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实验研究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老年大鼠嗅觉辨识记忆行为和嗅球脂肪酸以及GAP-43和PSD-95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每天按照180 mg·kg-1灌喂24月龄老年大鼠49 d.在43, 44和45 d进行嗅觉辨识学习记忆行为的训练,第46,47,48 d进行嗅觉辨识学习记忆行为学实验,第49 d处死.实验结果表明: DHA能显著提高老年大鼠嗅觉辨识记忆能力, DHA组老年大鼠嗅球中n3不饱和脂肪酸与老年组相比含量显著提高,嗅球中n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老年组相比含量显著降低.另外,DHA 的含量在DHA组中明显比老年组增高,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也明显增大,但是AA的含量则显著减少.用 Western bolting方法分析生长相关蛋白(GAP-43) 和突触后致密物质95的表达后显示:DHA能提高老年大鼠嗅球GAP-43和PSD-95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大鼠下丘脑和背侧丘脑在空间学习记忆时突触素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空间学习记忆时下丘脑和背侧丘脑突触素的变化。方法:用水迷宫训练大鼠21d建立空间辨别性学习记忆模型,随后停止训练,分别停止3、7及14d,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了突触素在大鼠下丘脑、背侧丘脑的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突触素的表达较强,免疫反应产物叶点状颗粒,在下丘脑的上部和下部分布较少,中部较多。在背侧丘脑颗粒大小比较一致,发布较均匀。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和背侧丘脑的突触素颗粒大小都较均匀,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停止训练时间的延长,突触素的表达也未见减弱。结论:提示空间学习记忆可能未导致下丘脑、背侧丘脑区突触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足底电击急性应激模型,通过旷场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测试小鼠的行为和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Fos蛋白在海马和前脑皮层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急性应激组小鼠在新异环境下的自发行为明显降低(P〈0.05,P〈0.01),而在水迷宫实验中,急性应激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提高(P〈0.05,P〈0.01);与对照组小鼠比较,急性应激组小鼠海马CA1区、齿状回和前脑皮层c—Fos蛋白的表达在应激后1h明显增强(P〈0.05,P〈0.05,P〈0.01).结果提示,急性应激所致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变可能与c—Fos蛋白表达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β-淀粉样蛋白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等方法,探讨了β-淀粉样蛋白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β-AP组大鼠在新异环境中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减少,Y-迷宫分辨学习记忆减退,同时海马SOD活性降低、MDA含量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β-淀粉样蛋白可引起海马内自由基累积和脂质过氧化损伤,导致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慢性氟中毒致学习记忆损伤的脑内机制.选用初断乳雄性SD大鼠192只,随机分为4组:1个对照组,饮用自来水;3个分别饮用15,30和60 mg/L Na F溶液的染氟组.染氟期为18月.每3月用开场行为和Morris水迷宫法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分别在染氟中期(9月)和染氟结束后(18月)分2批断头处死大鼠,进行脑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和海马CA3区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表达水平等检测.结果表明:慢性氟中毒致大鼠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显著或极显著抑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下降;脑海马突触膜流动性、PSD-95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提示慢性氟中毒致脑海马突触体膜流动性和突触后致密蛋白-95表达水平的改变可能是慢性氟中毒致学习记忆损伤的脑内突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采用多因素慢性应激动物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海马和前额叶皮层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1);应激组小鼠海马CA1区、齿状回和前额叶皮层BDNF表达明显下降(P〈0.01);停止应激后一周,应激组小鼠BDNF在各脑区的表达有一定恢复,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果表明,慢性应激导致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可能与BDNF表达的下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应激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足底电击的方法建立急性应激模型小鼠,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变化;并且测定小鼠海马和前脑皮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在水迷宫实验中,急性应激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显著提高(P〈0.05);脑内海马CA1区、CA3区、齿状回和前脑皮层GDNF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急性应激使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的提高可能与GDNF表达的上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4周自愿转轮运动对慢性应激致抑郁大鼠绝望行为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DG区nNOS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应激模型组及应激运动组,应激模型组及应激运动组大鼠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同时应激运动组大鼠进行4周自愿转轮运动.运动及应激结束后通过强迫游泳实验及八臂迷宫实验等方法测试大鼠行为学指标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海马DG区nNOS神经元的表达.