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快速公交线路与常规公交线网优化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当一条新的快速公交规划建成后,原有的旧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需要重新梳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常规公交进行相应地调整。通过分析常规公交线网优化问题,设计了约束条件为常规公交线路的长度约束、快速公交车站点容纳量约束、常规公交线网与快速公交线路重复系数约束和非直线系数约束等,建立以系统总成本(包含出行者的出行时间成本及公交企业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常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并应用遗传算法来求解该模型。构造了一个算例,其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常规公交线网优化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交线网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公交线网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了线网的优化模式,在"点式运输、线式运输和面式运输"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式,并探讨了相应的优化流程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用灰色模糊数对公交线网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给出了公交线网优化的约束条件与优化目标的基础上,利用灰色模糊数建立了公交线网优化的决策模型。灰色模糊数是用三参数区间参与优化过程,在允许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情况下,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区间向量,其中向量值最大的为所求结果,适用于城市公交线网的优化问题。实例应用分析表明,优化后的公交线网效率提高,可达性良好,可满足城市公交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四维消耗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及蚁群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公交线网的优化问题,应用四维消耗概念进行了综合研究,给出了公交线网优化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及蚁群算法.在定义时间、空间、环境、能源等四维消耗概念的基础上,从点、线、面3个方面对公交线网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在考虑效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发展可持续化的情况下,利用效用函数建立了公交线网优化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并用蚁群算法对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求解,得到最佳的公交线路网络布局结构和公交线网运营效率.实例表明,利用蚁群算法优化后公交线网利用率增大、可达性良好、乘客出行时间减少,优化结果符合城市交通的实际情况,该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邱江  周飞 《科技信息》2011,(7):345-346,328
在系统分析影响公交线网方案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已有研究成果,从方便性、迅速性、广泛性、可靠性四个方面出发,建立了公交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公交线网评价指标,将传统的TOPSIS法进行改进,构建了公交线网规划方案评价方法—TOPSIS-FP,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依据珠海市公交线网的拓扑特点及公交乘客O-D量(起点、终点的客流量),提出了以直达乘客运输量最大为目标函数的公交线网优化模型。运用数学规划中求解指派问题和最短路问题的算法,对公交线网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公交线网规划方案。此外,还运用了线路客流分布均匀性检验方法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运用ArcGIS二次开发程序和Ucinet软件进行公交GIS(地理信息系统)网络分析,提出修正的线路介数中心度指标作为筛选公交骨干线路的新方法.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常规公交线网为例,将应用修正线路介数中心度筛选的公交骨干线方案与浦东新区公交骨干线实际规划方案从网络重合度、公交线路非直线系数、站间距、客流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说明新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结合公交骨干线网规划编制时面临的3种情况,讨论了新规划方法的适应性,提出骨干公交线网方案中约65%的线路可按照新方法进行提取.新方法基于GIS模型进行网络数据提取,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能够作为公交骨干线规划的有效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乘客满意度出发,针对公交线网布设和公交调度,对传统众多且复杂的公交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综合和优化。为了克服主观因素影响,选取换乘时间效率、平均换乘次数及线网平均满载率3个指标,分别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元非线性函数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以上海55路公交为中心线路的公交线网进行评价,得到上述2种方法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843、0.705,该结果说明从乘客角度,公交线网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当55路发车间隔增加5min,相应综合指标值下降为0.823和0.675,该结果表明,增大发车间隔延长了候车时间,会提高线路满载率,但也降低了公交服务乘客满意度。研究结果验证了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公交线网的设计和修正以及公交运营调度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广州市公交线路调整研究的实践,设计了一套在计算机上实现的简便实用的城市公交客流量预测序列模型。它包括公交出行产生与吸引、公交山行分布和公交线路分配等3个子模型。输入客流调查和线网的有关数据,便得到一系列评价和比较公交线网布局合理与否的统计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蕊  李全 《科技信息》2007,(29):121-123
