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去巢流水孵化等技术进行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共计催产雌鳅67尾,获卵43.79万粒,平均催产率86.1%。平均受精率81.0%,平均孵化率78.4%,平均出苗率59.2%。另还描述了泥鳅胚胎发育主要阶段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2.
半滑舌鳎人工催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苗种生产的效率,获得批量合格的受精卵,采取控温控光和营养强化培育等措施,使亲鱼性腺全部发育,进行人工催产和人工授精的研究.结果表明多种激素及其激素组合均能有效的对半滑舌鳎进行催产,其中以LRH-A3+DOM的效果较好.在5种催产方案中23℃的效应时间为35-52h,各方案之间差异不显著.人工催产卵的卵径为1.02±0.13mm,明显低于自然产卵的卵径,但受精率、出卵率和孵化率和对照组差异不明显.统计其中10条鱼的催产情况;总浮卵率89.4%,总受精率65.3%,总孵化率为44.8%.共收孵化前卵1060ml,孵化鱼苗约83万尾.  相似文献   

3.
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鲤鱼脑垂体制剂(CPH)对遮目鱼进行诱导产卵。每次注射剂量HCG 10000国际单位,CPH 100亳克。每尾鱼注射两次,两次间隔时间为24小时。注射药物后,三尾雌鱼产了卵,其中一尾雌鱼所产之卵经人工授精,部分受精卵通过胚胎发育阶段而孵出了鱼苗。  相似文献   

4.
斯坦尼小体提液对垂体体外跌卵和催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对蟾蜍进行体外跌卵和对团头鲂进行人工催产的试验方法,探讨了鲫鱼(♀)斯坦尼小体提取液对脑垂体提取液体外跌卵和人工催产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春季鲫鱼(♀)斯坦尼小体提取液对脑垂体提取液的体外跌卵和人工催产均有协同作用,主要表现为使跌卵率和产卵量明显提高.但这两方面的协同作用都必须在其含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养殖俄罗斯鲟性腺发育及人工繁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繁殖季节通过肉眼观察和组织切片对池塘养殖7龄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性腺发育进行分析,发现雌性个体间性腺发育差异较大(n=500)。其中73%卵巢中可以看到白色卵粒,卵径小于1.0mm;有16%卵巢达到Ⅲ期,卵粒已经着色;有9%卵巢发育到IV期早期,卵径平均为2.6±0.2 mm;还有2%卵巢中肉眼看不到卵粒,组织学观察属于I期卵巢。雄性俄罗斯鲟全部达到性成熟,有部分成熟好的可以挤出精液。激素催产2尾八龄和6尾九龄的雌性俄罗斯鲟,其中7尾催产成功;剖腹手术收集游离卵7.2 kg,催产后的雄鱼全部排精。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5月17日至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5次泥鳅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累计催产种鳅314 kg,约21 980尾,获受精卵2 340万粒,得泥鳅水花苗1 850万尾。其催产率为68.3%~95.5%,平均值为84.2%;孵化率为56.8%~93.3%,平均值为81.21%。对种鳅筛选、抓捕器具、催产激素剂种配伍、产卵水流及水温等影响泥鳅人工繁殖因素进行了探索和试验,为泥鳅规模化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2-2013年在浙江宁波市象山港湾苗种有限公司育苗场,以野捕岱衢洋大黄鱼驯养繁育的后代性成熟鱼2 260尾为亲本,通过注射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3)催产,共获得受精卵1.58×108粒,在水温23~24℃、盐度22~24、pH 8.0~8.3、光照1 000~1 500 lx条件下,共孵化出仔鱼苗1.13×108尾。鱼苗培育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及桡足类为系列饵料,在水温22~24℃、盐度22~24、pH 7.9~8.3、光照1 000~3 000 lx条件下,经过42~47 d得到全长2.5~3.0 cm鱼苗3.21×107尾,成活率为28.4%。育苗过程中应注意亲鱼的培育、饵料系列的转换与搭配、水质的管理以及密度的控制等技术关键。本试验结果为今后岱衢洋大黄鱼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舟山沿海条石鲷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6年5月20日从嵊山海域采捕的22尾野生条石鲷为亲鱼,通过采取室内营养强化、人工催产等措施,于当年5月30日和6月8日共获受精卵6.05×105粒,孵出仔鱼4.8×105尾,在水温22~25℃、pH 7.8~8.2,海水盐度29~30,光照强度2 000~5 000 lx条件下,使用海水小球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饲喂,至7月7日共培育获得平均全长3.3 cm和2.0 cm的2批条石鲷鱼苗2.18×105尾,育苗成活率达45.4%。  相似文献   

