的光学性质及构效关系。结果表明,L1、L2、L3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最大吸收波长变化不大,最大发射波长发生红移,发射强度降低。在THF溶剂中,它们都有两个吸收峰(L1:297 nm,398 nm;L2:290 nm,417 nm;L3:293nm,414 nm),而最大发射波长基本都在510 nm处,荧光强度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2种含萘酰亚胺功能基元的吡唑啉酮席夫碱化合物:1 - 苯基 - 3 - 甲基 - 4 - 苯甲酰基 - 吡唑啉酮 - 5缩N - (4 - 氨基苯基) - 4 - 哌啶 - 1,8 - 萘酰亚胺(Ⅰ)和1 - 苯基 - 3 - 甲基 - 4 - 苯甲酰基 - 吡唑啉酮 - 5缩4 - 肼基 - N - 十二烷基 - 1,8 - 萘酰亚胺(Ⅱ),对其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席夫碱Ⅱ表现出了特殊的溶致变色效应;对席夫碱Ⅰ和Ⅱ在不同pH值的乙醇水溶液中的光谱性质研究发现,席夫碱Ⅰ的光谱性质受质子影响甚微,而席夫碱Ⅱ对质子表现出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双重光响应.  相似文献   

11.
秦伟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8):120-121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的内容都取材于民间故事,都属于标题性音乐作品,作品曲式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对造成悲剧原因的展示有着明显区别,主、副部主题的表现和运用截然相反,音乐的主基调有较大差异,作品的整体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12.
徐辉 《科技信息》2011,(5):231-231,266
健康与运动是密不可分的,运动分为有氧和无氧,有氧运动较无氧运动更易普及和被大众接受,从人体长期参加有氧运动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阐述有氧运动对人体的良好影响。  相似文献   

13.
Dads and disomy and disease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M Little  V Van Heyningen  N Hastie 《Nature》1991,351(6328):609-610
  相似文献   

14.
欲望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欲望有什么影响,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不能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道教的功利性,文人纷纷走近道教,文学观念中的道教因素等方面,对道教与魏晋南北朝文人的功利欲望作些专门探讨。这无疑会拓展人们研究的新视界。  相似文献   

15.
文献信息情报工作在科技工作及立项决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了在当今信息市场形势下 ,文献信息情报工作在科技工作和经济立项决策中的作用 ,同时也指出 :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者们能在强手如云的信息市场中占领一块阵地也应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沙暴、尘暴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沙尘暴易发的国家 ,进入90年代以来 ,沙尘暴有频率增加、强度加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据统计 ,我国发生强沙尘暴的次数 ,50年代为5次 ,60年代为8次 ,70年代为13次 ,80年代为14次[1] ,90年代为23次[2] ,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强度及造成的损失 ,以90年代最为突出 ,发生于1993年5月5日(5.5沙尘暴)和1998年4月16日(4.16沙尘暴)的特大强沙尘暴 ,是我国近100年来所罕见 ,损失极其惨重。5、5沙尘暴锋面前移速度14~17米/秒 ,最大19.5米/秒 ,瞬时最大风…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沙尘暴易发的国家, 进入90年代以来, 沙尘暴有频率增加、强度加大、范围扩展、危害程度加剧的趋势。据统计, 我国发生强沙尘暴的次数, 50年代为5次, 60年代为8次, 70年代为13次, 80年代为14次[1], 90年代为23次[2], 呈明显上升趋势。沙尘暴的强度及造成的损失, 以90年代最为突出, 发生于1993年5月5日(5.5沙尘暴)和1998年4月16日(4.16沙尘暴)的特大强沙尘暴, 是我国近100年来所罕见, 损失极其惨重。  相似文献   

18.
当前,因高校管理引发的法律纠纷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是师生的法治观念在增强,另一方面说明高校在师生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适应。要改变这些不适应,就要进行依法治校,更新管理理念。做到规章制度合法、管理行为合法。努力加强法制教育工作和师德校风建设,切实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网络的发展为我们带来全新便捷的互动平台和交流方式,博客是当今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因个体性、公共性、开放性、成本投入少等特点吸引着"90后"大学生广泛关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高校辅导员应主动占领网络博客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加强辅导员博客建设,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博客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20.
辽金诗文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佛经禅典移植而来的话语。这一现象从特定侧面体现了佛禅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渗透溶浸。其表现主要反映在借用佛禅意像、使用佛禅故实和引用佛禅语汇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