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应激致抑郁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不动时间延长,八臂迷宫实验中应激大鼠完成八臂迷宫时间显著延长,工作记忆错误次数、参考记忆错误次数及总记忆错误次数均显著增加;海马DG区nNOS表达显著增强.(2)与应激模型组比较,应激运动组大鼠强迫游泳实验中大鼠不动时间缩短,八臂迷宫实验中应激运动组大鼠完成八臂迷宫时间显著缩短,参考记忆错误次数及总记忆错误次数均显著减少,海马DG区nNOS表达减弱.结论:自愿转轮运动可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绝望行为、提高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机理可能与长期自愿转轮运动减弱抑郁大鼠海马DG区nNOS表达导致NO神经毒性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枳菊解郁汤对抑郁模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多因素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源建立抑郁动物模型,并给予动物不同剂量枳菊解郁汤。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脑内的表达。结果:抑郁模型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0.05);bFGF在前脑皮层和海马CA1,CA3及DG区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小鼠相比,枳菊解郁汤中剂量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明显增强(P〈0.05);bFGF在海马的CA1、CA3和DG区及前脑皮层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枳菊解郁汤的抗抑郁作用可能与海马和前脑皮层bFGF表达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绿茶多酚对自然衰老的C57BU6J小鼠学习记忆衰退的预防作用,将14月龄的C57BU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和绿茶多酚低、中、高剂量干预组。绿茶多酚掺入小鼠饮水中,剂量分别为0.025%、0.05%和0.1%(My),另设1月龄青年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运用Morris水迷宫、跳台实验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被动回避记忆能力。结果发现,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0.05%和0.1%剂量的绿茶多酚干预能够明显缩短老年小鼠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显著提高老年小鼠空间探索实验的目标象限持续时间和穿越平台区次数。达到青年对照组水平,并且能够明显提高跳台实验中老年小鼠的跳台记忆潜伏期。同时该两个剂量的绿茶多酚能够提高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增加海马脑区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和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的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表明0.05%、0.1%剂量的绿茶多酚能够预防老年C57BU6J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减退。其抗氧化作用和调节神经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对淀粉样肽(-AP)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脑内Nestin表达的影响,并对其保护作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健康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用A 1-40微量注射至大鼠双侧Meynert基底核,建立AD模型,用电针进行治疗.于治疗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Nestin阳性神经细胞数的表达.结果:①学习记忆观察: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大鼠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占整个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显著升高,穿过原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加(<0.01).②Nestin免疫组化检测:电针组大鼠海马Nestin阳性神经元数量在治疗组表达最强,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0.01).结论:电针能增强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estin的表达,提高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尚需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年Wister大鼠在坐骨神经切断后GAP-43于相应脊髓节段前角运动神经元内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Wister大鼠60只,将坐骨神经切断,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经皮低频高强度电刺激,分别于术后1,2,4,8,12,16周处死,取其L4~L6脊髓,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GAP-43在相应脊髓节段中的表达变化,并利用影像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1周时前角细胞胞体内GAP-43有明显表达,4周时达到高峰,5~8周时逐渐下调,9~16周时GAP-43在前角细胞胞体内中仍有少量表达,并呈弱阳性.实验组:1周时前角细胞胞体内GAP-43有明显表达,2周时达到高峰,且在4~16周时在神经元中仍有表达,并呈阳性.结论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成年大鼠相应脊髓节段中前角运动神经元GAP-43表达明显增加,可证明在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增强,但时效很短.而给予低频高强度电刺激疗法后,GAP-43的表达在时长和量上都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对老年、基底前脑损伤、东莨菪碱注射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四种药理研究中常用的学习记忆障碍动物模型的行为学表现进行了分析。方法采用水迷宫及旷场分析法对上述四种动物模型组及正常青年对照和假手术组进行了研究,数据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处理。结果发现老年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减弱,对新环境的紧张程度增强,但空间认知能力及兴奋性无明显改变;基底前脑损伤动物的学习记忆及空间认知能力明显下降,但兴奋性及情绪反应正常;东莨菪碱动物模型不但学习记忆及空间认知能力明显下降,而且兴奋性异常增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动物的学习记忆及空间认知能力明显下降,但兴奋性及情绪反应正常。结论从行为学角度将上述四种动物模型进行了比较,为药理学研究应用这些模型提供了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14.
