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台湾民族文化的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文化最初的源头开始,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是由东山陆桥到台湾的古越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就是古越人的文化,这在台湾考古文物和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据。对于认为台湾原住民文化来自南岛的观点,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南岛文化的历史远比台湾雅美人等原住民的历史为短。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同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有相似之处,是由于他们都是古越人的后裔,台湾也可能是古越人去南岛的中间站。当然,台湾有些民族是从南岛迁徙回来的,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故而台湾最原始的文化源头是在祖国大陆,这是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文化学家们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我国华南及东南亚各国的古越人后裔,即中国、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家的壮、傣、岱、泰、侬、佬、普、掸等24个民族,是有亲缘关系的民族,早期是有共同母语的群体.这个群体称"稻田"为"那",先民以"那"的形状、性质、归属命名村落、地名,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我国的华南及东南亚各国,还保留许多冠以"那"的地名,形成了"那文化"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保留着以"那"命名的518个村落,是"那文化"圈中冠以"那"地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在文山州布满"那"地名的古老土地上,可以探索壮族先民传承下来的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3.
民族认同不但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密切相关,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基础,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突厥族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在众多解释中,薛宗正先生提出的塞人起源说是比较合理的一种。但是薛先生认为塞人在东迁后经过了曲折的迁徙过程,融合铁勒等民族成为突厥民族,这个观点似乎有待商榷。作为突厥族核心的塞人在东迁后,长期生活在准噶尔盆地和阿尔泰山地区,在融合了部分乌孙、高车部族等游牧民族后,最终以突厥的名称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5.
畲族是福建地区最有特色的少数民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族发展过程中,畲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在长期的迁徙、散居中,形成了几类具有不同地域性特点的服饰样式。  相似文献   

6.
狩猎曾经是蒙古族先民的主要经济活动,随着这个民族的走向草原便让位于畜牧业。蒙古族在长期的牧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放牧经验。其古朴有趣的生产习俗中处处闪烁着这个草原民族所独具的民族气质。  相似文献   

7.
闽西客家武术是闽西客家文化的奇葩,是客家先民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迁徙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闽西客家武术及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进入岌岌可危的境地。客家武术具有维护社会稳定,强身健体,娱乐观赏,体验传统,感受文化及传承客家武术的当代价值,对促进闽西客家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及客家武术的传承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食盐是巴人活跃于三峡地区的物质基础,也是导致其向峡外迁徙的历史动因.最早行盐出峡的先民是崇蛇巴,而崇虎巴更是以盐立国,亦以盐卷入战争,终至覆灭.  相似文献   

9.
纳西族先民从远古时期的古氐羌部落分化出来后,沿西北———西南线迁徙,在漫长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过程中,经历了草原、戈壁、沙漠的洗礼,经受了种种自然灾害的磨难,深刻领会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纳西先民从游牧到农耕定居的转变,是一个对自然的认识过程。大约在汉代,纳西族先民渡过了金沙江,翻过玉龙雪山,来到了丽江坝子。当时的丽江坝子北高南低,北面雪山脚下是大片草地和灌木,南面是广阔的雪融之水汇集的沼泽地。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先民们开启了智慧的脑筋,描绘了一幅用水护水的美好蓝图。美丽富饶的丽江坝子,吸…  相似文献   

10.
古代滇越国为西汉司马迁记录到的国家,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滇越国为傣族先民所建,并认为其中心在今腾冲。随着研究的深入,部分中外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有的认为滇越为印度阿萨姆地区的盘越国,有的认为滇越就是后来缅甸境内的骠国。结合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从滇越国下落、腾越一名产生的时间、两汉时云南民族分布和迁徙态势、傣族西征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滇越国并不位于今腾冲、德宏州和邻近地区,也不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国家,滇越国应该就是南北朝文献所载的印度东北部的盘越国。  相似文献   