9.
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自然受精的方法对4对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在水泥池进行孵化和培育,结果培育出1.2-1.5cm的鱼苗42000尾,培育至4-6cm,成活率85.2%,共35800尾。  相似文献   

10.
于2016~2017年进行了人工养殖条件下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试验,并对其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对人工养殖的马口鱼亲本注射混合催产激素,可以促使成熟的雌鱼产卵,在水温17~24.5℃条件下,效应时间为17.5~20.5h,在孵化水温(23±1)℃条件下,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52.17 h,孵化积温需要1 199.91 h·℃,胚胎发育过程经过卵裂-原肠、器官形成和出苗期等三个阶段。试验共获得受精卵44万粒,初孵仔鱼29万尾,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83.13%、80.23%和80.95%。马口鱼的卵为圆形,呈桔黄色或浅黄色。马口鱼规模化人工繁殖的成功可为该鱼的人工养殖和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充足的苗种,也为其它溪流性鱼类规模化繁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斑鳢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闽南地区 4月底 ,试验雌斑鳢体重为 (375 .8± 118.6 0 )g ,性腺发育已进入Ⅳ期 ,其卵巢重为 (2 0 .4± 9.4 9)g、成熟系数为 (5 .2 3± 1.17) %、绝对怀卵量为 (116 4 3.33± 6 2 36 .98)粒、相对怀卵量为 (2 9.0 7± 7.37)粒 ,成熟卵粒卵径 1.4~ 1.5mm .在水温2 4℃~ 2 7℃条件下 ,采用LRH -A3+HCG二次注射催熟催产 ,效应时间 2 2~ 6 8h ,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 ,获卵量 2 90 0 0粒 ,受精率 32 %~ 98% ,静水或充气孵化 ,孵化时间 38~ 4 2h ,孵化率 0 .4 %~ 13.18% ,孵出仔鱼 2 4 5 8尾  相似文献   

12.
斜带石斑鱼亲鱼强化培育及自然产卵研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通过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亲鱼进行强化培育,使其达到自然产卵的目的。强化培育的3批亲鱼(共91尾)在77d里共产卵120天次,产卵量达26276.8万粒,其中上浮卵18452.9万粒,上浮卵率为70.2%,上浮卵的受精率为92.5%。另外,斜带石斑鱼的产卵与水温的关系密切,最适的产卵水温在24~27℃之间。  相似文献   

13.
在池塘中直接养殖轮虫,是解决鱼苗开口饲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苗成活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现将其技术操作要点介绍如下: 1、排水清塘:轮虫是依靠底泥中的休眠卵重新萌发的。据测定在养鱼的肥水池塘的底泥中,平均每平方米有轮虫休眠卵几百万~1000多万个,它们是翌年轮虫发生的“种子”。排水能增加底泥中休眠卵的受热量,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黑龙江流域野生洛氏经过人工投喂饲料培养后进行雌雄筛选鉴别、人工催产、受精卵制备、孵化和苗种培育的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雌鱼腹柔软膨大呈圆囊形,生殖孔红肿突出较小,雄鱼腹部较小,生殖孔不红肿,但可见突出于身体0.5cm左右的生殖器,雌雄个体全长、体长、头长、吻长、眼径、尾柄长和尾柄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体重和体高却差异显著(P0.05).在水温12~14℃水体中雌鱼采用HCG+S-GnRH+DOM混合剂一次性注射的方法,注射剂量依次为800IU+20!g+2mg,第8天催产率最高达92.42%,雄鱼采用HCG+S-GnRH混合剂一次性注射的方法,注射剂量依次为600IU+6!g,第6天催产率达到最大值95.19%.洛氏在16~17℃水温下受精170h后,鱼苗开始破膜,受精242h后开始上浮,上浮鱼苗投喂鸡蛋黄3d后放入苗种培育池,70d后完成苗种的培育工作,即可分池饲养.  相似文献   