以DIG(Digoxigenin)标记的GAP-43 cDNA片段为探针,使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了大鼠皮层硬性脑挫伤后GAP-43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海马CA3、CA1和DG区的GAP-43 mRNA水平在损伤后48h明显升高,其中CA3区变化最甚,而且伤侧比对侧显著。1周和2周后表达仍维持较高水平,但不如48h的高,这显示表达的峰值在1周之内。上述结果为研究脑损伤后生理及机能代偿的修复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4周跑台运动对慢性应激致抑郁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血浆皮质醇(Cortisol,cort)含量和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模型组及应激运动组,制作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用八臂迷宫实验观察各组大鼠学习记忆等行为学指标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测试大鼠血浆cort含量,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半定量方法对海马CA1区BDNF神经元的数量及面积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慢性应激致抑郁大鼠血浆cort含量增加,八臂迷宫实验中应激大鼠完成八臂迷宫时间显著延长,工作记忆错误次数、参考记忆错误次数及总记忆错误次数均显著增加,海马CA1区BDNF表达减弱.而长期跑台运动可以显著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血浆cort含量降低,海马CA1区BDNF表达增强.结论:跑台运动可改善抑郁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机理可能与长期运动降低抑郁大鼠的血浆cort水平、拮抗HPA轴功能亢进及增强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大豆黄酮对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程度的调节.连续背部注射D–半乳糖6周,造衰老模型,然后灌胃大豆黄酮5周(实验组Ⅰ、Ⅱ的剂量分别为5、10,mg/(kg.d)),监测小鼠Y–迷宫记忆、活性氧、丙二醛、脂褐质、8–羟基脱氧鸟嘌呤和不同脑区突触素含量变化,探讨大豆黄酮对衰老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灌胃衰老小鼠大豆黄酮后,Y–迷宫学习记忆能力和大脑皮质突触素含量显著提高,同时脑组织中活性氧、丙二醛、8–羟基脱氧鸟嘌呤和脂褐质含量明显下降.与衰老对照组相比,大脑皮质和海马中的活性氧和8–羟基脱氧鸟嘌呤、脑组织中丙二醛和脂褐质含量降低程度与灌胃剂量具有正相关性.表明大豆黄酮能够提高衰老小鼠学习能力,降低衰老小鼠脑组织氧化损伤程度,具有显著的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7.
GAP-43在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分布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AP-43具有多种功能,主要与神经元轴突的生长、再生、神经递质的释放及膜泡的吞噬有关.本研究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了正常成年锦鲤、荒漠沙蜥和雉鸡视网膜内GAP-43分布.结果显示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另外,在内核层、外网层、光感受器细胞层因动物不同也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而在节细胞层中3种动物均未发现GAP-43阳性染色.在锦鲤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在荒漠沙蜥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和外网层,在雉鸡视网膜中GAP-43主要分布在内网层、外网层、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其中在雉鸡视网膜外核层和光感受器外节中发现阳性分布是在脊椎动物此层发现GAP-43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过氧化脂质(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在幼龄和老龄SD大鼠肝、肾组织中的变化,探讨此三种酶在机体衰老过程中的意义。方法21日龄和18月龄SD大鼠各10只,4℃取鼠肝、肾组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LPO的含量;化学发光法测定SOD活力;DTNB直接法测定GSH-Px活力。结果幼龄SD大鼠肝、肾组织中LPO含量明显低于老龄鼠(P<0.01);SOD活力显著高于老龄鼠(P<0.01);GSH-Px的活力明显低于老龄鼠(P<0.01)。结论LPO、SOD、GSH-Px在幼龄和老龄鼠中有显著的变化,对机体衰老过程的研究具有指标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