11.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2.
缅甸是东南亚民族情况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缅甸究竟有多少个民族,各民族现有人口状况如何,是一个一直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为此,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缅甸民族的种类和数量作了科学的分析、分类和厘正,并对当代缅甸各民族现有人口状况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对中国南方与大陆东南亚跨国民族研究入手,就世界范围内的跨国民族进行了扼要分析,认为"和平跨居"研究的目标就是让世界跨国民族在和平的环境中分享彼此的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闽南人向台湾和东南亚移民并建立起覆盖闽南、台湾和东南亚的移民网络。歌仔戏基于闽南人移民活动诞生、成长并流传分布于闽南族群聚居的闽南、台湾和东南亚。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塑造了歌仔戏悲情的剧种个性,为歌仔戏提供“过台湾”“下南洋”剧目题材。歌仔戏在闽南移民社会的传播中,不断丰富着艺术载体;其观演活动也影响着闽南人的移民生活,建构着闽南移民对祖籍文化的认同,帮助整合、凝聚闽南族群,巩固和发展闽南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5.
苗族从贵州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既有因战乱引发的短时期内的大规模迁徙,也有因经济原因引发的零散但持续不断的迁徙;主要迁往山区和半山区,而很少迁到河谷、平坝和城镇;迁来后,有的很快实现定居,有的仍长期迁徙不定;迁徙方向主要朝向西南,但也普遍存在着从中印半岛北部向北迁入滇东南或从滇东南返回贵州的情况;迁徙中既形成了与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各族大杂居的局面,也形成了许多小聚居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汉民族移民在暹罗(泰国)与暹女通婚所生的混血儿称为"洛真(Luk Chin;Lukjin)"。汉民族移民在"下南洋"中,泰国就是一个重要的迁入地,与暹女通婚融合历史由来已久。对于不断迁入的汉民族移民,泰国采取了欢迎和厚待的政策。到了17世纪,汉民族移民在泰国的主要侨居地,以致今日泰国南部人大半含有华人血统。久而久之,今天泰国的华人比华侨多得多。据统计,泰国的华侨约30万左右,而华人(参加泰籍的)约有270万人,他们约占泰国总人口14%,居住遍及泰国各地城乡。虽然"洛真"之名并未广泛使用,也并没有成为泰国土生华人的专称。但既然吴凤斌先生在《东南亚华侨通史》中确称泰国土生华人为"洛真",文章顺着汉民族移民迁入泰国、建立早期社区的历史轨迹,对泰国的土生华人——洛真人略作钩沉。  相似文献   

17.
雒越民族的族称是百越民族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雒越,又名骆越、貉越。关于"雒越"族称的起源,历代学者众说纷纭,但由于都没有找到其本义,所以至今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将对雒越之"雒、骆、貉"等字的起由的各种观点作逐一分析,并提出一种新的解释,以翼能为研究中国南方古代民族史及东南亚史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范宏贵的教学与研究范围包括华南与东南亚某些相关的民族,涉及学科较多,有语言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其论文和著作是辛苦劳动、以勤补拙得来的,在壮泰族群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方法上,结出硕果,惠及学术和社会。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冷战向亚洲扩展和亚洲冷战格局的形成,杜鲁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东南亚的政策文件,在美国历史上首次制订了系统、完整的东南亚政策,为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对这些文件的研究,探讨杜鲁门时期的美国东南亚政策.  相似文献   

20.
峇峇娘惹是华人移民与马来半岛地区当地民族通婚后形成的一个华人次族群。在东南亚当地特殊历史背景之下,峇峇娘惹族群历经数百年时代变迁,在传承和保留华人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当地马来民族等其他文化彼此尊重、相互吸纳、融会贯通,形成兼具中华传统文化与马来当地文化特色的峇峇娘惹文化。在持续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峇峇娘惹文化不仅保留了自身文化的本色,呈现出鲜明的多元特色,更获得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新的延伸发展,显示出海外华人文化所具有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和跨文化融合和谐共生的活力。峇峇娘惹族群对它者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运用在地经验所构建起的文化认同,对于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显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