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CO_2减排形势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有序发展的CO2减排相关政策,分析了当前CO2排放的现状与国际减排的宏观调控政策,阐述了国际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基于当前CO2排放的现状,建立CO2排放量的动态预测模型,对CO2排放的动态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发展CO2减排的调控模式—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清洁生产机制,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碳生产和碳消费视角出发,研究了2004~2011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研究后发现,在世界16个CO2主要排放国中,我国碳消费排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考虑商品净出口因素后,我国每年至少有超过11%的CO2排放产生自净出口商品的生产;最后,通过折算出我国分行业CO2实际排放量,经分析后还发现,碳生产排放而非碳消费排放,才是左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从碳生产和碳消费视角出发,研究了2004~2011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研究后发现,在世界16个CO2主要排放国中,我国碳消费排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考虑商品净出口因素后,我国每年至少有超过11%的CO2排放产生自净出口商品的生产;最后,通过折算出我国分行业CO2实际排放量,经分析后还发现,碳生产排放而非碳消费排放,才是左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树立低碳经济理念加速淮北城市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排放的CO2破环了大气碳平衡,引发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应对能源资源消耗所引发的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是对世界提出的挑战,也是对中国提出的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处于消除贫困、加速推进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时期,能源消费的高碳特征给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带来巨大压力,树立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城市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富 《科技信息》2010,(5):153-153,388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必然选择。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指导下,融合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也是最理想的选择。总结实践经验,并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发展低碳经济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转向问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森林碳汇"更成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和森林保护的热门话题.在能源发展的新时期,"低碳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为迎接"低碳经济"时代来临,中国已经在联合国举行的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观察家2020年,中国要增加森林面积4000万公顷,增加森林蓄积量13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7.
高碳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很多不利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对高碳模式的矫正和更新。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要减少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这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要求制度和管理的创新。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当代各国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英国政府在这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做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英国政府不仅起了主导作用,还实行了强有力的政府行为:将低碳经济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整合组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部门;鼓励低碳升级改造、引导低碳技术研发;尝试建立政府参与投资的绿色银行;积极宣传低碳理念等。我国在进行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应学习英国的一些成熟做法。  相似文献   

8.
研究依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方法对2003—2008年江苏太仓市一次能源消耗产生的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利用Kaya恒等式进行了分解分析,同时计算了2003—2008年当地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量(来自一次能源消耗);结果表明2003—2008年当地一次能源消耗产生的CO2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而单位GDP CO2排放量呈现倒U型曲线;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效率是影响排放量的主要因素,而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则是未来当地降低由能源消耗产生的CO2排放量、实现低碳生态发展模式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9.
发展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在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低碳经济的基础上,进而分析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低碳经济的内在关系,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寻求低碳发展路径,转变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低碳技术研发、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针对安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存在的技术整体水平落后,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尽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但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因素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我们,生存危机阴霾般地笼罩在我们身边。中国每年增加人口1500万,中国每年减少土地1500万亩,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1000亿元人民币……。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以自然资源破坏、生活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求生存、图发展的唯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旅游作为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代表着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三种:宏观层面的低碳决策、微观层面的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基于低碳经济的“三分法”,对低碳旅游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分析了低碳旅游、生态...  相似文献   

13.
CO2排放量是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CO2排放量多少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有紧密关系。对济南市2005~2009年CO2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其能源结构的高碳化特征比较明显,传统能源对CO2排放量的贡献较大;从经济结构来讲,CO2排放量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生活消费CO2排放城乡差异明显;从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分析,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的行业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正>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前提,人民低碳生活,政府以低碳社会为管理目标,从而实现城市持久和持续的发展。2007年9月8日胡锦涛主席在悉尼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国能源开发利用产生的环境问题,指出煤炭生产和使用造成的环境损失为185.6元/t煤。分析了未来40年能源发展面临的CO2排放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约束、能源开采生态保护以及新能源技术的不确定性等环境挑战,提出了在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实现能源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指标,定量分析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对煤炭消费总量可能产生的约束,提出了实施绿色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措施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唐海萍 《大自然》2010,(3):20-23
“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这些新名词最近频现报刊电视等媒体。由于过去以消耗煤炭石油为代表的高碳经济发展时期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干扰并且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个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我们的视野,并迅速成为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人群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就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前提来谋求最大产出,是通过人类的经济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增强人类活动可持续性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方元 《安徽科技》2009,(9):28-29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环境容量有限的铜陵而言意义重大,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弯道超越”、“提档进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低碳经济已经成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也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提高国际竞争力摆脱经济危机影响的重要手段。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依据国情实际,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以此构建低碳国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建筑业CO2排放量位居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首,而我国建筑业仍处于高能耗、高碳排的粗放型产业阶段,发展低碳建筑是建筑业由能源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影响我国建筑业低碳转型升级关键因素的深入剖析,创新性地从社会认知、低碳技术、碳交易市场和政策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