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西双版纳雨季(7月)次生林林窗叶表温的观测资料,探讨了林窗内定居种冠层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因林窗不同区所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加之林缘热力效应的综合作用,使得林窗定居种冠面在不同时段其最大热力作用区域是各异的;林窗各测点与中央的叶表温差区域分异显,特别是中午的分异最为明显。植株叶表温度与气温平衡在25.8℃附近,但因受日照、林缘树木的综合影响,不同方位达平衡的时刻不同:林窗南侧边缘叶表温与气温整天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下午6时后受阴天和树冠荫蔽的影响,各测点叶表温与气温均处于平衡状态;在晴好天气状况及不受荫蔽状况下,叶表温高于气温,波动范围为0-3℃;15时雨后初晴,叶面蒸发耗热,叶表温低于气温。这种“峰值动态位移现象”可能会影响不同时期物种的入侵、定居、繁殖,进而影响林窗物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2.
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表面温度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区域树干和树冠下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的树干表现温度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林窗边缘与林内树干的表面温度差异。指出在林窗区域存在4个热力作用面(林冠面、林内地面、林窗林缘壁面和林窗地面),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壁是林窗最主要的热力作用面;4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和相互作用誓由 林窗的热力变化。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并为研究林窗的  相似文献   
3.
热带次生林、季雨林林窗温度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林和季雨林林窗为研究对象,以实际观测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两林窗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林窗气温昼间变化均为单峰型,气地温差的林窗间差异说明不同林窗的林地热力作用面存在热的“源”“汇”转换效应,即使是同一林窗不同季节的不同时间段也呈现热的“源”“汇”转换现象,增加了林窗环境的异质性;两林窗平均温度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基本相似,温度高值区均存在随时间和季节动态位移的现象,就整个时空分布态势而言.很大程度受制于林窗的形状,呈现沿林窗主轴线排布的现象.这种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可能会影响不同时期物种的入侵、定居、繁殖.进而影响林窗物种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知网2007-2011年《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载文和引证文献数据的分析,研究其载文和引证文献作者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缘因素.结果表明:在空间因素与非空间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报载文和引证文献作者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主要表现为:1)本地高度聚集性分布;2)异速非对称距离衰减,在辐向剖线上表现为先急后缓的空间扩散特征,而在环向节点关联上表现为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林窗微环境异质性及物种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林窗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学关注的热点。笔从林窗微环境变异及物种对环境变异在物种组成、形态上和生理上以及生长对策的响应几方面,阐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取得的成果,以期推动和促进我国森林动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干季人工林林窗边缘增温效应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林窗北缘为中心,研究了西双版纳地区橡胶林林窗及周边N-S群样带上温度水平梯度分布及林缘增温效应,结果表明:1)干季落叶期林窗林缘的增温效应明显,热力状况复杂,主要表现为林缘热力效应因时因地而变;2)林缘增温效应并不局于限森缘本身,同时牵动周边温度上升,但这种增温效应随深入林内距离的增加呈指数递减之势,而且增温效应影响范围随空间和时间而变,其中北侧林缘12~14时影响浓度最远,最甚时可到林内距北侧林缘16m处,3)气-地温差的局地差异因时而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控制着林窗不同介质间的热交换,影响林缘的增温效应。  相似文献   
7.
恶臭气体苯乙烯在环境中的长期暴露可致人体产生黏膜与眼睛刺激以及肠胃功能紊乱,甚至产生疼痛、疲劳、乏力、抑郁和神经病变,严重地危害着人体的健康.分别于生长季(2004年7月)和非生长季(2005年1月)在苏北海岸带盐沼沿环境梯度采用静态箱技术原位测定苯乙烯通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中苯乙烯的浓度接近于国家规定的厂界污染源排放的最大允许值,在由海向陆的梯度上,大气中苯乙烯的浓度变化表现为近陆海点高而远陆海点低,由此推断,本区大气中苯乙烯主要源自沿海化学和石化工业排放以及外海苯乙烯的大气、潮水和潮流的横向输送;海岸带盐沼生态系统中,盐沼植物和土壤对外源苯乙烯的自然移除是苯乙烯的重要汇,盐沼对苯乙烯的自然移除能力具有显著的季节和空间变化性,并具有显著的物种依赖性.高等植物对苯乙烯的自然移除能力可能与高等植物生物量、叶面蜡质含量以及气孔丰度有关.而土壤对苯乙烯的自然移除能力可能取决于土壤温度、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以及可溶性盐总量.互花米草的入侵并没有增加海岸带盐沼对苯乙烯气体的自然移除能力,没有显著的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