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至武汉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于2014年春季(4月)和秋季(10月)在该江段布设4个断面(共29个采样点)和5个断面(共40个采样点),进行底栖动物群落监测。春季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秋季采集到32种,均是节肢动物丰度最高,分别为56%和35%。春季物种丰度、密度和生物量均大于秋季,且春、秋季生物量自上而下逐渐减小。功能摄食类群研究结果表明,该江段底栖动物以牧食者占绝对优势,春、秋季牧食者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分别为40.25%和59.3%。生物耐污能力统计结果表明,该江段以中等敏感类群和耐污类群为主,武汉断面在两个季节中均以耐污类群为主。5种功能摄食类群以及三大门类生物现存量与7个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秋季生物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较大,总磷、总氮和粒径是影响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而秋季底栖动物主要受p H、溶解氧和透明度的影响。该研究从多个方面较全面地分析长江中游江段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为开展长江大河深层次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2.
2017年5月、7月和10月,在沁河山西段进行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并采用8个生物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分析不同生物指数评价结果与理化因子评价水质类型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8种,分属4门7纲17目31科。其中,昆虫纲相对密度占比最大,双壳纲相对生物量占比最大;(2)不同月份优势种组成中,5月纹石蚕、红斑蜉分布较广,7月、10月在沁水县上游河段优势种主要以中华锯齿米虾为主,下游河段主要以河蚬为优势种;(3)沁源县、支流端氏河、丹河采样河段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较低,安泽县、沁水县、阳城县河段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较高;5月份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均高于7月和10月;(4)不同月份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值为1.0~2.0,按照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沁河山西段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一般;(5)各采样河段3个月份水质类别为Ⅰ~Ⅲ类,地表水水质类别以及生物指数评价结果均显示沁河山西段5月份水环境好于其余两个月,沁水县以上河段以及丹河采样河段水环境较好于其余河段。受采样河段与水环境监测站在时间和位置的差异、物种耐污值的选择以及采样生境等的影响,除Margalef指数外,其余生物指数评价结果准确度均低于50%。  相似文献   

3.
三期对南明河贵阳市区三江口至水口寺河段12个断面的调查,共获底栖动物31种,其中污染指示种有17种,软体动物在种类上占优势,环节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采用指示生物法、污水生物指数法和生物学指数法(BPI)对河段的水质评价为中污染一重污染,其中中、下游河段污染严重。表明南明河的水质尚差,水质改善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喀斯特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选择贵州省惠水县的龙洞、牛洞、龙潭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现存量、生物多样性特征,并且运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洞穴部分环境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同时基于底栖动物生物学指数对洞穴水质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夏、冬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39种,隶属4门5纲10目31科,以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为主。洞穴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在季节上表现为夏季>冬季,在空间上表现为有光带>弱光带>黑暗带,生物量则无明显时空变化。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夏季影响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沉积物有机质和浊度,冬季影响洞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光照强度、总氮和水温。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及科级水平生物指数(Family-Level Biotic Index,FBI) 3种生物指数评价洞穴水质状况有差异,FBI的评价结果与洞穴的实际水质情况更符合。  相似文献   

5.
以水生食物网中地位关键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8月在黄河口、大汶流管理站的淡水补给区(HR、DR)、潮汐区(HT、DT)和黄河故道及现行黄河区域(YR)设立28个水文节点进行定量采集,获取生物样本1 908个,共3门6纲18目38科,共计48个分类单元,以节肢动物(58.33%)为优势门类,丰度和生物量呈现潮汐区多于淡水补给区,区域各样地湿地的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基于环境因子和群落组成的样地等级聚类分析发现,3个生境类型与3个群落类型虽有重叠(重合度分别为44.44%,0%,53.33%)但不完全吻合.进一步冗余分析发现pH和电导率(EC)分别与中华蜾蠃蜚(Corophium sinense)、秀丽白虾(Palaemon modestus)、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等优势种的分布呈显著相关.证明黄河三角洲底栖动物群落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物种变异系数高达80%以上,部分水文节点的底栖动物资源需要进行优先恢复.   相似文献   

