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阐述《琵琶记》内涵的时候,人们习惯把它与宋代南戏《赵贞女》相比较。《赵贞女》表现的是蔡二郎负心背亲弃妇被雷击死的故事。反映的是封建时代书生发迹负心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琵琶记》即据《赵贞女》故事重新改造创作而成。在这里,蔡伯喈不再是一个负心汉,而是一个一心只愿尽孝终养父母的志纯的孝子;赵五娘的结局也不同于赵贞女遭马踹死,而是寻得丈夫归来同守庐墓,最后得到一门旌奖。《琵琶记》  相似文献   

2.
李豫  于红  李雪梅 《晋中学院学报》2015,32(1):100-107,124
元高明《琵琶记》的本事来源,以往均以南戏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是。新近发现与元明"叙述体"说唱词话相同的清写刻本《戏孝琵琶》曲本,笔者通过其所含有的《赵贞女蔡二郎》"雷诛"语言因素、赵五娘"孝"思想等因素,发现《琵琶记》较其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因素,既包含南戏"代言体",也包含说唱词话"叙述体",其写刻所依之原始唱本当属于早期元代说唱词话与南戏相衔接范畴,这对于《琵琶记》本事的来源研究,以及元代说唱词话向南戏、元杂剧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蔡伯喈是戏文《琵琶记》中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也是高则诚创作《琵琶记》毁誉的焦点之一。是是非非,功功过过,数百年来,人们议论着蔡伯喈这一形象。是耶,非耶?功乎,过乎?该给蔡伯喈形象以应有的评价,给高则诚以一定的历史地位。蔡伯喈和赵五娘的故事,蔡、赵之间的离、合、悲、欢,在高则诚的《琵琶记》出现以前,就曾经以多种形式长期地在民间流传。  相似文献   

4.
《白兔记》为明人称为"四大传奇"之一,在南戏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关于它的创作年代,学界一般认为是元代,然也有学者认为它或成书于宋。经考证,《白兔记》不可能早于元灭南宋、统一南北,即公元1279年。一是《白兔记》的情节内容完全承袭《刘知远诸宫调》而来;二是"刘知远故事"自北宋始一直在北方流行;三是《白兔记》中的爱情套路与《拜月亭》《琵琶记》等如出一辙;四是《寒山堂曲谱》《白兔记》中的"刘唐卿改过"的小注,恰暴露了南戏改编者借鉴了刘氏的同题材杂剧。  相似文献   

5.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6.
《琵琶记》作为一部悲剧,具备一个“二律背反”式的极富张力的戏剧冲突,然而,它最后的意义走向却与其本身所具有的文本潜能不大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它的缺憾。本文以分析《琵琶记》悲剧冲突的特性为基础,探讨了其潜在的意义导向,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缺憾生成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7.
琵琶属于一种乐器,但随之不断融入人们的生活,琵琶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以文人的视角赋予琵琶不同的情感内涵,从而生成了丰富多彩的琵琶艺术。琵琶诗是琵琶艺术的典型代表,其中能充分体现出琵琶表情的可能性。在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将琵琶表情艺术展现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8.
《琵琶记》少刊本,今存秆大多属于通行本系统。其中凡有校语凡例者,多标称依“古木”、“元本”校订刻印,各本之间差异甚小,而与陆贻典抄本、巾箱本、《风月钢囊》摘汇本、凌初成刻本等“古本”系统传本差别较大。这说明它们源出同一祖本。这一祖本,据凌初成考察,即是昆本。凌氏在其所刻《琵琶记》之凡例中说:“《琵琶》一记,世人推为南曲之祖,而特苦为妄庸太强作解事,大加改窜,至真面目竞蒙尘莫辨,大约起于昆本。上方所称依古本改定者,正其伪笔;所称时本作云云者,非,则强半古本,颠倒谬讹,为罪之魁。厥后徽本盛行,则取其…  相似文献   

9.
《窦娥冤》悲剧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悲剧的本质精髓出发探讨《窦娥冤》悲剧的审美价值,认为《窦娥冤》悲剧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审美客体(文本)呈现出来的窦娥所追求的以孝道与贞节为主要内涵的伦理道德观念,这是《窦娥冤》悲剧审美价值的客观方面;二是由审美主体(观众或读者)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来的痛苦情感和愉悦情感,这是《窦娥冤》悲剧审美价值的主观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唐诗《琵琶行》所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文字极为形象地体现了音乐特点,是中国古诗词音乐性的代表。诗中用一连串比喻描摹了琵琶曲的声情并茂、引人入胜,化抽象为具体,便飘缈为繁音,将乐曲的高低抑扬的优美旋律表现的淋漓尽致。琵琶女的高超技艺,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字里行间体现。  相似文献   

