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道路交叉口中有一些道路交叉口车道有限,左转车流量又很大,左转车辆排队很长,导致道路交叉口车辆通行效率低,延误增加。通过分析一些特殊的道路交叉口交通流特性和道路交叉口几何特点,考虑采用"借道左转"技术,通过对道路交叉口进行进一步静态渠划、标志设置、交通信号诱导控制,开辟一条临时专用左转车道,提高左转交通流量。在城市道路资源固定的前提下,采用"借道左转"的优化控制,能够实现在不同时间段内对道路资源的最大利用,大大提高左转车辆通行能力,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借道左转"优化控制已经应用到许多城市的道路交叉口,通行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灯控路口非机动车交通流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通过对灯控交叉口非机动车流运行特性参数的调查与分析,探讨了灯控交叉口非机动车的交通流运行特性,分析了不同交通管理模式下非机动车与机动车的冲突情况和相互影响规律,其目的是为平面交叉口非机动车通行能力研究和混合交通流仿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郑华平  何霞 《科技信息》2010,(35):J0377-J0378,J0410
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足将会造成交通堵塞,延误时间等问题,因此对交叉口交通流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起交叉口排队分析模型,应用排队论分析技术对交叉口处交通流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排队论模型应用于交叉口处交通流分析可靠的,对交叉路口的规划和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借鉴定时交通信号控制方法,在对交叉口的实际交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单个道路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控制方法,同时,考虑道路交通流变化的不确定性,通过实时配时方案调整适应交通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型交通控制方法更能适应交叉口复杂多变的交通状况,对减少车辆延误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5.
城市外围区干道朝夕交通流通常呈现出不均衡现象,上午进城交通量大,下午出城交通量大。而以往很多这样类型的干道交叉口,采用交通流对称放行方式不能满足需求,增加延误,通行效率降低。改变以往采用对称相位的设置方法,设计交叉口单口放行的方法,加之以绿波协调控制系统,使得道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道路的通行率。以昆明市白龙路朝夕交通流量不均衡现象为例,结合信号配时优化即交叉口交通流单口放行方法,设计不同时段的绿波协调控制系统,通过TransModeler进行交通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双向非对称的交通流干道采用单口放行并加之以绿波控制对交叉口的延误大大减少,提高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了合理控制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流,结合模糊时延Petri网、连续Petri网和模糊推理Petri网这3种Petri网的优势构造了模糊混合Petri网,以此来建立一个FHPN模型并把它用于道路交叉口交通流信号实时控制.通过实例仿真分析了FHPN模型的有效性,能够实时控制交叉口的运行情况,最大程度地利用道路资源且大幅度地降低了交叉口的停车次数.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交叉口机动车、电动车、行人为对象,研究混合交通流的到达模型。通过调查获得3种交通流每10 s的到达数据,运用数理方法对其到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的到达特性不一致,电动车、行人的到达特性都符合负二项分布。最后确定3种交通流的到达模型和单位时间内到达交叉口的概率。结果表明,单位时间内交通流到达数越少,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8.
高速道路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高速道路入口匝道的通行能力主要受3个因素的制约;干道最外侧车道上的车流特性;匝道车辆接受空档的特性;匝道车辆连续跟车行驶特性。因此运用平面优先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成果,根据高速道路匝道与干道结合部的交通流特性以及我国交通的混合交通流特点,建立了高速道路匝道通行能力模型,并对3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数值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叉口交通高峰期经常出现某一方向车辆拥堵饱和导致整个交叉口交通瘫痪,存在型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对道路交叉口中央车辆的存在进行检测,通过型环形线圈车辆检测器对拥堵交通流下游车辆通过率进行检测,将两种检测器的检测结果结合,改变道路交通信号灯指示,对车辆拥堵饱和交叉口的车辆自动清空,根据车辆拥堵时间长短,调整原来交通流放行,并将通行权重新分配。自动清空路口是一种解决交叉口车辆拥堵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交通高峰期道路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城市十字交叉口汽车尾气污染扩散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交通流特性和街道交叉角度等方面概括了十字交叉口处影响汽车尾气污染排放扩散的一些特征,然后建立了一个十字交叉口汽车尾气污染扩散模式。该模式在普通的道路线源污染扩散模式基础上加入了考虑汽车排队等待以及拐弯变速的计算因子,是对前人模式的一种改进。  相似文献   

11.