15.
廖经球  李鹏飞  王剑  黄静  何琼玉  莫昌平  庞海 《广西科学》2024,31(1):175-181,187
倒刺鲃属(Spinibarbus)鱼类是我国地方特色鱼类,其人工繁殖必须借助催产激素。近年来,倒刺鲃属鱼类鱼苗需求激增,供不应求。本文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激素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调节、倒刺鲃属鱼类的繁殖习性、鱼用催产激素种类、倒刺鲃属鱼类催产激素和使用剂量、催产激素的使用方式和配制等方面综述了鱼用催产激素在倒刺鲃属鱼类人工繁殖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倒刺鲃属鱼类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6.
梭鲈的繁殖     
1981~1983年,芬兰水产科技工作者于梭鲈的繁殖季节捕获亲鱼,采用人工催产诱导产卵的方法获得成功,产卵率达25%~37.5%。 我国新疆福海县水产局技术推广站于1992年获得梭鲈工人繁殖成功,并将鱼苗推广到北京、天津、武汉、蚌埠、济南、青岛、威海和辽阳等地试养。 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于1995年~1996年间先后三次从新疆福海县引进梭鲈亲鱼几十尾,于1996年4月进行梭鲈人工繁殖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产卵场的生境条件是影响四大家鱼产卵、鱼卵孵化和鱼苗存活的关键因素﹒由产卵场生境变化导致的产卵场萎缩、鱼类资源锐减的生态补偿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以湘江干流常宁张河铺至衡阳云集河段的四大家鱼产卵场为研究区域,从影响家鱼产卵、鱼苗孵化及存活所需的水力、水环境、水温等生境条件入手,以湘江干流四大家鱼产卵期(4~7月)各项数据为基础,利用RVA法(变动范围法)计算刺激家鱼产卵关键水力条件(月均流速、极值流速出现时间、高低流速频率和历时)的改变度,采用均值综合污染指数法计算水环境改变度,并以1990年水温为基准计算月均水温改变度;将所得各指标改变度值作为输入因子,以鱼苗(卵)减少量作为输出因子,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基于产卵场生境变化影响下的四大家鱼生态补偿模型,并对生态补偿过程中的主客体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表明,因生境变化而影响家鱼产卵量的生态补偿量系数为0.941 1,需补偿的鱼苗(卵)产量为13.72亿颗(尾).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收购野生似鲇高原鳅、池塘养殖、人为催情、人工采集鱼卵及精子、体外授精常温孵化的技术路线经过两年的试验研究,使似鲇高原鳅的人工繁殖成为现实。共收购野生似鲇高原鳅亲鱼36尾(♀24尾,♂12尾),孵化鱼苗97.6万尾,平均每尾♀鱼产4.66万尾。试验表明,在池塘养殖野生2.5年龄的似鲇高原鳅,注射PG+HCG人为催情12-24小时可以发情排卵,通过人工采集鱼卵精子能够体外授精.受精卵在水温9℃~11℃(96~120个小时)或水温在11℃~13℃(72~96个小时)孵化出鱼苗。  相似文献   

19.
介绍 状黄姑鱼(Nibenmiichthioides)的催产、受精、孵化及仔、稚、幼鱼生长发育等情况。采用海水池塘培育方法进行人工育苗研究。试验结果说明:在繁殖季节,海水温度20.5~21.5℃、盐度28.3~30.0的条件下,催产亲鱼获产率为83.3%、受精卵孵化率95.7%。利用海水池塘,投放65万尾4日龄仔鱼,培育期间池塘水温22.0~25.2℃、盐度21.5~28.6。经一个月培育,共获19.1万尾幼苗,其全长为2.0~3.8cm,成活率为29.38%。  相似文献   

20.
1993年及1994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国外名优鱼类基地连续三年从美国引进带卵黄囊鱼苗及3~5cm鱼苗2万多尾,开始进行该鱼的引种驯化研究。四年来,将该鱼从鱼苗培育至鱼种又从鱼种培育至成鱼、亲鱼,并在1996年成功地在国内首次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