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女文化与电视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女性主义角度,以当前电视对美女文化的塑造和传播为切入点,通过女性在电视中呈现的整体形象,观照电视媒介对女性形象建构所起到的作用、意义和责任。共分四个部分:一、阐述美女文化的实质,美女文化是一种视觉的、可被消费的媒介文化,是电视中的娱乐元素之一;二、探讨美女文化对女性电视形象的影响,是对女性性别陈规的加深;三、电视对女性形象建构的现状分析;四、从女性主义角度论述造成女性自身形象与电视形象差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广告传播中的性别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性别定型是刻板印象在社会角色方面的反映。广告传播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其中女性形象是基于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一种规范。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偏离和不公正的表达,通过心理暗示引导女性用广告隐喻的女性社会形象来塑造自己,同时也直接影响正在进行社会化的儿童社会性别意识的正确建立。  相似文献   

3.
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代大众文化重要的传播媒介,是文化批评中值得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聚焦女性话题,反映女性生活、工作、情感等内容的"女性向"综艺节目开始涌入大众视野。"女性向"综艺节目对女性主体话语表达、女性身份形象塑造、社会性别建构等话题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是当代女性真实生活状况的一个镜面折射。文章试以"真人秀"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通过分析"女性向"综艺节目中女性形象的生成逻辑、价值追求以及女性意识等,来探究女性主义在时下大众媒介中的话语建构与表征方式,反思以网络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化认知。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电视中的"女性形象"问题已经成为研究媒介中女性形象的主要议题之一,但由于电视在中国的普及晚于其他媒介,所以对电视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明显少于对平面媒体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对《天下女人》进行个案分析,追踪电视女性栏目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自身的发展变化,分析总结电视女性栏目所表现和塑造的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负面表现、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众传媒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仍然是将其固定在传统角色中,并突出了女性的可视性与观赏性,将女性对象化和商品化,这样的女性形象将严重影响女性对自身角色身份的认识,不利于女性的全面发展,阻隔了男女平等关系的形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媒在运作机制上日益商业化以及传媒工作者性别意识不强,社会缺少对大众传媒的监督等,因而有必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引导大众传媒在宣传男女平等观念、促进妇女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视觉女性与女性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消费社会这样的社会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已成为大众话题,更是媒介关注的热点,然而媒介的女性观实质上是一种商业女性观。媒介的社会意识性别也是男性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差异性别。女性成为一个商业话语,然而却有不少女性乐此不疲,消费并被消费着。  相似文献   

7.
社会性别是在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后天建构的一套制度安排,是代代相传的社会期待的建构。女性性别的建构背后藏匿着对于女性的权力限制,父权制社会中的男性凝视使女性性别的建构得以完成并持续。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在对男性凝视的抗争中出现了"男色消费"与女性凝视现象。但女性凝视是一种戏谑化的对抗,如何在抵抗、拆解父权制建构的具有限制性的性别秩序之后,提供一个有别于父权逻辑的新编码与架构,以发挥出女性主体的生命经验及真正的女性力量,依旧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8.
以考古发现及古代流传的“孝子故事图像”为中心 ,讨论“二十四孝”形成过程中的女性形象及“社会性别”的历史与文化建构诸问题。其关注的要点有 :儒家伦理与行动———“孝道”中的女性形象 ;古代女性规范———“妇道”与“孝道”互渗中的女性性别建构。希望借助这个历史中的“性别”解读 ,拓展对中国妇女史、性别史以及两性关系等议题的讨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李允超 《新余高专学报》2013,18(1):30-31,67
当代社会被广告信息包围,广告信息由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广告形象承载和传递。广告形象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说是最受受众青睐的。以性别批评中的男性凝视理论,对我国广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是怎样反映当前社会生活和如何影响受众的主体建构的。  相似文献   

10.
朱丽  陈文祥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22):80-81,83
以《我的青春谁做主》为代表的女性励志青春剧从女性视角出发,全面反映了老、中、青三代女性的精神面貌,塑造了自我意识觉醒、独立自主、敢于追求和承担、具有多元价值取向的女性形象。媒介在反映女性时淡化职场性别意识,彰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以往的女性刻板印象形成了一定冲击,也有利于两性融合终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虽然经过了20多年的女权运动,电视广告中性别角色定型并没有减弱,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仍被定位为:家庭主妇、男性的陪衬、被观赏的对象等形象。此种现象的产生可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阐释:电视广告中的女性符号在其符号意指过程中,在内涵义的层面上赋予了女性刻板形象。符号编码者和译码者对此种形象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电视广告中已经出现独立、自信、美丽的现代职业女性形象。但由于受到性别心理差异和社会传统心理的影响,女性形象的物化倾向和性别歧视倾向仍然严重存在,强烈的性别角色差异形成了电视广告中女性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3.
性、性范畴和社会性别是三个不同的性别概念,其中社会性别是性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内容。中国的社会性别制度,从母系社会到父系制度,经历了一个微妙的两性较量过程,西周时期基本定型。中国优伶也在这种定型的性别生态环境中,开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构造”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中,大众传媒领域也存在着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和表现。大众传媒将女性刻板泛化为观赏的对象,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他者”角色。社会性别的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因而,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进行反省,同时需要女性积极行动为自身呐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的构建平等社会性别意识,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甘肃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的第一手民族学田野调查资料,结合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对回族婚姻冲突中的性别权力的互动关系展开讨论,认为婚姻冲突是由社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以及男女社会角色的前置性特征而引起的。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婚姻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变革,重新建构了新的性别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回族女性社会地位,促进回族社会两性关系健康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天塔》以行为怪异、精神障碍和畸变的聋女,间接表现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定位。影视里的女性始终处于次元素地位,作为男权话语和分析框架中的客体,女性立场含混和模糊。真实女性形象的缺失,是一个先天残缺和无不错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男女两性是人类这一整体的两面,既有统一性,也有矛盾性,单纯从女性的角度来谈女性的发展是不完全的。历史上对女性的种种文化限制是不公正的,但客观目的是男女的极化,过度强调了两性完成自己的性别职能,同时也使生理差异异化为社会等级差异。西南地区各民族虽然广受儒家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但其男女有别也有自己的特点。生殖干预技术的出现及人均寿命在20世纪后半期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但近年来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口形势其实已经在暗示着,我们必须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协调男女两性的角色。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社会对人们生育意愿的前瞻性保护。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性别视角阐述社会性别平等发展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当前农村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指出“女耕男工”、文化教育、民主参与等方面的性别差异现状对建设新农村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关照农村社会性别的特殊需求,将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纳入教育优先发展的体系,制定、实施适当的倾斜政策,加强先进社会性别文化建设等推进农村妇女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双性化与女性性别角色的概念,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双性化产生的原因,从表现形式、社会地位等方面讨论了双性化与女性性别角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双性化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影响,认为双性化是女性性别角色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壮族的青蛙图腾中有着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固然不错,但一概而论,却未免以偏概全。其实,图腾作为一个历史、动态的人类学事实,其中的性别意识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人类从母系向父系的发展,青蛙图腾亦由女性神格向男性神格变化,并最终完全去神话化。就与壮族青蛙图腾有关的蛙婆节和人们对青蛙的称呼而言,反映的就是一个男性逐步取代女性而女性由神化逐步去神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