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媒介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建构,表达了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种种期待,以及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想象和叙述。性别陈规下的女性类型主要有贤妻良母、职业女性和作为娱乐消费形象出现的女性,表现出性别不平等的角色定型现象。这种媒介所建构的女性单一形象对女性意识的提升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社会和公众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度,加强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反省,是消除电视媒介中的性别歧视、改变传统角色定型,推进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由于性别区隔的视角差异,一些男性作家的作品建构女性形象不成功,主要表现如下:第一,作家认同女性的主体地位,但无法进入双性同体的写作状态;第二,女性形象是小说的功能性人物,是作家理想化的产物;第三,作家潜意识中以女性对男性的付出程度来表现其存在价值。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应当服从人物的生命逻辑,平等地描摹复杂的人性,以更宽广的视野完成人物主体在社会中的多维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3.
苔丝狄蒙娜与窦娥是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性格相似,结局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学批评领域,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性别身份都被置于边缘地带.采用女性阅读视角对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悲剧冲突模式下所隐藏的相同的女性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4.
美女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女性主义角度,以当前电视对美女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为切入点,通过女性在电视中呈现的整体形象,观照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建构所起到的作用、意义和责任。共分四个部分:一、阐述美女文化的实质,美女文化是一种视觉的、可被消费的媒介文化,是电视中的娱乐元素之一;二、探讨美女文化对女性电视形象的影响,是对女性性别陈规的加深;三、电视对女性形象建构的现状分析;四、从女性主义角度论述造成女性自身形象与电视形象差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女性主义的方法来解读建国后中国女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透视出不同时期女性形象的历史变迁和女性意识的发展脉络.女画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毛泽东时代--女性意识缺失;20世纪80年代--女性意识萌芽;20世纪90年代--女性意识崛起.  相似文献   

6.
电影《喜福会》以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再现了中美语境中女性的自我认同,并运用直观细腻的表达手法展现了女性在进行自我认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描写了近一个世纪内女性地位和心理的变与不变,异质文化下女性之间的冲突和融合,并且以独特的电影语言表现女性自我认同的进行,展示了母女几代人在文化变迁中经历的伤痛和觉醒。这一女性自我认同的主题,在主体性认同、文化认同、性别认同三个方面得到相当精彩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传统伦理政治虽然早已消亡,而伦理政治的思维模式却依然存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茅盾文学奖部分获奖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考察,可以看出伦理政治思维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肯定,而这种肯定在获奖作品中最为根本的表现为女性对男性价值观念上的认同;二是在性关系上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但女性自我的生命意识却被忽略了。  相似文献   

8.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描绘了婚恋女子的生存困境,认同了伊丽莎白有原则的婚恋观,塑造了女性意识下的完美男子形象。本文通过对《傲慢与偏见》中女性的困境,女性的婚姻观和女性意识下的男性形象的分析,阐述了简·奥斯汀对建立在真挚的爱情的基础上的婚姻的赞扬,对贫困女子以婚嫁为唯一出路的忧虑以及在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男性形象的消解中重建了女性意识下理想的男性形象达西。  相似文献   

9.
李允超 《新余高专学报》2013,18(1):30-31,67
当代社会被广告信息包围,广告信息由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广告形象承载和传递。广告形象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最受受众青睐的。以性别批评中的男性凝视理论,对我国广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反映当前社会生活和如何影响受众的主体建构的。  相似文献   

10.
朱丽  陈文祥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2):80-81,83
以《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代表的女性励志青春剧从女性视角出发,全面反映了老、中、青三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塑造了自我意识觉醒、独立自主、敢于追求和承担、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女性形象。媒介在反映女性时淡化职场性别意识,彰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以往的女性刻板印象形成了一定冲击,也有利于两性融合终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女性形象在男性文本世界里已大体完成了从古代到现代的转换.民国男作家由于他们所处的令人忧患的生存环境以及现代精英知识分子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得不跳出传统的性别秩序范畴,思考并倡导与时俱进的性别话语.同时,现代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异军突起,在“民国机制”的场域下,男女对话的趋势已然开启,在这种局势下,男作家不得不调整自身的女性观.事实上,在文本中,他们对女性的理解力以及对女性意识的表现已经呈现出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不屈不挠的活——略论池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小说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描述她们的挣扎、反抗、突围与选择,从个体生命的体验中表现出女性群体顽强的精神与生存能力,体现了作家对生命意义的独到理解和对平民价值的认同,以及平等对话的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3.
网络技术给社会空间和文化领域带来了变化。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及思想意识的觉醒,女性开始在网络空间寻找独立的生存之地,并打破空间领域的“公”“私”分界和性别偏见,创造“进”可跨入公共空间、“退”可回归“自己房间”的阈限空间,由此女性从“卧室”走向“第三空间”,拥有了表达自我、言说欲望的场域。同时,网络女性小说在创作主体鲜明的性别意识下彰显着女性写作的力量与魅力,在资本积累与权力争夺中不断发展,实现了女性在网络空间的话语赋权与主体建构的目的。网络女性小说在空间活动、话语言说、资本积累、性别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反叛与变革意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选取美国女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追忆与鬼为伍的一段少女生活》和英国女作家张戎的《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为文本研究对象,以"身份"批评切入,考察海外华人女性写作的语言选择、叙述策略、文化认同、性别认同,从而揭示她们对于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曹文轩的成长小说展现了男性少年的成长历程,小说塑造了众多富有个性的男性少年形象。而女性也成为这一类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这些女性具有美丽、善良等特有的品质,这些品质使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出类型化、概念化的特征,小说中的女性仅仅作为一种性别符码也体现了作者的传统男权观念。  相似文献   

16.
移民海外之后,严歌苓创作了一些反映移民生活的小说。这些小说的女性形象柔弱而坚韧,看似被动而弱势,实则"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成为了真正的强者,是女性乌托邦。严歌苓移民小说中的女性乌托邦具有强烈的中国文化特色,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身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 ,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 :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 ,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些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文章试图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文学领域,男性作家一直把女性塑造为天使、淑女或恶魔的形象,他们以自身的男权思想掩盖了女性本身的性别特征和社会特征,剥夺了女性的话语权。自女权运动以来涌现的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则站在女性的角度书写女性题材小说,试图推翻这种传统的男权社会及其制度,争取自由和平等。通过对男女两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分析,希望消除文学上的霸权思想,谋求两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20.
网络媒介为女性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新的领域与契机。由于新媒体与受众的促动,女主播形象经受着他者的建构。与此同时,基于身份认同与主体性表达,女性主播也进行着自身形象的自我建构。而在娱乐化时代多元流动的网络空间场域中,图像资本和视觉消费的共谋在直播场域中不断制造和生产出一种亚文化,促使女性形象的建构从“主体虚构”向“符号异化”的转变,使得女性身体在规训中不断被物化和符号化。以直播为主要形式的主播形象的建构与异化的背后,传达的是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变迁、现实空间和网络场域的变异,亟待学界深入反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