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应用人工低压氧舱模拟高原训练的方法,以兰州海拔1500m为基点,建立梯度交替海拔的动物训练模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匀浆液中SOD、GSH—Px、CAT酶的活性及MDA含量,研究固定海拔2500m、4000m以及2500—4000m交替训练模式下机体自由基变化对耐力运动的影响,为运动员高一高交替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10名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26天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交替训练,以及20天平原训练期间肺通气能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高原训练期间,肺通气能力随海拔同度的改变而发生。高原训练后期,最大通气量提高,每分通气量降低,表明运动员的肺通气能力朋所改善。平原训练期间,除肺活量无变化外,其余各项指标高原测试值比较均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高原训练是目前各个国家广泛运用的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用与持续训练相比更为明显。不同海拔的高原交替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逐步适应。中等高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在中等高度范围内小范围的高度变化对运动员影响不大;在较高高度训练后再回到较低高度训练,运动员运动能力均有不同能力的提高。对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做了综述,并预计了交替训练在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长期生活在平原的男子运动员19人,分为两组: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和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采用德国产Cortex MetaMax 3B心肺功能遥测仪同步实时检测运动员在进行1500m测试过程中的各项气体交换参数。结论:(1)高原-平原交替训练组运动员在高原期间峰值摄氧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时,运动强度很难保持和在平原一致;运动员训练水平提高后更易受缺氧的影响,峰值摄氧量水平下降更快;运动员在平原进行相同负荷运动时,更易达到更高的运动强度;(2)高原-亚高原交替训练组在亚高原训练后可以更好的过渡到高原进行训练,减少高原训练的适应期,容易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3)同等负荷运动时,在高原期间运动员的每份通气量水平要低于在平原或亚高原,下到平原或亚高原后显著升高;(4)通过两阶段交替训练,运动员肺功能适应性增强。教练员应根据训练计划和比赛情况选择不同的交替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5.
田径耐力项目运动营养调配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对体能耐力类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供能特点进行分析。根据6大营养物质在耐力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结合马拉松、中长跑、竞走等耐力性运动的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对运动员的营养调配提出合理的建议。为耐力类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疲劳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平原训练对高原竞走运动员血象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世居高原的10名男女竟走运动员在26天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交替训练,以及20天平原训练期间血象值的测定和对比研究,探讨了高原运动员高平原训练期间红细胞数,白细胞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平均容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高海拔地区交替训练研究--高练低住训练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居高原(2260m0中长跑运动员进行了2260-2634m(男12名,4周8次,当日返回)和2260-3150m(女7名,6周8次,次日返回)交替训练的研究,探讨了高练低住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心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试图找出符合高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方法,使其的训练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平原训练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入手,分析了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所要承受的来自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和运动技能提高的理论基础。根据高原的地理分类法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从海拔高度、气温、太阳辐射等对人体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平原地区运动员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特点,探讨不同居住地区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适宜海拔高度,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华 《科技资讯》2006,(24):182-182
1.前言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和机制。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速度耐力项目,通过高原低氧环境的高强度大负荷刺激,改善运动员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能力的目的。高原训练的优越性使欧美亚澳各国的公路自行车选手受益匪浅。贾维斯认为,高原训练是获取成绩的合理途径。据统计,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运动员最近5年间进行了18次高原训练,平均每年3次以上。研究证明,高原训练能促进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或)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其主要途径就是改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的最佳海拔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久居或世居高原中长跑和马拉松运动员应当选择至少高于久居地或世居地342m作为训练地,其升高幅度为久居地或世居地的19.93%,所选择的训练地至少使运动员的相对最大摄氧量下降1.594 93 mL/kg.min,即比久居地或世居地下降2.75%,这为高原训练选择训练地点的方法学指标标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地球内部岩石圈地球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结果,并且对全球和亚洲气候变化、亚洲地貌和地表环境过程及大量地内和地表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研究高原隆升的历史不仅对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途径,而且可为高原区域资源环境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简要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围绕青藏高原隆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新生代青藏高原经历了多阶段、多幕次、准同步异幅且高原南北后期加速隆升的演化过程。具体可划分为55~30、25~10及8~0 Ma 3个主要生长隆升期次。其中55~30 Ma的高原早期隆升,主要集中在高原中南部的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并且可能隆升到接近3 km高度,或甚至更高,有人称之为“原西藏高原”,但其周缘存在准同步异幅的变形隆升响应;25~10 Ma的中期隆升,“原西藏高原”南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可可西里-昆仑山开始强烈隆升,“原西藏高原”率先隆升到目前高度并开始向东西两侧挤出物质、拉张形成南北向裂谷,高原北缘普遍产生广泛变形隆升但幅度有限;从约8 Ma开始的晚期隆升,高原南、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西秦岭以北的高原东北部隆升显著加速,经历一系列短暂快速的多幕次构造变形和生长隆升,最终形成现今高原面貌。  相似文献   

12.