6.
河流水域污染后影响到底栖动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个体数量和重量,根据其水体个体数量的变化,可监测、评价水体污染程度。本文通过对我市迎江区长枫港水体的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浮游生物和微生物的监测,根据水体出现特有的指示生物来判别水体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7.
温州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温州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资源现状,于2012年秋季在温州潮间带设6条断面进行调查,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多样性及ABC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春、秋季历史调查资料综合分析资源现状。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6目、31科、45种,以甲壳类与软体动物为主。(2)生物量与丰度普遍较低,滩涂区各断面以甲壳类占优势,岩礁区以软体动物占优势,且岩礁区生物量与丰度均远高于滩涂区。(3)长足长方蟹在滩涂区各断面均为优势种,疣荔枝螺在岩礁区各断面均为优势种。(4)T3(苍南)、T5(洞头)断面生物多样性水平较高,群落结构受较轻干扰,稳定性较好;而T2(平阳)、T6(洞头)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受较严重干扰,稳定性较差。建议合理利用底栖动物资源,修复沿岸海洋生态,科学管理沿岸海域资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漓江下游黄沙河、兴坪河、金宝河、遇龙河4条主要支流上5个农田引水拦河坝进行研究,比较了坝上和坝下的生境、水质物化特性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等河流生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尽管拦河坝没有对河流的水体质量造成显著影响,但是农田引水拦河坝改变了河流的流速、底质、水生植物群落构成等自然生境状况,从而导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在坝上和坝下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别.因此,建议在对漓江流域水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时应该考虑农田引水拦河坝所带来的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9.
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浙江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该海域潮间带调查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标本26种,其中软体动物16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腔肠动物与环节动物各1种.潮问带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生物量为279.22g/m2,总平均栖息密度为493 ind/m2.在各类群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岱山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分布范围分别在1.176~2.115、0.833~1.897和0.565~0.801,平均值分别为1.490±0.429、1.223±0.465和0.654±0.104.岱山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中度的污染或者干扰.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了解黄河玛曲至临河段这一重要水源地的水质,于2015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在10个采样断面采集硅藻群落样品.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共鉴定出硅藻2纲9目12科13属24种.NMDS和ANOSIM分析结果显示,硅藻群落组成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季硅藻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秋季.基于硅藻指示生物法和香农多样性指数(H)法进行...  相似文献   

11.
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研究了12项水质指标对北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物种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在95%以上,说明大型底栖动物在北江的分布与水质因子有密切的联系. 温度、pH值、电导率、化学需氧量和硅酸盐是影响北江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分布的主导因子,氯化物、氨氮和总氮对其分布也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46种,各类底栖动物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不同,在各水质因子的维度上呈现出生态分化现象. 北江以底栖动物为指示可以依次划分为污染物含量低,水质较好的绥江中下游地区;水质受到有机污染的干流;以及水质一般,尚未受到污染影响的北江上游各一级支流.  相似文献   