城市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秩序管理是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反映交通流运行特性的交通流基本参数值的分析,可对平面交叉口的交通流运行状况和交通管理水平做出评价,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本文通过对木樨园立交上层平面环行交叉口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对路口的交通运行状况作出评价,并找出影响交通的原因,提出可实现的交通管理措施,从而减少车辆间的相互干扰,改善目前路口的交通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驾驶员特性对信号交叉口交通流的影响,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信号交叉口交通流模型,研究驾驶员行为特性对信号交叉口平均车速和车辆延误等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绿信比情况下,驾驶员特性均对信号交叉口交通流产生较大的影响;冲动型驾驶员比例增加会加快绿灯放行时交通密度的疏散,稳重型驾驶员比例增加可减少绿灯交通流稳定时车辆通行的延误,胆小型驾驶员比例增加可提高黄灯时间内的通行效率以及减少红灯时间内的排队延误。研究还表明,当绿信比超过0.7时,它的变化对信号交叉口交通流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石家庄市裕华路和谈固大街交叉口为案例,进行城市道路交叉口改善设计。首先对交叉口的位置、地形、交通量等原始设计资料进行收集,然后通过Synchro仿真软件评价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状况,并依据有关设计规范,在扰动最小的原则下进行了横断面和交叉口拓宽设计。改善设计后,总延误时间由原来的6.1 h缩短为2.7 h,对交叉口的拥堵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大车速的广义力跟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有效地模拟城市交通流,尤其是城市交叉口交通流的运行状况,在研究跟驰状态中车辆行驶特性的基础上,考虑车辆行驶的最大限制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大车速的广义力模型。将该模型与Helbing—Tilch广义力模型分别用于模拟车辆经过信号交叉口的动态运动,并采用实际道路上车辆的跟车数据仿真跟车情况。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消除了Helbing—Tilch广义力模型存在的停车间距过大问题,而且仿真效果更接近实际的交通流特性。  相似文献   

15.
白雪松 《科技资讯》2012,(9):237-237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道路交通流最为汇集的地段,不仅是道路交通系统的节点,而且城市道路交叉口经常是发生交通问题最为严峻的地方,与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是否可行合理就显得尤其重要,科学的交叉口设计对于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当前我国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缺陷、城市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注意事项以及对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完善设计分析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带来一些实用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自由车速与车道宽度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城市道路路段及交叉口出口道自由车速的特性分析,获得自由车速与车道宽度的关联性.选取杭州市交通设施相似、车道宽度不同的9条道路进行车速调查,并采用视频检测及图像识别技术提取车速数据.经数据分析得出,路段及交叉口出口的自由车速服从正态分布,且特征车速随车道宽度增加有上升趋势;建立车道宽度对车速离散情况影响模型,得出交叉口出口及路段车速离散情况随车道宽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论说明,合理设置道路车道宽度有利于限制车速和提高道路安全性,还可以为城市交通流建模及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系统问题,受不同的驾驶员特性、汽车性能、道路条件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对速度的分析应该从实际的行驶环境出发,结合车辆行驶轨迹和其他事故致因系统分析。本文通过实车试验的方法对设置纵向减速标线的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路段和未设置标线的对比路段的交通流量、区间速度、驾驶员瞳孔指标和轨迹横向偏移量等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再结合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处的交通特性和道路基本参数等数据,分析试验路段的交通流特性、驾驶员生理行为指标和轨迹规律。试验表明: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设置纵向减速标线后车辆在试验路段和对比路段的偏移量分布频率最大值42.62%和38.18%在(0.5,1]区间内;在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段设置纵向减速标线可以提前警告驾驶员控制车速等有利的影响,提高交叉口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一个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系统问题,受不同的驾驶员特性、汽车性能、道路条件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对速度的分析应该从实际的行驶环境出发,结合车辆行驶轨迹和其他事故致因系统分析。通过实车试验的方法对设置纵向减速标线的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路段和未设置标线的对比路段的交通流量、区间速度、驾驶员瞳孔指标和轨迹横向偏移量等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再结合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处的交通特性和道路基本参数等数据,分析试验路段的交通流特性、驾驶员生理行为指标和轨迹规律。试验表明: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设置纵向减速标线后车辆在试验路段和对比路段的偏移量分布频率最大值为42.62%和38.18%在(0.5,1]区间内;在山区城市道路交叉口段设置纵向减速标线可以提前警告驾驶员控制车速等有利的影响,提高交叉口行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地下道路在地面的出入口位置影响着地下和地面车流的衔接,出入口与交叉口的最小间距是当前发展地下道路体系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出入口间相对位置的组合模式,以交织段换道延误次数为主要判断依据,建立交织段最小长度模型,通过算例,给出寻找连续换道的最大关键次数和关键车流的方法,针对交通流的混合特性,运用Matlab编程给出交织段最小长度的离散阈值,为地下道路在确定地面出入口与交叉口最小间距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信号控制道路交叉口设计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右转交通流的影响.为了研究右转车流延误的影响,分析了信控交叉口右转车流运行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将绿灯信号时间和红灯信号时间的右转分别进行研究的思路,提出了计算信控交叉口右转车流延误的三种模型,为评价信控交叉口的服务水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