11.
自1956年中国剧协组织开展对古典戏曲剧本《琵琶记》讨论以来,被称为“南戏之祖”的《琵琶记》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得到了肯定。但仍有一种颇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此剧虽然在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塑造赵五娘形象上有不可忽视的功绩,但由于为蔡伯喈开脱,带来了消极影响。我以为此说是失之公允的。高明笔下的蔡伯喈,是个复杂而又具有鲜明性格的古典戏剧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正是高明把蔡伯喈“弃亲背妇”由自愿改为被迫的创作意图,给这部戏增添了生机,丰富了内容,扩张了深度。  相似文献   

12.
高明字则诚,浙江瑞安人。他创作的《琵琶记》,蜚声剧坛,传唱不衰,盛时甚至达到“演习梨园,几半天下,上距都邑,下迄闾阎,每奏一剧,穷夕彻旦,虽有众乐,无暇杂陈”的地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琵琶记》塑造了勤劳、坚强的赵五娘形象,描写了蔡家一门悲剧的命运,这里面,有蔡公、蔡婆、赵五娘的酸辛和眼泪,也有蔡伯喈的矛盾和痛苦,揭示了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在于朝廷黄榜招贤,蔡伯喈被逼赴试应考,谋取“金章紫绶”,终而至于  相似文献   

13.
晚明清初,南戏《琵琶记》的针线与关目受到了戏曲界的批评与诟病,其中对其批评最严厉的无过于李渔。而毛声山则以评点的方法对这种批评做出了回答。从“极情尽致”与“合情合理”两个角度,可以寻找到南戏创作在早期阶段的特点与疏漏,也可以看出戏曲来自于民间又无法完全脱离民间的俗文化品格。对《琵琶记》针线关目的批评揭示了戏曲由社会批评向艺术批评的必然转变。  相似文献   

14.
《约伯记》是一部既重要又复杂的圣经篇章,成书背景和宗教属性的双重因素赋予其高深的哲学内涵与罕见的文体结构,使《约伯记》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不确定性、对话性的特征。《约伯记》在后世的评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义人为何受苦"是其比较公认的主题。本文运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以这一主题为核心,辐射《约伯记》的成书、文体、叙事及哲学内涵等诸多方面,对《约伯记》进行探讨性解读。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以《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为个案 ,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她的形象所蕴涵的存在于古典文学中具有广泛意义的妇女悲剧实质在于男权中心社会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搜神记》是晋代及其前神异故事的集合,故事的文本、意义之间体现出互文性特征。互文性表现在文本内容的互补、文本主题的互反,以及人物构形、情节元素、叙事核心的互鉴等方面。将各主题中所包含的故事进行对比,能看出《搜神记》文本的互文性特点:一些文本通过内容的对照补充呈现互补特征;部分文本经由主题的矛盾冲突体现互反特性;有文本在人物构形、情节元素、叙事核心等方面表现互鉴特点。在互文性视阈下,《搜神记》中看似零散的文本之间形成张力构成整体系统。  相似文献   

17.
对于<琵琶记>的情节纰漏问题,明清以来多有批评和辩护,但未对其成因予以深入的探析,且所据例证并不详尽,这有碍于对此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恰当的评判.在以陆抄本为中心梳理<琵琶记>各版本的情节纰漏基础上加以判析,可发现造成这些情节纰漏的原因有三: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遗留;高则诚改创过程所致;明人抄改过程所致.<琵琶记>的情节纰漏问题反映出民间南戏向文人南戏过渡、发展过程中带有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琵琶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乐器,本文介绍了琵琶的历史及文武曲的特点,并通过对《十面埋伏》和《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这两首琵琶名曲的结构、音乐形象的分析,多方位、多侧面的研究和说明,使读者能对琵琶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全面整理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的弓矢词语,我们发现,《考工记》的弓矢词语有两种层次关系,即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弓矢词语之间具有纵向、上下和横向的结构关联,并由此形成词语立体网络,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廖燕生于清朝初年,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放弃举业,厕身私塾。他长于诗古文词,更有传奇杂剧《柴舟别集》。《柴舟别集》共分《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四种,是各有一出的短剧。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不一定适合舞台演出,但都特色鲜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是岭南文化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