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3年前,《世界知识》在发刊词中就提出一个高瞻远瞩、含义丰富、发人滚省的口号:“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我受此启发,思考了世界的发展与中国的发展相互影响的问题。我认为,当代中国正处于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之中,中国改革的内在动力,是中国社会内部自身的矛盾运动;而中国改革的引发点,在很大程度上来自种种国际挑战。现就管见所及,试谈九大国际挑战。第一大挑战:全球范围的和平浪潮战后世界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从总体上说,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能源消费变化过程及其时空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热点。分析中国大规模工业化以来能源消费,结果表明:尽管中国能源生产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能源结构作用系数仍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还会持续增长:时间效应分析表明,与发达国家相同,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呈现明显的倒“U”字型;在空间效应方面,尽管中国始终在致力于提高本能源的自给水平,但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却对有限的资源基础提出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能源基础设施(电网、油气管道等)尚不健全。郑健超院士提出强化能源效率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无污染新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正自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模式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世界经济结构亟需调整和转型,发达国家也开始了对实体经济的回归。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能源、环境约束日趋加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高消耗、高成本时代。为了抢抓新科技革命的机遇,2009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3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提  相似文献   

5.
世界电动汽车的发展与种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晨光 《科技潮》2004,(9):38-39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世界范围内汽车工业持续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汽车尾气排放及对石油资源的过度消耗所引发的环境、能源问题也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汽车以其良好的环保、能源特性开始成为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和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晨光 《科技资讯》2004,(9):38-39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世界范围内汽车工业持续发展,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带动和支撑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汽车尾气排放及对石油资源的过度消耗所引发的环境、能源问题也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先进技术汽车以其良好的环保、能源特性开始成为国际汽车工业发展的潮流和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历史又一次证明,人类最大的挑战是人类自己。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还在蔓延,世界经济加速下滑,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美丽生活是中国最伟大的梦。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传统化石能源中,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年限不超过100年,同时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作为主要能源供给模式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愈发显现。因此,转变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需求。据《世界能源中国展望》显示,到2020年能源供需缺口将达到7.39亿吨标准煤。在传统化石能源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届时将有每年约10~15亿吨的标煤需要通过非化石能源来提供。2014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在会上提出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40,自引:0,他引:140  
本文阐明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指出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从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对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世界能源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并探讨了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关于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文中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主要涵义是:坚持节约高效、多元发展、清洁环保、科技先行、国际合作,努力建设一个利用效率高、技术水平先进、污染排放低、生态环境影响小、供给稳定安全的能源生产流通消费体系.文章阐述了节约优先的长期战略、一次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和先进电力系统的发展等内容,展望了未来能源技术的发展前景.同时,还提出实施好能源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完善能源政策,健全体制机制,加强宏观管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由于能源利用不当引发的污染使我国成为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相关单位生死攸关的问题。笔者对影响层燃链条炉良好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中国现在是全球能源消费第二大国,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而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  相似文献   

12.
1 CO2减排的关键技术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共同面对气候变化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能源及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变得尤为重要.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一直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而CO2碳捕获和封存等减排技术作为第3种技术手段,近年在国际上得到特别关注,被置于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图书推介     
江泽民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定价:28.00元本书收录了江泽民关于能源问题的2篇学术论文"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节能措施",1篇讲话"在会见出席‘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座谈会专家时的讲话",阐述了能源问题的重要性,探讨了中国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论述了走中国特色新型能源发展道路的战略思路,并提出了相应的能源政策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对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注使低碳经济再度升温。本文揭示了中国经济增长与煤炭能源消费的关系,并为低碳经济的付诸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及我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在产生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诸如国家经济主权受到挑战、世界贫富悬殊拉大、虚拟经济与实际经济相背离、可能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和生态灾难等负面影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采取加强国家发展战略研究、加速产生结构调整、推进科技与管理创新、构筑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防护网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
李建民 《世界知识》2014,(13):33-35
中俄战略能源联盟的建立将逐渐分解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国际能源贸易的主导权,改变全球能源交易地图,连带引发世界地缘政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愈来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二氧化碳减排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个国家争相探索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途径。本文拟从探索政策推进途径的角度讨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这四个典型的亚洲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机构、立法应对气候变化、制定规划或行动计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支撑低碳经济发展、开展低碳城市试点、利用经济手段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等7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能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而能源中又以油气为主体,控制世界油气者,控制世界油气通道;控制世界油气通道者,控制世界经济.本文立足于世界经济贸易地理、国际政治地理的基本理论,采用数理统计法,利用ArcGis软件,对中国四大油气运输通道进行合理性分析.研究发现,四大通道的油气源地、路线选择和中国受益方面是具备合理性的,但每条通道都存在安全隐患.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保障中国油气进口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正>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如何更高效、便捷、经济地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热点——新年伊始,合肥市提出在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同时,大力实施"光伏下乡""光伏扶贫"工程,打造"中国光伏应用第一城"。什么是光伏发电?其技术现在是否成熟?它能否成为未来替代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主要清洁能源?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安徽省光伏发电设备的领军企业——阳光电源,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0.
2005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 值此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在北京 开幕之际,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 民,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加强全球合作,妥善应对能源和 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 各国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各国的共 同责任。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