在考虑城市公交线网的各因素基础上,应用模糊数学原理,建立了一种公交线网评价的模糊积分评价法,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城市公交线网好坏进行排序。本研究的目的是透过文献搜集整理,找出城市公交线网评价因素,并制定评估的准则。在决策过程,提出一个模糊积分的决策模式,具以提高决策分析结果的接受度。最后以一评估例子,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厦门BRT枢纽站的结构设计,包括桩基础、结构体系与计算分析以及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针对结构超长、楼板大开洞、停车场动荷载作用和大跨度的设计难点,结构设计时采用计算温度应力、设置诱导缝,对楼板采取加强措施,考虑车辆的动荷载作用及采用预应力技术,满足建筑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快速公交车辆平面交叉口信号优先实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以等待延误大小为约束条件在设置快速公交(BRT)专用进口道的十字平面交叉口给予BRT车辆有条件信号优先.有条件优先含义是只给予满足特定条件的BRT车辆信号优先.具体做法是利用检测系统检测BRT辆抵达交叉口遇红灯开始排队待行时刻,依据所有待行BRT车辆的最大等待延误判断是否应提供信号优先服务.信号优先实现方法包括实时调整优先相位、优先相位分隔多次出现和压缩非优先相位.与定时信号控制相比,感应控制根据BRT车辆等待延误大小进行信号调整,提高BRT系统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我国各城市快速公交运行速度差异较大,运营效果差别明显的问题,为提高BRT的运营效益及安全性,对BRT安全适应性车速进行界定,通过系统分析其影响因素,在不同隔离方式及交通条件下,分别基于操作稳定、制动安全及交通流量三方面建立BRT安全运行车速模型,利用VB编程实现模型的计算,最后通过实际运行数据与模型计算数据进行耦合分析,验证其可行性及鲁棒性。结果表明,理论安全适应性车速值与BRT实际运行速度特性耦合性较高,其差值为提高BRT运行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用中心旋转法设计了防皱整理剂RESIN BRT、拒油防污剂PM-492和氯化镁3个变量、5个水平的20个试验.通过分析试样的折皱回复角、释放甲醛量、撕破强力保留率的等值图,确定了较佳的拒油防污防缩整理工艺:防皱整理剂RESIN BRT 80~85 g/L,拒油防污剂PM-492 40 g/L,MgCl2.6H2O 12...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快速公交(BRT)系统的运行效率,对BRT停靠站在交叉口的布设位置进行了研究.针对BRT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进口道和出口道两种情况,分别建立了车均延误模型(该延误包括信号控制延误、停靠站上下客时间以及车辆在停靠站等候服务的延误)和绿灯末排队长度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一系列算例分析表明,车流量较小时,停靠站设置在进口道和出口道就延误而言没有区别,但当车流量较大时,应将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进口道.  相似文献   

16.
布尔雷唐变换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三维重建中数字减影(DSA)的成像模型不够精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二值图像的二值投影模型-布尔雷唐(Radon)变换。在连续域内,给出了布尔Radon变换和逆变换的定义,证明了完全重建条件。讨论了布尔Radon变换的4个性质,利用这些性质和三角多项式逼近方法,很好地解决了有限角和稀疏投影下的二值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7.
蒋诚  常玉林  孙超  张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4):6032-6037
为了缓解因交叉口公交优先策略引起的社会车辆延误加剧,在设置有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专用道的交叉口提出一种借道系统.社会车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用BRT道通过交叉口,通过动态控制BRT车道的使用权限,可以显著提高BRT道利用率;然后在借道系统的基础上,根据BRT车到达时间的不同,利用三角形法对社会车辆进行延误分析;最后利用Lingo求解软件进行算例分析.对比启用借道系统前后的社会车辆延误,结果表明启用借道系统后交叉口社会车辆延误平均值明显小于启用前;BRT车辆在一定时间内到达交叉口,借道系统效果最好,社会车辆延误率最低;随着社会车辆到达率的增加,借道系统共享优化率升高,优化幅度变大.借道系统并没有影响BRT优先,交叉口整体延误率降低.  相似文献   

18.
从BRT车辆在停靠站的延误现状入手,以济南市BRT-3号线岛式和路侧式停靠站为研究对象,结合停靠站延误的调查结果,得到针对停靠站形式的停靠站延误模型,从运营效率角度分析了BRT停靠站形式对车辆在停靠站延误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优化停靠站形式、完善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客运组织等减少延误的对策,为快速公交系统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针对BRT交叉路口优先控制方法逻辑单一、只注重减少车辆的延误、忽视对普通社会车辆的影响问题,提出了BRT交叉路口主动优先自适应通行控制方法.通过预测BRT车辆到达交叉路口停车线内时间,判断交叉路口的信号状态,依据交叉路口垂直方向的拥堵状态动态地调整控制策略,以决定优先控制策略是否执行.该方法注重BRT车辆的优先通行,提高了交叉路口的整体通行效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采用主动优先自适应控制方法的BRT车辆的停车率明显低于定时控制方法,延误时间低于感应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提升公交竞争力是公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从行为视角对公交竞争力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契合出行者的需求,可以提出更加有效的改善目标.通过建立快速公交系统(BRT)竞争力模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竞争力进行解析,在乌鲁木齐现场数据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求解.研究结果表明,乘客满意度是提升公交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服务质量对BRT竞争力施加影响的中介变量,因此只有针对乘客需求的服务改善才是有效的,根据模型结果对BRT服务改善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