13.
 青藏高原铜矿开发和利用历史悠久。得益于复杂的地质结构及地质演化过程,青藏高原具备得天独厚的铜矿成矿地质条件,铜矿因此成为高原地区最重要的优势矿种之一,探明铜资源量位列全国之首,是中国最重要的铜矿产地和后备铜资源基地。青藏高原地区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玉龙铜矿成矿带、冈底斯铜矿成矿带及班公湖-怒江铜矿成矿带等3条铜矿带内,形成时代集中于喜马拉雅期和燕山期,暗示其形成和演化与高原构造-岩浆事件密切相关,是响应重大地质事件的产物。矿床具有成因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大的特点。本文以铁格隆南铜(金)矿床、雄村铜金矿床、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和驱龙铜钼矿床为例,介绍了青藏高原地区几种主要的铜矿床成因类型。巨大的铜矿资源潜力将改变中国铜矿资源分布格局,但在资源开发的同时,需要注意资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解剖学特征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成年高原鼠兔进行了解剖学原理,发现其骨骼数(尤其肋、籽骨数)较兔多。盲肠十分发达(螺旋瓣数多达45-53个)。心、增多 数脏器的绝对重量为雌性略低于雄性,但无统计学意义。而雌性的脏器系数则显著高于雄性,胸腺的绝对重量为雌性高于雄性,且随体重量增加而减小。从解剖学看,高原鼠兔的身体各部形态结构与其习性,活动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利用膝关节镜铺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了解膝关节腔骨结构损伤情况,并行镜下治疗,监视并辅助骨折复位,关节腔外A0髁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内固定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5年1月,共完成24例手术.关节镜下清除关节内积血及凝血块,检查滑膜、半月板、十字韧带、髁间棘有无损伤,并行镜下治疗,在钝穿刺锥协助下行骨折复位,关节腔外AO胫骨髁钢板及松质骨螺钉内固定,骨缺损同时予以植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按Merchant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5%.结论:利用关节镜检查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后关节腔内损伤结构,监视并辅助骨折复位,关节腔外内固定技术,可最大程度地减少术中创伤,手术方法简便易行,可作为治疗此类骨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nges i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On the basis of ice cor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he Qinghai-Tibetan (Q-T) Plateau,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sensitivity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climate in high-altitude regions, particularly in the Q-T Plateau. The features of abrupt climatic changes of the past 100 ka, 2 000 a and recent years indicate that the amplitude of these changes in the Q-T Plateau was obviously larger than that in low-altitude regions. The scope of temperature change above 6 000 m in the Q-T Plateau between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stages could reach over 10°C, but only about 4°C in low-elevation regions close to sea level. During the last 2 000 a, the amplitude of temperature changes at Guliya (over 6 000 m a.s.l.) in the Q-T Plateau reached 7°C, in comparison with 2°C in eastern China at low altitude. In the present age, apparent differences of climatic warming have been observed in the Q-T Plateau, indicating that the warming in high-elevation regions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low-elevation regions. The temperature in over 3 500 m regions of the Q-T Plateau have been increasing at a rate of 0.25×101/a in recent 30 years, but almost no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the regions below 500 m. Thus, we concluded that high-altitude regions are more sensitive to climatic changes than the low-altitude regions.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演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51个气象站40a(1961年-200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OFs分解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完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40a黄土高原气候生产力变化趋势以下降为主;气候生产力演变存在相关程度高的3个次区域,即高原西部、东部和南部;气候生产力变化存在比较明显的2a~4a振荡周期;高原中北部是气候生产力变化的敏感区,变幅南部大于北部;气候生产力变化在空间移动的方向和强度等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利用0.5°×0.5°的ECWMF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方法,对2011年3月20日川西高原北部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东路和西路冷空气合并使得暴雪区冷空气强度达到寒潮标准,极锋急流偏强是造成此次暴雪重要原因之一;青藏高原南侧局地水汽在偏西风的输送下到达川西高原,成为此次暴雪的主要水汽来源.由于是非典型的水汽输送,所以整个暴雪期间湿层都较薄.此次过程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对锋生都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对中国乃至北半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青藏高原的地貌形成过程和气候条件,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进行基本判断,进而提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建立涵盖青藏高原全境的生态监测体系、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和信息平台、生态建设项目的监测与评估3项建议,以整体提高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环境恶化的自然背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根据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变规律 ,认为从千年尺度的季风气候变化趋势来看 ,目前仍然处在一个延续 31 0 0多年的相对干旱低温时期 .黄土高原属于环境敏感带 ,当前显著的气候干暖化发展趋势 ,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灾害性变化 ,是当地资源环境对于全球变暖的响应造成的 .数十年来对于水、土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开发 ,是造成黄土高原及其毗邻荒漠草原地区广泛的沙漠化、土壤侵蚀、河水断流、湖泊干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