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云南省132个云南松林样地的调查数据,利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ing,IDW),计算了云南松林的碳密度,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纬度、海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IDW能够很好地进行云南松各器官碳密度空间分布的估算,树干的碳密度变化范围是0.46~42.69 t·hm~2,树枝为0.33~33.35 t·hm~2,树叶为0.12~12.42 t·hm~2,树根为0.27~28.29 t·hm~2,全树的碳密度变化范围为1.18~115.88t·hm~2,表现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各部分(干、枝、叶、根)及全树碳密度与纬度、海拔密切相关;云南松林在26°~29°N上的碳密度最大,随后依次是23°~25°N、25°~26°N.  相似文献   
2.
以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为对象,设置93个900 m2样地并测量每株胸径等数据,根据经验式计算样地生物量,并分析了生物量与样地调查时间接近的2010年Landsat TM影像的反射率和植被指数的相关性,建立生物量估算模型,计算了该地区橡胶林生物量.结果表明:①生物量与可见光波段(TM1,TM2,TM3)(P<0.01)和中红外波段(TM5,TM7)反射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NDVI,RVI和GI植被指数则呈显著正相关(P<0.01);②GI植被指数是生物量的最佳估算因子;③橡胶林生物量变化在1~291 t.hm-2之间,平均值为(75.90±58.75)t.hm-2,总生物量为1.97×107 t;④生物量在景洪市和勐腊县南部地区较高,且随海拔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最大值出现在600~700 m.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和相关性,分析3种再分析资料在西双版纳地区的适用性.通过相减法(Observation minus Reanalysis,简称OMR)探讨西双版纳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NCEP-1、NECP-2和ERA-40数据及其距平值和实际观测气温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均方根误差总体小于1,ERA-40的可信度最高.研究区4个气象站(勐海、景洪、勐仑和勐腊)月平均气温和再分析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剧烈的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影响了平均气温变化,对景洪站、勐腊站、勐仑站和勐海站平均气温变化贡献值分别为0.08、0.07、0.01、0.05 ℃/10 a.景洪气象站气温变化受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最明显.不同年代观测气温和再分析资料差值得到,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影响最大,贡献值为 0.09 ℃.有林地、灌木林地、水田面积的减少,橡胶园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影响了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双版纳雨季(7月)次生林林窗叶表温的观测资料,探讨了林窗内定居种冠层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因林窗不同区所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加之林缘热力效应的综合作用,使得林窗定居种冠面在不同时段其最大热力作用区域是各异的;林窗各测点与中央的叶表温差区域分异显,特别是中午的分异最为明显。植株叶表温度与气温平衡在25.8℃附近,但因受日照、林缘树木的综合影响,不同方位达平衡的时刻不同:林窗南侧边缘叶表温与气温整天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下午6时后受阴天和树冠荫蔽的影响,各测点叶表温与气温均处于平衡状态;在晴好天气状况及不受荫蔽状况下,叶表温高于气温,波动范围为0-3℃;15时雨后初晴,叶面蒸发耗热,叶表温低于气温。这种“峰值动态位移现象”可能会影响不同时期物种的入侵、定居、繁殖,进而影响林窗物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5.
热带森林不同生长时期的小气候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西双版纳热带森林生长循环过程不同时期(林窗期、建群期、成熟期)干热季小气候观测资料,探讨了热带森林不同时期森林群落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在干热季,不同森林群落的小气候与旷地存在显差异,森林具有显的降温增湿效应。由于不同生长时期森林的生物群落结构不同以及郁闭度和热力性质等的差异,导致不同森林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不尽相同,各小气候要素随时间变化状况也存在差异,这将对不同生长时期森林群落的植物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地区道路发展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西双版纳地区的道路建设和发展加速了生物栖息地破碎和生态系统的退化.为了探明该区道路网络与景观格局的内在联系,定量判断道路对景观格局的影响范围,根据该区1976、1988、1999和2010年4期Landsat MSS/TM/ETM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的缓冲区分析方法与移动窗口法分析了近34 a来该区内道路发展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道路密度的增加,西双版纳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②距道路越近,自然景观面积百分比越小,人工景观面积百分比越大;③道路的影响距离是第2等级道路>第1等级道路>第3等级道路;④道路对景观的影响面积随道路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第2等级道路的影响面积最大,第1等级道路对景观的影响距离和影响面积增加幅度均最大.  相似文献   
7.
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表面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区域树干和树冠下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的树干表面温度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林窗边缘与林内树干的表面温度差异。指出在林窗区域存在4 个热力作用面( 林冠面、林内地面、林窗林缘壁面和林窗地面) ,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壁是林窗最主要的热力作用面;4 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和相互作用制约了林窗的热力变化。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并为研究林窗的演替、更新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结合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模型的土地类型分级方式,在原有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反映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过程和强度的正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并以西双版纳地区主干公路对土地利用影响为例,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避免因人为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数目不一致导致的差异,更有利于发掘在人类开发活动作用下的土地利用转化趋势和规律.  相似文献   
9.
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的热红外波段,基于Modtran4辐射传输模型的大气校正,通过目前2种主要算法——Qin等的单窗算法与Jim&#233;nez-Mup~noz-Sobrino的普适性单通道算法反演了热带西双版纳勐仑地区的地表温度,同时利用同步地面实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反演精度,其中Jim&#233;nez-Mu~noz-Sobrino法较好,其相对误差仅为5.4%,该方法更适于该地区地表真实温度的反演.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橡胶人工林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在西双版纳山地橡胶人工群薄林地的集水区测流堰20个月的实测资料,分析研究在西双版纳地区地表径流产生的条件、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特征。最终从集水区测流堰所观测到的总径流量中把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分离出来,并给出在分离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求算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和实际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