12.
淀山湖沉水植物恢复重建对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对上海市淀山湖318国道近岸水域生态带围隔内外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周年调查.6个站点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5种,隶属于3门7纲8目14科,其中围隔内23种,围隔外15种.围隔内外底栖动物年平均密度分别是73.54,91.8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3.71,54.23 g/m2.采用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围隔内水质好于围隔外,属中营养型污染状态.对围隔内外的理化因子与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围隔内外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具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分别是总磷(TP)、悬浮物(SS).经恢复工程治理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了明显变化,多样性指数有了提高.底栖动物与沉水植物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沉水植物生物量与底栖动物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采用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对黄浦江上游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13种.密度优势种为环节动物门的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以及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生物量优势种为软体动物门的铜锈环棱螺以及河蚬.淀峰断面的香农威纳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都高于松浦大桥.季节变化方面,三种指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则分别出现在夏季、冬季和春季.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影响外,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水温、水质、底栖环境和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4.
2010年5-10月,对温榆河流域8个位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进行调查,并分析自5月份罗马湖水质改善示范工程运行后温榆河流域水质状况.结果表明,温榆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主要由水栖寡毛类、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组成.示范工程运行后,罗马东湖底栖动物种类逐渐增多,以耐污值(TV,Tolerance value)相对较低的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15.
于2012年4月(春)和8月(夏)对九龙江口南临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群落结构研究,同时研究了不同底栖群落的群落特征、稳定性以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门75种,总生物量和总栖息密度的均值分别为4.81g/m2和51.61ind/m2.其大致分为4个群落,其中距离河口最近的群落Ⅰ为主体群落.相同群落的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总体呈现出夏季高于春季的特点,相同季节4个群落的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则特征呈现出远岸海域高于沿岸海域的特点.ABC曲线分析显示,调查海域中群落Ⅰ春季明显处于干扰状态中,稳定性较差;而群落Ⅱ、Ⅲ、Ⅳ种类组成较为复杂,稳定性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pH值、溶解氧、水深、总磷和Cu离子浓度等5个环境因子与群落Ⅰ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微藻和水质特征,对山东威海市荣成刺参养殖池塘的浮游和底栖藻类群落结构、生物量及池塘水质进行周年调查与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刺参养殖池塘共发现浮游藻类7门38属53种,底栖藻类4门25属42种,硅藻门种类最多;(2)池塘盐度、pH值、磷酸盐的变化范围较小,水温、溶氧变化呈显著的季节性特征;(3)池塘藻类生物量均呈春、夏季较高,秋、冬季较低的变化规律,并随水温升高而增大;浮游藻类生物量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分别为2.9和23.7 mg/L;底栖藻类生物量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4月,分别为2.5和16.5 mg/L;(4)池塘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2月和7月,分别为1.94和2.98;底栖藻类多样性指数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1月和4月,分别为1.66和2.35;(5)不同季节藻类群落中的优势种存在演替现象。在刺参池塘养殖过程中,应保持池塘水环境和营养盐结构稳定,为刺参健康养殖营造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2年和2006年长江三峡库区巴东段的七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P值法)对各监测断面、城区江段以及其总体水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巴东段2002年水质状况属于中度污染,2006年水质状况属于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区域为长江干流巴东段和神农溪;主要污染物是粪大肠菌群、氨氮、总氮、总磷和石油类。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连西中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生态学特征,共布设了4个采样断面,于2011年7月、2012年4月、2012年10月和2013年1月进行了采样调查,研究了大型底栖经济海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和多样性.共鉴定出大型底栖经济海藻44种,隶属于4门21属,其中绿藻门12种,褐藻门9种,蓝藻门1种,红藻门22种.经济藻类种类和数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藻类种类数呈现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特点,各季节红藻门种类数最多,其次为褐藻门和绿藻门,蓝藻门最少.优势度分析表明,角叉菜为主要优势物种,随着季节变化,优势种组成有所不同.各采样断面生物量的分布特征体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表现为各断面的经济海藻种类在不同季节具有一定差异性;垂直结构特征表现为低潮带分布的经济藻类种类最多,以红藻为主;其次为中潮带,以褐藻为主;高潮带分布的藻类最少,以绿藻为主.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季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均高于秋、冬季,且各采样断面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9.
选取黄河故道尾闾湿地为研究区域,为了探寻以沉积物盐度表征生态补水工程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以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丰度、生物量表征生态补水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分别于2014-2016年生态补水前(4-5月)、后(9-10月)采集生态补水恢复湿地及潮间带湿地沉积物和大型底栖动物样品。研究发现,在生态补水前,研究区域I-IV(陆-海方向)的沉积物盐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现象,而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区域III的高盐度带特征;生态补水后沉积物盐度则呈现由陆向海逐渐升高的趋势。生态补水恢复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以昆虫纲和甲壳纲为主,群落结构相比潮间带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较为单一。生态补水前,沉积物盐度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呈现“U”型关系,而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则呈现出倒“U”型关系;生态补水后,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呈现出随沉积物盐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的态势,与此相反,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则呈现出随沉积物盐度而逐渐增高的趋势。尾闾型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动态演变规律研究对于滨海河口湿地生态补水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价值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使用高压水枪以及连片集中式人工挖掘方式的人为物理干扰在海草区采集滩涂经济动物的行为对海草群落及底栖动物造成的生态影响。【方法】对广西竹林海草床5种生境展开调查和采样:(1)未受人为物理干扰的海草区;(2)未受人为物理干扰的裸滩;(3)刚刚遭受人工挖掘影响的海草区;(4)刚刚遭受高压水枪冲击后的海草区;(5)遭受高压水枪冲击5d后的海草区。计算分析各生境海草群落的覆盖度、直立茎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结果】人为物理干扰短期内显著地降低了海草床的覆盖度、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改变了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降低了海草床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结论】人为物理干扰(高压水枪的使用等)短期内对海草群落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都有较大的负面生态影响,长期的生态效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建议执法部门加强对滩涂采集经济动物方式的管理,尤其是关于高压水枪的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