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对低山丘陵校园——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区的土地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深化对校园环境的认识,所揭示问题针对性强,能为校园土地科学管理与利用提供重要依据.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具异质性的小尺度土地规划中具有适宜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地表热环境与景观格局的关系——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深圳市2009年10月的TM影像和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地表温度反演、温度差异分区和叠图分析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与地表热环境分异特征之间的关系,同时使用不同温度分区样地调查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探讨城市景观格局与地表热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分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差异显著,景观格局特征分异明显,中温区景观的破碎化程度最高、形状最复杂,冷岛区景观的异质性最低、形状简单聚集程度高;2)不同温度分区的景观格局特征与温度的相关关系也截然不同,热岛区的景观整体格局指数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在冷岛区为正相关关系;3)绿地、水域等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百分比及格局指数在冷、热岛区域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关系差异显著,并且对地表的降温效应显示明显的阈值特征。研究城市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的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土地利用格局对城市地表热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缓解热岛效应提供基础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3.
依据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结合贵州大学北校区、南校区及西校区近几年的规划设计图和当前实地调查结果,利用Arc GIS软件划分校园各类型斑块,然后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级别中选取了26个景观格局指数,用Fragstats4. 2. 1、Excel软件进行计算,进而对校园各类景观的景观格局定量分析。通过新老校区校园景观格局的纵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贵州大学南北校区景观格局较合理、斑块类型丰富,但各功能斑块分布不协调,占比失衡,某些绿地斑块师生参与度低;(2)西校园景观格局很合理,类型丰富,占比平衡,绿地斑块师生参与度较高,但水体景观(人工阅湖)水质比较差,有腥味,没有有效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4.
结构决定功能,从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格局入手开展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及其变化的定量研究,对于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结合GIS及Fragstates软件,从景观级别和土地利用类型级别两个层次上,对2000~2007年间恩施州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该区域土地利用系统景观多样性降低、稳定性下降.为维护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作,防止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逆向演变.  相似文献   

5.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结合景观格局数量分析方法,利用1998年、2005年和2008年3期TM遥感影像对渭河下游沿线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沿线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除城乡建设用地增加外,草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均呈现减少的总体趋势,耕地先增加后减少.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研究区景观内部聚合度先减少后增加,景观异质性先上升后下降,各景观斑块之间的面积差异先减少后增加.渭河下泄水量的持续减少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渭河下游沿线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小、规模、形状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坡向、农用地以及河流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点在总体上呈现出轻度集聚分布的态势.结论 GIS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揭示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是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巫山县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分析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方法与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相结合,建立高、中、低3种不同安全水平的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土地控制分区;并制定相应的土地管理导则,调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表明:基于"反规划"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满足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为解决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地区道路发展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的道路建设和发展加速了生物栖息地破碎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为了探明该区道路网络与景观格局的内在联系,定量判断道路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范围,根据该区1976、1988、1999和2010年4期Landsat MSS/TM/E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缓冲区分析方法与移动窗口法分析了近34 a来该区内道路发展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道路密度的增加,西双版纳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②距道路越近,自然景观面积百分比越小,人工景观面积百分比越大;③道路的影响距离是第2等级道路>第1等级道路>第3等级道路;④道路对景观的影响面积随道路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第2等级道路的影响面积最大,第1等级道路对景观的影响距离和影响面积增加幅度均最大.  相似文献   

9.
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数据的支持下,运用Markov模型和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对呼伦湖自然保护区1999-2007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7年期间,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表现为草原退化、水域面积萎缩、土地沙化面积增加等.通过分析该期间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与呼伦湖水位的历史数据发现高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沙地、水体类型面积的变化与呼伦湖水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景观空间的连续性变好,景观的形状都向着简单化和稳定性方向发展.景观指数计算结果说明,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小斑块数量有所减少,破碎化程度降低,各类型景观分布有成片趋势.人类活动的干扰是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理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为:土地整理项目工程的特性、土地整理后土地利用类型结构的变化以及土地整理后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土地整理项目工程会对土壤质量、水文环境、生物多样性、农田小气候等产生影响;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交通用地的增加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一化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土地景观格局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动物生态行为,同时会提高区域整体的环境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3.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与不同文明时期相适应的人-自观念。从"天人合一"到"人定胜天"再到"和谐共生",这是人-自观念演进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包含着不同程度的合理的因素,我们必须对它们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曲面“侧”是一个重要而难以理解的概念,本文对曲面“侧”概念的讲授方法进行了探讨,给出了曲面“侧”概念的“参照物”理解法,通过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影响要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是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动生活状态的重要表征。在梳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相关概念、测度方法基础上,分析了物质环境要素和非物质环境要素对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影响;提炼出有效支持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中观环境规划、微观环境设计和政策文化扶助层面的策略;指出了老年人生活空间移动性的研究建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对位异构体的对称性由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工业十二烷基苯在硝硫混酸中的硝化选择性,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为75% ̄80%。以月桂酸和苯为原料,经氯化、酰化和还原合成了正十二烷基苯。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了正十二烷基苯的硝化,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仅为60%。根据空间位阻效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甲苯,乙苯,异丙苯等短链烷基苯的硝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